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律孩子多強大?“自律”是成功者的标配!

自律孩子多強大?“自律”是成功者的标配!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自律和努力,學霸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很自律,隻有極度自律,才能獲得成功,他們的目标都十厘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此付出努力。

前陣子一名聯考700分的“學霸作息表”火了,他們将自己的作息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娛樂的時間。

自律孩子多強大?“自律”是成功者的标配!

網友看到紛紛評論,“你有多自律,就會有多成功。”、“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進入大學後,孩子需要靠自己的自律進行刻苦學習,因為沒有老師或者家長再去監督學習。

自律孩子和不自律孩子的差距逐漸拉開。

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也曾這樣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而同樣的話,早在八百多年前,北宋理學家朱熹便已經說過了,他說: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父母要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人類行為主要受兩種力的驅使,一種是源于先天的本能力量,以情緒、欲望為主;一種是後天發展的理智力量,這兩種力共同作用,決定了人們的行為。

人類的先天本能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是以人類更趨向于選擇眼前收益,而放棄長遠的未來,于是我們本能就會追逐即刻滿足,通俗來說就是追逐快樂逃避痛苦。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長遠的将來,就必須要忍受目前的痛苦。

比如說我們要熟練一項技能,即使短時間沒有收獲,我們也要長久地堅持,隻有這樣才有收獲,這就需要我們壓制先天的動物本能,而壓制的力量就來自于理智。

人的理智是後天發育的,與大腦皮層中的額葉有密切的聯系。

前額葉皮層負責了人體的思考邏輯和短期記憶的存儲,還包括了抑制原始沖動。

這說明我們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自律意識的話,就要從這個前額葉皮層出發。

但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晚發育成熟的。

這個區域其實直到我們24歲左右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

這說明我們隻有等到24歲的時候,才能夠很好地克制我們的欲望。

是以當我們的孩子出現無法控制自己,一直想要玩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太過于生氣。

相較于生氣,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是不斷地刻意鍛煉孩子的前額葉皮層,讓孩子的前額葉皮層盡可能地發育得更加強大,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

自律孩子多強大?“自律”是成功者的标配!

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如何鍛煉孩子的前額葉皮層?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們一定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時刻保持清醒,讓孩子能夠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簡單,但是家長真正實施起來卻不容易。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不能獨立思考,很多事情都需要父母幫忙做決定。

而且很多時候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做完選擇,就已經幫孩子做了選擇。

為了很好地實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件事,父母在讓孩子做選擇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哪一些是可以讓孩子做選擇的,哪一些不行。

父母可以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讓孩子做選擇,比如問一下孩子今天穿什麼?讓孩子自己決定他今天可以穿的衣服。

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也要說到做到。

但是如果是一些很重大或原則的問題上,就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了。

比如說,孩子想要一直看電視或者是不寫作業等等,這些肯定是不可以的。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那些成功的自律者,并不是用一系列的規則限制自己,而是自己從内心主動地去争取和創造更多的自由。

有兒童心理專家進行過一份研究,研究發現孩子在6歲之前會經曆非常關鍵的多種敏感期。

而秩序敏感一般在孩子2歲半左右的時候出現,并且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形成屬于自己特有的秩序。

比如,外出回家的時候,一定要是他來開門,如果不是,他可能會把門關上重新開一次。

比如,玩具或者鞋子一定要擺在固定的位置,如果不是,他就會嚎啕大哭。

再比如,吃飯的時候,他一定要用自己可愛的熊貓碗,如果不是熊貓碗,他可能會拒絕吃飯。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重要階段。

固定的秩序常常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這是孩子在探索世界時所形成的一種内在邏輯。

智慧的家長可以在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閱讀習慣等,讓孩子自然而然地主動限制自己,赢得更多自由,收獲成功。

看都看完了

點個在看再走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