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敗政客轉行“賣雞湯”大獲成功,台灣怎麼就愛吃這一套?

作者:鳳凰WEEKLY

文·霍安治

台灣出版市場于2021年持續低迷,年底卻平地一聲雷,爆發暢銷傳奇。南韓瑜的新書《韓先生來敲門》于2021年12月21日上市,上架首日即占領全台書籍銷售排行榜冠軍,不到兩周銷售一空。

如此強勁賣量,是近10年來僅見。隻要乘勝追擊,精心宣傳,出成系列套書,可能打造百萬暢銷巨作。出版社急催南韓瑜加印,南韓瑜卻說,這本書的原意是報道社會善行義舉,不願加印賺錢。

南韓瑜的新書,賣相其實不出衆。台灣的政治明星流行出書自我宣傳,銷量一般不出色。南韓瑜在政治上慘遭最難堪的罷免,遠離媒體鏡頭長達一年半,聲勢不再,他本人對出書的成績,原也沒有把握。他的新書内容是親自采訪拍視訊的12個善舉故事,而後集結出書。故事與視訊重疊,并無新鮮感,内容更是老生常談,譬如:一個計程車師傅見到行動不便老人叫車,從不拒載,更熱心協助上下車;一個臭豆腐攤老闆,小生意小門面賺錢不多,卻嚴格堅持品質,辛苦經營三十載,行有餘力更捐錢行善。

《韓先生來敲門》大賣,連南韓瑜本人都吃了一驚。台灣的出版業是蕭條産業,外受手機新媒體鲸吞市場,内有惡劣出版社與通路商無盡剝削,早已失去出版好書的動能。2013年起,台灣網絡服務淘汰2G,全面更新3G與4G,紙媒書籍銷售額應聲腰斬。2012年總銷售額新台币352億元,2013年大跌至269億,2016年隻剩185億。

失敗政客轉行“賣雞湯”大獲成功,台灣怎麼就愛吃這一套?

《韓先生來敲門》

出版社無力包裝新書,南韓瑜的政治明星光彩也已黯淡。《韓先生來敲門》的銷售奇聞,顯然在内容上對台灣大衆有特殊的吸引力。若放大視野,加入1950年以來台灣各時期的暢銷書一并考察,更可以由《韓先生來敲門》的銷售奇聞,看出台灣由盛而衰的沉淪曆程。

今人已難以想象,台灣第一本創造銷售熱潮的暢銷書,是《西潮》。

與近代中國史和解

台灣原是文化荒漠,日據時期實行愚民教育,撐不起出版市場。暢銷書曆史,隻能由1950年代寫起。無限江山,别時容易見時難。早年的暢銷著作,經常是大時代苦難曆史的回憶與反思。

近代中國史由鴉片戰争寫起,滿篇蒼涼血淚。甲午戰争、八國聯軍、軍閥割據、東北淪陷……帝國主義侵略不止,中國奮起直追卻屢屢失敗。好不容易盼到抗戰慘勝,位列全球四強,卻又陷入内戰。200萬軍民困居台灣孤島,回望百年煙水時徒留怅惘。濃烈的恥辱感,淹沒了1950年代初期的台灣文化界。就在這低落時代,前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出版了一部與近代中國史和解的自傳體奇書——《西潮》。

“中國所走的路途相當迂曲,正像曲折的長江,但是她前進的方向卻始終未變。正像向東奔流的長江,雖然中途迂回曲折,但是終于經曆二千多哩流入黃海。”

蔣夢麟對近代中國苦難的親身經曆,是全面而深刻的。他生長于洋風未及的傳統農村,村民用打火石取火,看日光計時。他小時候真誠相信閃電來自電神鏡子閃光,下雨則是巨龍在雲端張口噴水。

“現代發明的鋒芒還沒有到達鄉村,因而這些鄉村也就像五百年前一樣地保守、原始、甯靜。”他内心深處熱愛着那和平而滿足的傳統農業社會,“鄉下人覺得這個世界已經很不錯,不必再求進步。”

然而,粗暴無情的“西潮”毀滅了傳統中國。“當我們毫不在意地玩着(洋)火柴,或者享受(洋)煤油燈的時候,誰也想不到是在玩火。這點星星之火終于使全中國烈焰燭天。”

“我所看到的變遷,實在太多了。留在記憶中的是一大堆亂糟糟的悲喜劇場面。我像是埃及沙漠中的一座金字塔,淡淡遙望着行行列列、來來往往的駝影,反映在斜陽籠罩着的浩浩平沙之上。駝鈴奏出哀怨的曲調,悠揚于晚紅之中。”

在那帝國主義交相侵略的屈辱時期,蔣夢麟離開鄉下老家,留學九載,成為雲端海歸,進入最高權力圈。在軍閥割據的北洋時代,他是北大校長,在北京感受“中華帝國黃金時代”的一抹餘陽。國府定鼎江南,他擔任教育部長,見證“改革與建設的新精神”。

“我想,我今後的工作就是找出中國究竟缺少什麼,然後在西方吸收所需要的東西。”

蔣夢麟的文筆異常優美,觀察力更是感性入微。即使是北京城那惱人的灰塵,在他看來,也“富于愉快的聯想”。心中過于熱烈的感情,曾使蔣夢麟憂心自己是否得了精神病。但他縱覽中西古今的學問與閱曆,使纖細感情化為敏銳而細膩的觀察力,使他成為勘透“西潮”的思想家。他的眼界超越了現時的苦難、屈辱與失敗,看到中國近代史的積極意義。“隻要我們對支援中國文化生存的、曆經試驗的、重人性與重自由的兩種力量,懷有深厚的信心,我深信我們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蔣夢麟在抗戰黑暗期寫下慷慨激昂的期盼。

蔣夢麟發現,近代中國在“海派”與“京派”之間掙紮。海派是崇洋媚外的“租界心理”,京派則“浸淫于舊日的光輝”。中西沖擊激蕩後,新精神蔚然勃發:“南京是個必需從廢墟上重建的城市。新都裡充滿了拆除舊屋,建築新廈的精神……除非你不斷地積極工作,你就會落伍。你必需努力不懈,才能追上時代精神。舊日的廢墟正在迅速地消失,思考、計劃和工作的精神不斷在發展,國家的前途也因而大放光明。”

“你為了急追趕上世界的進步潮流,計劃或許很遠大,甚至已經跑在時代的前頭,但是實際行動勢必無法趕上你的思想。你可以栽花種木,但是你不能使它們在一夜之間長大成蔭。”百年複興的奮鬥曆程,固然有起有落,有成有敗,但蔣夢麟以古老的杭州城為例,告訴國人不要急,中國總有出路的。“改革和建設的精神終于把杭州從沉醉中喚醒了,揉揉眼睛以後,它漸漸看出了未來發展的遠景,以及它在重建中國的過程中所應擔負的任務。”

近代中國曆經百年屈辱,卻也掙紮前行,形成浩浩蕩蕩的進步動力。就像奔騰前進的長江,雖然經曆無窮無盡的迂回曲折,但終将奔流入海。

在台灣,《西潮》重建了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的民族自信。1958年底,世界書局出版單行本,洛陽紙貴。台當局更将《西潮》列為中國小指定閱讀書籍,家家戶戶至少有一本,堪稱195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書籍。

重建了自信,就能開創經濟奇迹。于是,1970年代的暢銷書第一名是松下幸之助自傳—《路是無限的寬廣》。

經濟奇迹下的“血尿”精神

台灣原是個農業殖民地。日據時期厲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輕重工業幾乎一片空白,本地企業家的發展受到嚴格限制。

失敗政客轉行“賣雞湯”大獲成功,台灣怎麼就愛吃這一套?

即使是鳳梨罐頭與制糖等農産加工業,也由殖民地當局與财閥聯手壟斷,台灣出不了企業家,也缺乏組成企業必需的管理與技術人才。日據時期台灣的男性勞力,隻有7.4%從事制造業,而且絕大多數是基層勞工,中高層的管理人員與技術員幾乎清一色是日本人。全台灣隻有一所高等工業學校,學生九成是日本人。

抗戰勝利後,日本與台灣都是一片廢墟。但日本這片廢墟裡埋藏着完整的工業種子,又有巨額美援,以及麥克阿瑟盟軍總部的鐵腕扶植。由穩定日元、農産自給、傾斜式生産、複興金融公庫的工商貸款,到以休克療法一舉将經濟導入正軌的道奇路線,日本在短短5年内恢複了經濟活力,趕上1950年北韓戰争帶來的戰争财。

北韓戰争爆發時的台灣,仍在驚濤駭浪中。1950年,百萬内地軍民渡海遷台,引進複興工商業所需的企業家、管理研發專才與熟練勞工。但台灣本地的工業底子一片空白,戰亂與通貨膨脹的陰霾,更使企業家裹足不前。日本大發北韓戰争财時,台灣經濟仍以向日本出口砂糖為産業基石。1951年前11個月,台灣出口物資總值為新台币10.1億,砂糖占50%。

台灣企業家生生錯過了北韓戰争的大好良機。戰争結束後,日本經濟起飛,原本“一億國民總悔罪”的戰後廢墟,騰飛為“一億總中流”全民中産階級化經濟新強權。台灣苦苦追趕,仍然處處比日本遜色一截。當台灣的紡織業進軍全球市場時,豐田推出自動織布機改變了紡織業;當台塑公司的PVC(聚氯乙烯)工廠建立100噸月産量時,日本PVC廠的月産量已達3000餘噸。

1960年代,台灣經濟總算突破農業格局,進入工商高速增長的起飛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業的成功經驗,成為台灣老闆的枕邊書。

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公認為20世紀最成功的日本企業家。他于1968年出版的自傳《路是無限的寬廣》,日本企業家人人必讀,總銷量高達450萬冊。它在台灣也創下暢銷奇聞,書評書目社于1982年推出中譯本,4年内加印至25版。

今日讀者看《路是無限的寬廣》,必然感覺乏味。松下幸之助出身貧寒,由自行車行學徒做起,以高昂的研發精神創業。技術型老闆為人處世保守古闆,交際應酬時喝不了酒,生活如同苦行僧。他于書中暢談的經營理念,通篇是苦澀枯燥的苦幹精神與倫理道德,如同長篇說教。然而,他的文集深深感動40年前的台灣老闆。經濟奇迹年代裡的絕大多數台灣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的苦幹型老闆。

“要成為内行的生意人,至少得要有二三次小便呈紅色的經驗。”

松下幸之助雖然隻有國小肄業,文筆卻能引人入勝。他擅長寫數百字短篇,以個人經商經曆的生動小故事,引申出深邃哲思。《路是無限的寬廣》由百餘篇經商心得短文集結而成,“血尿論”無疑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他回憶道,有家代理店在經濟不景氣時不堪賠累而來訴苦,“日本經營之神”如此回答:“當我還是學徒的時候,老闆常常告訴我:做生意實在不簡單,是真槍實彈的正經事,絲毫馬虎不得。還有重大事,則為了克服困難而傷透腦筋,接連幾個晚上無法入眠。想了再想,考慮了再考慮,結果常常會勞心過度,以緻小便都會呈現紅色的。憂心積慮到如此,才能開機運,才能克服困苦……你的小便還沒有呈現紅色前,就來訴苦不賺錢,作為四五十人店員的老闆,不能說是盡了責。在社會上求生存,求發展,就得更加努力。希望你能奮鬥到小便呈現紅色,成功是屬于你的。”

台灣經濟奇迹是白手起家的,“血尿論”深深敲痛台灣老闆的心。那個時代,無論是修車的“黑手”,還是家庭代工的中年大媽,隻要肯以“血尿”精神苦幹,都有機會創業發達。是以,台灣98%的企業家,是“小微企業”。

每個老闆都有一篇奮鬥血淚史。從研發新産品、管理工廠到跑業務找訂單,樣樣都是從無到有的艱苦奮鬥。接到了訂單,又有更沉重的資金壓力,上半月為支票快到期睡不着覺,下半月為籌措員工工資夜不貼席。除了應酬醉倒,睡不了一個囫囵覺。台灣企業家不流行尿血,卻流行“爆肝”。因長年勞苦造成的肝病,在經濟起飛年代是非常盛行的,拼事業如同賭命。

松下在1918年創業之初是一個不起眼的路邊家庭工廠,占地隻有兩坪半(8.3平方米)。二次大戰前的日本政府偏厚大财閥,沒有“公平交易”觀念,小微企業普遍受到财閥大商團的任性欺壓,銀行更是冷眼相待,貸款融通無門。景氣稍有波動,動辄倒閉如潮,經營形同“賭命”。松下幸之助嘗盡小微企業的經營辛酸,他的經商心得裡沒有财團巨商的志得意滿,滿是小老闆每天在存亡邊緣奮鬥掙紮的“賭命”精神。

失敗政客轉行“賣雞湯”大獲成功,台灣怎麼就愛吃這一套?

2021年1月2日下午,南韓瑜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廣場舉辦新書《韓先生來敲門》粉絲見面會。

“對于自己的工作,賭命去做,是自己最高的榮譽……不會賣命的人,不會知曉人類生命的真正價值。”這話說進了台灣老闆與勞工的心坎裡。

富不過三代。到了1980年代,社會衣食充足,不再崇尚“血尿”精神,暢銷書随之改變。

“小白兔”世代神往未央歌

就在台灣企業奮起直追的時刻,日本企業界開始怠惰。197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最高峰,“血尿”精神在消逝,全社會沉迷于炒房炒股與金融投機,民風糜浮。松下幸之助感慨道,上自政府,下至基層勞工,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為了互相之間,個人的主義、主張而采取極端的對立,故而混亂的局面難免疊次發生”。

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細心觀察到日本的變化。他在1971年赴日公幹,于東京帝國大飯店吃飯,見到飲店侍者太多,無所事事,而當時的日本企業界有嚴重的缺工問題。一位日本商人告訴他,日本富裕太快,風氣變壞了,“娛樂豪華場所容易賺錢,大家不願上工廠,養成懶惰的不良習慣”。

日本的沉淪,引發台灣企業家迎頭超越的雄心。同樣熟讀松下著作的王永慶,公開呼籲超越日本不是夢。因為,在日本人失去“血尿”精神的迷惘時刻,中國人仍然是勤勉敬業的,“企業原動力有三大要素,我們擁有其中最重要的第一項,勤勞的民族性。中國人的勤勉、耐勞、節儉天性,是外國人也承認和欽佩的。這是我們今後能發展的源泉……如果我們(經營管理)有些進步,加上絕對優勝的第一項條件,我相信我們樣樣都能超越他們(日本)。”

對王永慶等經曆日本欺淩的老輩企業家而言,超越日本是畢生夢想。1980年代的台灣,正處于超越日本的良機。然而,王永慶的預估是錯誤的。

1980年代,台灣經濟奇迹攀上巅峰,人心快速變得逸荒迷亂,金融投機大行其道。炒房炒股兩個月的暴利比得上勞苦工作20年,人們迅速失去了為工作賭命的“血尿”精神。于是,暢銷書榜首改成描述如詩一般校園青年的唯美回憶《未央歌》。

《未央歌》是美國華僑教授吳讷孫回憶抗戰時校園生活的奇作。抗戰時期,政府優待學生。在那戰亂歲月,吳讷孫在昆明安閑讀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而後自費留美,從未參戰。前線百萬将士浴血苦戰,千萬同胞呻吟待斃,國家民族為存亡而掙紮。而他筆下的大學生,天天忙着寫詩、唱歌、談感情,“是一片光明、快樂、生長、健康的日子”。

吳讷孫的文筆如詩,更富有女性化的纖細情感,深深感動了台灣的大學生。在慘烈的升學競争中,能考上大學的尖子生,個個都是由國小開始惡補到深夜的書呆子。他們生活經驗隻有學校與補習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對“血尿”精神全無共鳴。于是,詩意的純情美作《未央歌》,躍升為時代暢銷書。

高學曆的未央歌世代,在1980年代進入社會。他們工作眼高手低,處世憤世嫉俗,行為幼稚無責任感,俗稱“小白兔”。他們的青春期在校園度過,逆反情結未經現實社會磨練,鄙視“血尿”精神,進而質疑社會。

1980年代的下一本暢銷書《野火集》,作者龍應台自稱要燃起台灣的“批評精神”。她由環境污染、無良食品與交通路霸等惡人惡事下筆,把整個社會罵翻。“我覺得惡心,覺得憤怒。但我生氣的對象不是這位人士,而是台灣1800萬的懦弱自私的中國人。”

更糟的是,“小白兔”世代并沒有拓展眼界的機會。台灣蕞爾小島,面積大約隻相當兩個地級市。在小地方成長,自然眼界狹窄。然而,“小白兔”逆反情結暴漲,個個想當思想家。目光如豆的批評精神,很快發展成政治抗争活動。

在“小白兔”橫行的1990年代,社會浮動,人群撕裂,經濟由盛轉衰。李登輝順勢喊出“去中國化”,斬斷中華文化根源,台灣社會不再有成長的動力,暢銷書也随之進入心理學所謂的“悲傷五階段”。

躺平族的祈禱

瑞士心理學家庫伯勒羅絲提出“悲傷五階段”,指出個人面對無可扭轉的打擊時,心理按照五個階段變化。首先是不願正視現實的“否認”,而後是不服氣的“憤怒”,接受現實後是抓住一絲希望的“懇求”,最後“自暴自棄”,無奈“接受”。自1990年代“去中國化”起,近30年内的台灣暢銷書榜,按着“悲傷五階段”循序漸進。

1990年代,“西潮”世代垂垂老矣,“血尿”世代與“小白兔”世代互相鄙視,社會嚴重撕裂,一家三代常為政治議題同室操戈。此時的暢銷書籍必須回避現實,化解戾氣,于是林清玄的心靈雞湯式禅意獨幕喜劇熱銷十年。

2000年,民進黨執政,台灣進入貪腐崩落期,社會各界怒氣沖天。此時,自稱能使台當局“終結政策空轉,企業反敗為勝,民間重制生機”的《執行力》,躍升暢銷書榜首。此後20餘年間,經濟繼續崩頹,大衆不得不接受大環境崩落現實,卻又暗地渴求着不切實際的發财機會。是以,倡導不需認真工作、單憑投資理财就能憑空發财的《富爸爸窮爸爸》暢銷二十載。

民進黨2016年再次執政,社會陷入無可自拔的絕望感。然而,大衆不再掙紮。以複興中華民族為職志的“西潮”世代凋零殆盡,信仰工作的“血尿”世代已是退休老人,“小白兔”成為社會中堅。40歲以下的青壯年,成長于“小白兔”創造的失落年代,早已習慣失敗。是以,今日的台灣社會,快速進入“自暴自棄”與“無奈接受”的最後兩階段。

2021年的暢銷書,無情折射出台灣大衆的絕望感。自暴自棄的人,愛看怪力亂神的暴力漫畫,《鬼滅之刃》成為最暢銷系列圖書。

無奈接受失敗的人,流行“躺平”,宣揚躺平理念的書籍同步熱銷。《過度努力》、《一個人,你也要活得晴空萬裡》主張自我沉澱适應躺平。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以鴉片文法自我開釋,《2021唐绮陽星座運勢大解析》以星座排遣挫折感,都擠入前十大暢銷排行榜。

排行榜上還是有些勵志書籍的。《緻富心态》與《灰階思考》,繼續以不切實際的發财夢麻醉大衆。《無限賽局》則主張不需争輸赢,存活就是勝利。

在這絕望小時代,南韓瑜通路的對象并不是傳統勵志書籍描繪的成功人士,而是些行善積德的小人物。在躺平時代,一個臭豆腐攤老闆的故事,比名臣将帥事迹更動人,比大企業家的成功範例更接地氣。

一個充滿愛心、運載行動不便老人的計程車師傅,更觸動了躺平族暗藏在内心深處的祈求。躺平族普遍不結婚,不生育,不敢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人生如白駒過隙,當他們年華老去、行動不便時,隻能怯怯祈禱遇到一位滿懷善念的計程車師傅伸出援手。

躺平苟活已漸成台灣大衆的主流信念。可以說,南韓瑜以行善理念出版的新書,歪打正着,感動了主流閱讀市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