天天看點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AD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文 | 黃韬韬

圖|pixabay.com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視訊,大緻内容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姑娘看到商場門口發氣球,想去要一個,又有點害羞,于是媽媽就和她模拟了一下,希望她能夠有勇氣開口。

本來是挺好的一件事,媽媽和孩子幾個來回也很順利。可是在模拟的過程中,媽媽突發奇想決定拒絕一下孩子,試試看她會有什麼反應,就突然說:“小朋友,這個氣球被别的小朋友預訂了,下次再給你好嗎?”

原本高高興興的孩子,神色一下子黯淡了,甚至哭了起來。不過媽媽還是不滿足,安撫好了孩子之後,又訓練了她一次。孩子還是難過,哭泣。

但是在最終的“訓練”下,孩子在鏡頭前表現了自己的“不在意”甚至“歡天喜地”,重複着媽媽教給她的口号,大喊“被拒絕也沒關系!”

不知道看到這裡大家是什麼感受,我是沒有想到,一度很流行的“挫折教育”,竟然又以這種方式卷土重來,而對象竟然變成了這麼低齡的小朋友。是以特别想澄清一下:“挫折教育”絕不是人為地制造不必要的挫折,這樣的刻意為之,不僅沒有益處,甚至很可能會造成家長始料不及的傷害。

「01」

挫折教育是陪孩子面對挫折

不是刻意制造挫折

如果這世界上存在有意義的挫折教育,它應該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抗挫力(resilience)。而抗挫力的意義并不在于讓人對挫折“免疫”,遇到挫折的時候好像沒發生一樣,像視訊中的小孩歡天喜地大喊“被拒絕也沒關系”,這并不是人類正常的情感反應。

抗挫力的意義在于,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依然會有沮喪、氣餒、傷心等等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這些情緒反應不會成為壓倒式的、淹沒式的,這些情緒可以流經身體和心靈,但也可以流走,讓我們恢複過來。擁有更好的抗挫力,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從挫折中恢複,而不是假裝挫折不存在。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那麼抗挫力到底是不是通過人為地制造挫折、預演挫折,甚至一次次地去“糾正”孩子遇到挫折時自然的情緒流露,教給孩子幾句雞湯式的口号,就可以達到的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情緒是沒有“對錯”的,也是不能夠被“糾正”的,開心的時候感受到快樂,難過的時候想要流淚,這是人類情緒健康的反映。試想一下我們作為成年人,沒有考上心儀的學校,或者面試被刷、表白被拒,是不是言不由衷地大喊幾次“被拒絕也沒關系”就能抹去心底的沮喪呢?如果成年人尚且覺得困難,那麼孩子隻會更難。

同樣,成年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希望親人朋友陪伴和鼓勵、接納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和低落的時刻,還是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隻需要幾句鼓勵的口号就可以坦然面對?

每個孩子最終都會長大,而每個成年人也都曾經是孩子,早年經曆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越是早期的記憶和經曆,越是對下一個成長階段有着指數級别的影響。一個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被安撫、接納和鼓勵,這樣的經驗被内化之後,挫折的事件往往并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但是被内化的感受卻可以更長久地影響着孩子,這才是抗挫力真正的來源。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02」

人為制造的挫折

很難複現現實世界的挫折

視訊中家長的做法更大的一個錯誤在于這種臨時起意的挫折“預演”,既沒有審慎的思考,也違背了生活常識。在現實生活中,首先,促銷人員刻意為難兒童的事情發生機率極低;其次,即便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家長在這樣的時候是最應該幫助孩子去共同面對這個奇突又反常的挫折,去引導孩子看到大部分時候真實世界的運作規律,而不是把反常、古怪的小機率事件當成普遍發生的事情接受下來。

也許有的家長會覺得,我讓孩子先看到這個世界比較糟糕的甚至危險的一面,這樣孩子會不會在真實世界中反而更容易遇到驚喜?甚至比較極端的情況下,有的家長覺得,如果對世界保有積極的觀念,反而會害了孩子,還不如讓他們在家庭當中就先嘗點苦頭,早作準備。

很巧的是,已經有心理學家幫我們做了這個實驗,在Jeremy D. W. Clifton等人去年發表的研究文章《父母的謬見:告訴孩子世界的惡是為他們好》(Parentsthink—incorrectly—that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that the world is a bad place is likely best for them)中指出,确實有53%左右的家長認為應該向孩子傳遞比較消極的關于世界的原始信念,但是研究結果卻顯示,這種傳達對孩子沒什麼好處:

總體而言,對世界抱有負面信念的人平均情況會更糟。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差,負面情緒更多,抑郁更多,自殺企圖更多,生活滿意度低得多,幸福感也大大降低,同時與同行業的同齡人相比,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并且表現略差……

是以,退一萬步講,真實世界裡是否遭遇挫折,其實我們沒有人真的能夠控制。但是作為原本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賴的父母,人為制造的挫折,我們卻可以非常确定地知道,它所帶來的傷害,遠遠大于外部世界那些不可控的挫折。尤其在年幼的孩子那裡,其實很難了解這些人造挫折到底是良苦用心的預演,還是就是父母實實在在地在拒絕。

「03」

培養抗挫力

還是正面引導更有意義

那麼,了解了錯誤的做法、發現了一些雷區之後,到底有沒有什麼正确的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方法其實很多,日本積極心理學家久世浩司所著的《抗壓力·親子篇》可以說是既符合東方文化,又通過切實具備操作性的日常建議的一本不錯的“操作手冊”。(注:此書所提到的抗壓即為resilience的另一種中文譯法。)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久世浩司認為:即使進行得不順利,也能努力加油堅持下去。盡管出現了棘手的問題或者糾紛,也能夠毫不動搖地走下去。即使失敗了也不氣餒,堅強地保持一顆倔強的心,依然能夠不懼怕新挑戰,積極地解決問題。

具有上述特征的孩子就是“抗壓兒童”。“抗壓兒童”的培養需要從五個領域着手:自尊心、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樂觀性和人際關系品質。這裡面沒有一條是需要家長人為地給孩子使絆子、刻意制造挫折來達成的。

而這其中,作為根基的自尊心其實是我們怎麼重視也不為過的。健康穩定的自尊水準在人的一生之中可以說是挫折風浪襲來時立定的錨——“如果自我評價過低,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感到捉襟見肘,這種感覺被稱為‘人生不适感’。”就算在成年後,不适感強烈的人還是不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到底正不正确,會抱有強烈的不安。不适感會導緻不安感,不安感會産生自卑感,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便會油然而生,自尊心會整體下滑,進而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童年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積極關注、充分的肯定、真正貼合孩子特質的贊美,而不要把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較,或者為了無謂的“知恥而後勇”而頻繁打擊孩子,惡言惡語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點。這些重要的事,做在在人生的早期尤其有意義,會成為心理健康賬戶中越滾越多的“複利”,成為可以支取一生的财富。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更多黃韬韬的文章

-End-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2022年了,誰還在用“挫折教育”坑自己的娃?

菁kids上海

▼點選“在看”立即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