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迪的純電路,剩下一半怎麼走?|技術流

文 | 嗷嗷胡

二月上汽奧迪Q5 e-tron正式上市,不聲不響成了上汽奧迪在華第一款MEB平台電動車。接下來,更“原味”的一汽-大衆奧迪Q4 e-tron也就是這幾個月的事。二者分屬南北大衆,一個二排五座,一個三排七座,剛好錯開彼此。

挂着大衆車标的ID.系列用了一年有餘,這才踩入了純電市場的主流世界,同樣基于MEB平台的奧迪純電新車,要說服消費者掏出更多預算當然不是容易事。但這個視窗并不會太久,奧迪品牌的“本格”平台會拍馬趕到。

A6 Avant e-tron概念車

如果不是疫情導緻的推遲,3月份釋出的A6 Avant e-tron概念車本應是奧迪今年北京車展的重頭戲之一。它和一年前的A6 e-tron概念車一奶同胞,都是基于奧迪品牌“專享”的PPE高端純電平台,而之前奧迪首款MEB車型Q4 e-tron,也是在釋出Sportback“變種”概念車後不久量産。

按照預期,一汽-大衆奧迪位于長春的PPE生産線将在明年就緒,而首批量産車型A6 e-tron和Q6 e-tron(和上汽奧迪Q6是兩碼事)今年内就該亮相。

Q6 e-tron諜照

在奧迪目前的純電轉型規劃中,包含了四大車型平台。我們最熟悉的e-tron SUV來自MLB Evo的純電改型,一直“即将引進”的e-tron GT是與保時捷Taycan共用J1平台,而J1又與Panamera的MSB平台同源。二者都與燃油平台或者說通用平台有着密切關聯,也都不會繼續用于更多車型。

真正意義上從一開始就為純電動力而生的,是與大衆ID.系列共享的MEB平台——各位已經很熟悉了;以及定位中高端、預計不會挂大衆标、而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純電平台,最先到來的就是A6 e-tron和Q6 e-tron量産版本。

你可以認為它是進階版本的MEB,也可以認為它是“更純電”(與此同時稍實用化)的J1。

與MEB相比,PPE平台首先就在車身形式上更加适應中高端車型。

MEB平台基本上隻需提供轎車、SUV等空間取向車型,但中高端車型對于運動性能的追求,使得PPE平台必須能夠适應一定程度轎跑化的車身。PPE的離地間隙高度設定範圍在152-217mm之間,再考慮到對空氣懸架的支援,可以适應從轎跑車到高端SUV的産品序列。

在J1平台上,為了讓底盤電池包不至于影響到後排乘坐空間,進而不會破壞後車頂下溜線條,保時捷和奧迪都采用了“腳坑”設計。但“腳坑”的代價是損失了本可利用的電池空間,Taycan和e-tron GT在2.9米軸距下也隻獲得了最多93kWh。同時駕駛席的腳部位置相對于同類燃油車也有明顯擡高,坐姿受到了不小局限。

PPE平台則擁有與MEB相仿的規整電池包形狀,以及同樣的更大模組(12個)布局,可支援電池容量上升到了100kWh。在PPE平台的預告視訊中,出現了low-floor和high-floor(高、低離地間隙)兩種構型,其中電池包高度(厚度)也有所變化,即可能對于轎車和SUV提供了不同的電池厚度設定。

同樣與MEB類似,但差別于J1平台的,是PPE平台的高壓子產品位置。對于純電動車,充電接口設定于後車身會更利于倒車入位充電。

但對于燃油平台車型,顯然一下被清空的前機艙是更為理想的寬裕空間,是以充電接口通常都會布置于前翼子闆。如果堅持要在後車身尤其是快充接口,則高壓線路需要從後向前穿過整個車身,這會增加重量和成本。

Taycan的直流和交流充電子產品均布置于前機艙,充電口位于前翼子闆兩側

Model 3的DC-DC子產品內建于電池包尾端

而一開始為純電設計的車型平台,往往會傾向于将高壓充電子產品內建在電池包後端,而不是塞入車頭空間——它們的車頭也沒有本來為内燃機而留的巨大空間。MEB的高壓充電子產品內建于後電機,而PPE則像特斯拉Model 3那樣置于電池子產品後座下位置。

是以MEB(除了前驅構型)和PPE平台都将快/慢充接口放在了後車身,同時因為采用以後驅為主的驅動布局,車内主要高壓線纜無需穿過整車長度。可以說,後驅為主、後置高壓子產品、後置快充接口,是目前最為理想的純電平台布局。

PPE平台的高壓充電線纜通向電池包尾端

作為中高端平台,PPE與J1平台一樣采用800V高壓架構,支援最高270kW超級快充,進而獲得與Taycan一緻的充電速率。而更注重經濟性的MEB平台則是400V,充電功率125kW封頂。

在歐洲奧迪有Ionity充電體系支援,但等到了國内則需要奧迪另想辦法。Taycan目前隻能在寥寥無幾的保時捷自家超級充電站,享受到800V帶來的充電速度福利。接下來的PPE平台不像J1平台幾款車型那樣注定小衆,更加需要超高壓充電體系高密度的支援。

底盤懸架方面,PPE平台現有的“标配”便是前後五連杆結構搭配自适應空氣懸架,這已經漸漸成為高端電動車的共同選擇(見《電動時代沒懸架什麼事?》)。差別于MEB平台高度重視經濟性而采用的前麥弗遜結構,PPE的前五連杆懸架更容易适應前橋大功率電機,進而提高四驅車型所可提供的整車功率上限。

事實上,除了鐵定明年國産的奧迪A6 e-tron和Q6 e-tron(可能會帶L),還有一款PPE平台車型也已經确定,即保時捷下代純電Macan。下代Macan将與Q6 e-tron共享相當一部分車體部件,燃油時代“保時捷上發現大衆車标”的坊間故事或許還會發生。

奧迪不是BBA中唯一兩條腿走路的,除了電動車方面不走尋常路的寶馬,奔馳同樣規劃了EVA(EVA2.0)和MMA兩大純電平台,其中前者已經量産用于EQS、EQE等,後者将用來打造中低端車型并擁有“電改油”的混動構型。奧迪入門平台已經量産,而奔馳則是高端平台走在了前面。

因為與大衆、斯柯達等共用MEB平台,奧迪現有的Q5 e-tron和Q4 e-tron需要面對一定的市場壓力,尤其在大衆ID.系列本身也尚未完全打開局面的情況下。MEB平台本身也在分化,前驅廉價構型(MEB21)、後四連杆構型(MEB41,ID.Buzz)紛紛登場,但一時還不足以讓奧迪MEB車型脫穎而出。

這時的PPE平台就更加重要,Taycan的成功已經證明了定位高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一個高需求市場提供一個合适的産品。奔馳EVA平台已經就緒,但從EQS向下拓展尚需時間,而新造車品牌都在攻堅40萬元上下的寬區間,如果奧迪的PPE車型能在2023年直接進入這個市場,可能會成為奧迪純電戰略中最見成效的一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