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笑貧不笑娼,民風彪悍,是後趙莊“籃子隊”和“扛大包”的根源?

作者:八義集

1.近年來八義集的發展,為何滞後周圍兄弟鄉鎮那麼多?

前幾天《賈家夢3:三十年前八義集街裡臭名卓著的“籃子隊”和“服裝隊”》一文發出後,引得熟悉老家“籃子隊”和“服裝隊”的、曾遭受其害的朋友,紛紛關注和留言,有的還分享了他們在八義集老街趕集時,遭遇“籃子隊”盜竊的真實案例(原汁原味附後)。

這些案例我小時候都當笑話聽說過,但沒有朋友們分享得這麼真切,這些朋友有的是徐州、邳州、臨沂、棗莊、蕭縣、連雲港、睢甯、新沂的,周邊大許、碾莊的受害者案例就更多了。

這些案例,我現在聽了都觸目驚心,感同身受,沒想到80、90年代八義集的“籃子隊”給周邊鄉鄰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而這種傷害對八義集商貿發展,也逐漸顯示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直影響到現在。

想想也正常,方圓百裡,如果對八義集的印象,都是“籃子隊”猖獗、小偷小摸多、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欺負外鄉人、地頭蛇多、地痞流氓滿街走、“服裝隊”以“順”來高檔衣服的幌子,以次充好......那人家肯定來一回、不會來第二回了,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就像人與人之間交往一樣,沒有誰喜歡跟小聰明不斷、大智慧不沾、愛占便宜、鐵公雞一毛不拔的人交往;而能吃苦、願吃虧、與人為善、不饒舌、默默奉獻的老黃牛、“傻子”,反而有更多的朋友和同路人。

近些年,看八義集周圍的幾個鄉鎮,碾莊、大許,甚至土山發展現狀都遠比八義集要好。我有時回老家,都要住在碾莊的連鎖酒店。

作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碾莊已經有了小城市的感覺了。要知道,解放前,碾莊和八義集怎麼比啊,她隻是一座碾坊附帶的幾戶人家的聚落處,對老鎮八義集的富裕繁華,是高山仰止的,那邊的姑娘也以嫁到八義集街裡為榮。

碾莊鎮的五金工具、電力設施、闆材建材、食品加工、棉紡、化工等6大工業支柱産業,已經吸引了鄰鄉的年輕人在當地就業、賣房,鎮中心的居住人口,已經接近10萬人了。

而作為八義集的主政者,換了一茬又一茬,迷迷瞪瞪的,一直在吃老本,沒有找到合适的發展理念,這幾年小區蓋的不少,爛尾的、空置的比比皆是,鎮中心的居住人口,也就2-3萬人左右,本地人為主,3861部隊。

八義集的工業,還僅限于以前的邳縣水泥廠,果滿山區域已經被炸平了,近些年引進的半導體和晶片測試項目、風電,剛剛起步,能否走出來,值得觀察。

反觀西邊的大許鎮,以前的農業鄉,人家引進的牧原股份大型養豬項目,這手筆和魄力,真值得八義集主政者好好學學。

昔日邳縣四大古鎮之一,如果還在夜郎自大,不注重改善商業流通和經營環境,八義集以後可能真的要被周圍幾個兄弟鄉鎮合并了。

在祝福碾莊、大許家的同時,作為遊子,其實我是很痛心家鄉八義集的。街坊鄰裡們,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商貿環境的維護水準太差了。

僅舉一例,我多年前,幾次春節從徐州回八義集,坐中巴車,都挨宰,上車10塊,出了徐州城,進入徐海公路,再次收一次錢,不給錢趕你下車。錢訛詐的不多,但傷害性極大。

這種經曆,對于思鄉心切的遊子來說,真是令人無語。我一些高中同學,在外發展的,根本不願回老家,覺得老家的思想觀念和小農意識,距離現代文明和契約意識,實在太遠了。

近年來,八義集給我唯一的好印象,就是道路修得好一些了,其他方面,工業、商業、農業等乏善可陳。

一個朋友給我留言,為何“八義集”叫做“八義集”?之前的文章提過,這是集市開創者——曹氏後人乾隆乙酉武舉曹殿楹,在複興集市之初,公開提出的治集理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希望用這八個字,引導集衆、教化民風,棒喝當時在集市上坑蒙拐騙、強買強賣、偷盜蠻橫、坐地欺人者。

上世紀80年代,八義集老街“籃子隊”和“服裝隊”的出現,恰恰說明了集市無“義”,老鎮“八義集”,成了日常口語中的“八集”,一字之缺,天差地别。

而近些年,鎮政府提出“弘揚八義文化,促進商貿發展”,希望能落到實處,促現一些實質性的改變。

2.八義集“籃子隊”和“服裝隊”出現的根源

作為遊子,誰不希望家鄉好,但愛家鄉,一定要指出他的缺點,挖掘她落後的根源,痛定思痛,才能洗心革面,走得更遠。

下面抛磚引玉,揣測一下三四十年前,八義集“籃子隊”和“服裝隊”出現的根源:

1)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的庸俗觀念

一百多年前,八義集老街人群聚居、商戶林立、交通友善,位于徐州與古鎮窯灣中間位置,設有官家驿站,是客商打尖、住店的風水寶地,自古商貿繁榮、當地人善于經商、做生意、撥打算盤,傳統上就重“利”輕“義”,庸俗的金錢觀深入人心。

在老街,能賺到錢,就是本事,不管錢的來路如何,所謂笑貧不笑娼,這裡的“娼”可以泛指一切為了财富積累和更好生活不擇手段之人。

老街傳統的商業環境,可以接受為了發财,采取歪門邪道的手段。這也就是曹殿楹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因為缺啥補啥。

2)敢于冒險的民風

八義集地處交通要道、土肥林美、河道縱橫,曾是有名的繁榮富庶之地,也是各路土匪、绺子、響馬、強盜打秋風、搞補給的寶地,為了抵禦土匪,保全财産,當地人在鄉紳、民團等帶領下,奮力抗争,形成了彪悍蠻橫、敢于冒險的民風。

曆史經驗和家族故事,告訴八集人,富貴險中求,冒險才能賺到錢,過上想要的生活。比如八義集老車站1922年建成通車後,貨車路經别的鄉鎮沒事,唯獨經過八義集車站,需要有人出來巡視把守。

即便如此,車站附近的巡莊、後趙莊、曹後莊的幾十、上百人,還要铤而走險,利用貨車短暫的停留補給幾分鐘,上去瘋搶煤炭、化肥或者其他物資,一部分爬上貨車,朝下扔,一部分在枕木邊接應,動作娴熟,節奏把握的很好,火車開走了,下面的貨物也裝好袋子了,然後一行人帶着戰利品,潇灑而歸。

反正隻要是路過的貨車物資,雁過拔毛。以至于後來,貨車都被搶得不敢在八集站停下來了,縱然如此,速度慢了一些,還是有人敢于上去搶,能搶多少是多少,能力和勇氣,令人瞠目結舌,直至鐵路局下決心,把八義集火車站撤銷了,以後客貨車走八義集都不停了,最終受損的還是八義集的老百姓。

3)分工專業的團夥

後趙莊的“籃子隊”和“服裝隊”也曾在“貨車卸貨遊擊隊”中久經考驗和不斷磨練,是以在老街挎着籃子合夥盜竊财物,在老街外分工合作,“順”大城市的衣服,不乏勇氣和經驗,這方面,他們是專業的,也是從小練成的謀生手段,真可惜,用錯了地方。

4)便利的銷贓管道

“籃子隊”和“服裝隊”順來的贓物,在老街都有便利的管道,可以迅速出去,兌換成錢财。“籃子隊”不是一隻,巅峰時期有七八隻,每一隻三五個、七八個婦女,她們偷東西,有時也很精細的,比如有的隻偷茶杯、單隻鍋,有的專偷茶蓋,鍋蓋,在銷贓點合為一體,還可以成套銷售。

“服裝隊”就更厲害了,“順”來的衣服,到了街裡那幾家服裝店的老巢後,分類、貼标簽、幹洗、一條龍服務,最後鮮亮的擺放在精品服裝店裡,進行“光明正大”的銷售,回款自然有他們團夥自己的配置設定方式。

衣服隻要能“順”來,就沒有銷售不掉的,大不了打點折。後面各大城市監控的嚴格了,不好“順”了,那些原來銷贓的門店,就開始低價購進義烏、臨沂等批發市場的衣服,打着“順來的”衣服的幌子,繼續銷售,這當然也是一種蒙騙了。

5)監管不作為

當地監管不作為、打擊力度不大,也使得“籃子隊”一度十分猖獗,其惡名遠播,對八義集的商貿環境造成了極大傷害,前來趕集的人越來越少。

派出所和工商稅務曾組織過專項行動,多次打擊,但效果有限。這種不勞而獲、偷盜成瘾的“籃子隊”,已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慣,甯願被拘留也不願下地勞動,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了。

3.現在還有“籃子隊”和“服裝隊”麼?

老街“籃子隊”最猖獗的時候,是1985-2000年這段時間,後面老街的人流越發稀少,生意難做。攤位比顧客多,幾個攤位老闆瞅着一個顧客,“籃子隊”渾水摸魚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而現在逢集和不逢集一個樣,街裡都沒人了,“籃子隊”就更加銷聲匿迹了。

大城市攝像頭星羅棋布,繁星點點,“服裝隊”自然也沒有了立錐之地。這些偷盜團夥的成員,現在已垂垂老矣。

但“籃子隊”和“服裝隊”對老街商業大環境的傷害,是持久的,負面效應一直延續到現在,具體如何,周邊欣欣向榮的大許鎮和碾莊鎮,就是兩個鮮明的例子。

4.當年八義集“籃子隊”受害者的鮮活案例

受害者1:我是陳樓鎮的,那時候我們這裡的人從炮車坐火車到八集做小買賣,八集小偷太多了,還橫,記得我販五十多個兔子去買,結果來了五六個提籃子婦女兔子一下子少了十幾隻,她們還惡的要命,我們這裡去的都讓偷過,後來聽說還有幾個坐牢的,臭名昭著啊,現在還忘不了。

受害者2:我們家裡人去八集都被偷過,弟弟買東西去老嶽父家,侄兒還在車上,東西都被偷了,老父親買了東西準備請東北的幾個表哥表嫂吃飯,也全被偷了,在街上又問熟人借錢又買了一遍,太氣人了!

受害者3:提起八義集,我悲喜交加,想當年!老家我家大許的! 我買過皮衣,名牌貨,品質杠杠滴!趕年集時被偷走400元錢,疼得我過年都沒心情!

受害者4:90年代後期還有籃子隊,嶽父家裡有幾顆菱棗,每年都接不少,吃又吃不完,我幹脆用自行車給帶到八集街上賣去,大概有兩大半蛇皮袋,我還沒放下,一群婦女挎着籃子就圍上去了,雖然我不是當地人,但對八集還算了解,我一看這要搶了,我直接把袋子一紮不賣了,直接兌給出長攤的了,好像是6毛錢一斤,估計得25/6年了。

受害者5:我家大許鎮,我記得我小時候剛上初一,大概在1991年吧!家裡窮,那是自行車特别貴我老父親兜裡裝了七十塊錢給我買,二手自行車自行車,沒買來,錢錢被人家偷走了,打那以後我每天都是步行五裡路去上國中,上了三年,每天步行來回跑,可惡的小偷,害了我三年跑腿。

受害者6:是的,我舅舅和人合夥,販魚在八義集去賣,這些藍子隊一大群圍過來,這個看看,哪個挑挑,一拖拉機魚,沒剩幾條,藍子都是一樣的,穿的都差不多,搞不懂是哪些拿了的,報了派出所,派出所去也沒辦法。

受害者7:我父親80年代賣衣服,一轉眼就讓人偷了一件去。

受害者8:賣搪瓷茶缸子最後都剩地蓋。

受害者9:以前多現在少了,我們這裡有個老頭,就賣了一個捆黃煙線繩,結果還讓偷。

受害者10:據說當時八集街的大姑娘找對象,女方如果不會偷人男方都不想要。。

受害者11:領教過,八九年前去賣過小雞苗,一上來一幫婦女,差點被搶了。

受害者12:我三舅賣兔子,也被偷過,忘不了籃子隊啊。

受害者13:以前我在Q空間裡也寫過八十年代八集小偷的短文,沒有樓主寫的這麼詳細,主要是說當時八集人的道德觀念颠倒,以偷為美,以能偷敢偷會偷為本事。

前段時間聽一老人說他八十年代去八集看閨女。閨女新婚不久,他想閨女了就去看看,還專門給閨女帶一桶豆油(5斤裝的),又買了兩條魚,大約斤吧一條。就拎着魚和一塑膠桶油,往閨女家走去。走到街西頭剛要進閨女的莊子,迎面來和他年齡相仿的一男一女兩人,大老遠跟他打招呼,非常熱情。

他一下懵了,想不起在哪見過這兩個人,又怕認錯人,鬧笑話,畢竟在閨女莊頭。那兩個人跟他說這說那,又讓他放下手裡的東西,坐路邊啦啦呱,越說他越糊塗,就拼命地去想:這兩個人究竟是誰?在哪見過?還沒等他明白怎麼回事,女的就不見了,同時不見的還有他的油和魚。

沒一會那個男的也走了,他是幹肚疼沒辦法,隻好空着手去閨女家。他閨女見他來了趕緊炒菜做飯,吃飯的時候把公婆喊來陪他。公婆拎了兩條魚,進門就說:今天遇到***,賺他兩條魚一桶油,魚拿來做給親家吃。他一看就是剛才莊頭遇到的兩個人,而他親家居然沒認出來剛才莊頭遇到的就是他!他也不好意思說明,就匆匆吃了飯回家了。從此以後再也不去閨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