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作者:悅溪筆談

我覺得世界上最辛苦而又無奈的事,就是你不知道小孩子在想什麼,尤其是三、五歲以前的孩子,不太會表達,卻也有着自己的小秘密,怎麼破解他們的心靈密碼呢?

前不久,我看到一本書《看懂孩子的畫讀懂孩子的心》,覺得書名挺有意思,看進去之後,才發現孩子的畫是你學習“讀心術”的最好教材。本書作者是法國的布裡吉特▪朗日雯,曹楊翻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你說小孩子懂得啥,不過是拿着筆随意畫着玩。繪畫是人類的本能,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人類就是用繪畫來記錄生活,用符号來交流表達的。

在大陸,寶寶周歲生日有“抓周”的習俗,希望寶寶健康成長、能有所長,是極具文化内涵的活動,它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小孩周歲時舉行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可以準備書、錢、筆墨、印章、算盤、首飾、剪子、蔥、玩具等讓孩子抓,是趣味也是祝願。

你也可以給孩子準備各種畫筆供孩子選擇:細筆頭的鉛筆、中等筆頭的水彩筆、粗筆頭的蠟筆,甚至毛筆;擺放各種尺寸的畫紙:小尺寸的、中等尺寸的、大尺寸的。就是彩色筆都可以選鮮豔顔色的和暗淡顔色的,像抓周一樣讓孩子自行選擇。

畫具選擇,大珠小珠落玉盤

對不同材質、大小選擇的不同可能表示着孩子不同的特點。在一張小畫紙上,羅依克用細鉛筆畫了全家福。媽媽看到畫面感覺很奇怪:不大的畫紙上,在左下角畫着一家四口,爸爸媽媽旁邊是哥哥,羅依克在最外面,與其他三個人有很大一段距離,四個人都畫得很小。

為什麼會這樣?原來,羅依克有一頭亮麗的紅棕色頭發,小時候的他永遠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可從他上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同學們總嘲笑他的頭發,他變得不在自信,再也不想成為大家的焦點,在畫中試圖把自己變得渺小,不讓人覺察到他的存在。

很小的孩子一開始就選擇細筆頭,說明他善于思考,長大後傾向于做理性的工作;選擇粗筆頭的孩子喜歡動手,傾向于實用性強的事物。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喜歡小尺寸畫紙的孩子性格比較内斂,缺乏自信,但是如果他選擇了小畫紙卻畫得滿滿的,則暴露了他性格中的侵略性。喜歡中等尺寸畫紙的孩子性格柔和,适應性強,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喜歡大尺寸畫紙的孩子性格開朗,充滿自信,喜歡被人環繞的感覺。

喜歡用強烈色彩的孩子,表明他做事有激情,但易怒;喜歡陰郁顔色的孩子,表明他含蓄焦慮;喜歡多種色彩疊加的孩子,開朗樂觀,但是容易浮躁;隻用一兩種顔色的孩子,是冷靜謙讓,不喜歡挑戰的。還有喜歡用不同圖形的也說明孩子具有不同的特點。

你看,通過孩子選擇畫筆、畫紙、顔色等就能夠讀出孩子内心這麼多的資訊,真是很奇妙的際遇了。再看孩子畫的畫就更有意思了。

畫為心聲,此時無聲勝有聲

讓孩子拿他選擇好的物品畫畫自己的家,看看他和誰更親近,看誰不順眼。你不要對孩子的畫評頭論足,不要推測他正在畫的人物是誰,你的任務就是做好記錄,讓孩子講講自己畫的是誰,畫的什麼事兒。

要注意人物的位置,姿勢大小,人物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距離來表示,看看孩子離誰最近離誰最遠,誰沒有和其他人畫在一起,誰沒有出現在畫面上。在孩子訴說的時候,父母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要了解他們内心的感受,反應式的傾聽,及時的給予安撫和了解。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五歲的艾魯瓦把媽媽和自己畫得很大,而且是擁抱在一起的,爸爸和姐姐畫得很小,而且與他們中間空了很大一段距離。實際上就是艾魯瓦對媽媽有深深的眷戀,這種感情幾乎占據了他整個世界,以至于無視爸爸和姐姐的存在。

但是四個人卻是手拉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畫中的人物之間有連接配接點,無論是通過哪個部位連接配接,都說明艾魯瓦認為家人間相親相愛,有一條看不見的線,輸送着他們之間的愛與關懷。父親和姐姐應該與艾魯瓦更多的交流,讓他能感覺到更多的愛。

你看,孩子最喜歡的在家裡占主導地位的人,往往被畫得很大,在孩子心裡無關緊要的人,就畫得很小,至于孩子不想見到的人,不是被畫得遠遠的,就是完全沒有畫出來,這就是孩子内心真實的寫照。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如果家裡真的出現了一些變故,你也可以鼓勵孩子拿起畫筆,發洩他的情緒,無論是痛苦憤怒還是抑郁,都可以通過繪畫得到很好的釋放,表明他的态度,顯現他的心結。通過畫面,我們來解讀孩子的内心煩惱與困惑,幫助他身心健康成長。

解讀畫面,心有靈犀一點通

如果多種元素在孩子的多幅畫裡重複出現,我們要多加關注這種情況源自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如孩子畫了一座房子,家長贊不絕口,為了再次得到肯定,他就一次又一次的花房子,他是這樣想的:〝媽媽喜歡我畫的房子,媽媽認為我很棒,媽媽愛我。〝

還有一種原因呢,就是孩子剛剛學會畫某種形狀或物體,為此感到興奮自豪,比如說他剛學會了畫聖誕樹,他會畫許多次。就是為了尋找肯定和表揚,展現新學會的繪畫技能,不斷練習以求熟練掌握,剛學會了繪畫技巧。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一位教育家說孩子需要激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了激勵孩子就不能生存,但是激勵孩子是需要政策和技巧的。如果能發現孩子的10個優點,父母是優秀的;能發現孩子5個優點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這種父母是不合格的。

孩子的畫稱得上是一個獨立完整,有特殊含義的故事,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讓孩子一邊畫一邊講,這樣一來孩子可以在不受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惟妙惟肖地還原畫面内容,一般來說故事發生的情境、地點、背景,以及人物态度都是一目了然的。

比如,五歲的艾麗卡畫了一幅畫,右面的城堡有窗戶卻沒有門,媽媽出差了,讓她很沒有安全感。左面是風雨,她說,暴風雨很大,風吹呀吹,好像所有的東西都飛了起來……這些情感艾麗卡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卻能用畫筆表達自己的内心。

隻有家長做到心平氣和,孩子才不會抵觸,才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不要單純地講大道理。隻有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對孩子不正确的思想與做法,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

看完這本書,我幾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麼

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些有意義的書,通過具體的故事,引導孩子效仿主人公,戰勝生活中的困難。處于成長期的兒童,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強,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溝通不僅可以讓父母走進孩子的内心,而且能使父母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家長之是以要解讀孩子的畫,是為了了解他,進而幫助他健康茁壯地成長。也為了督促自己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陪伴孩子認識真正的自我,使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尼采說: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曆。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提線木偶,互相了解會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看懂孩子的畫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讓我對了解孩子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