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減負,瘦身,已經成為餐飲人的當務之急

減負,瘦身,已經成為餐飲人的當務之急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紅餐網,作者|鄒通

要經受住疫情的淬煉,成為糟糕環境下的“新物種”,餐飲經營者必須得學會減負,學會瘦身。

前不久,北京巴奴某店店長“不小心”将自己的工作日記發到了顧客群中,引發了巨大争議。

在這份工作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疫情對小店的打擊特别大,大品牌還能撐得住,很多小店撐不住就關門了”,引發了衆多餐飲人的共鳴。

是的,這确實是疫情下餐飲人的現狀:小店抗不住,大品牌苦苦硬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努力活下去,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怎麼活下去?

前不久,我在《活下去才有希望!餐飲人需要具備這些“反脆弱能力”》一文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再從“減負瘦身”的層面,聊聊餐飲人的生存之計!

我們要經受住疫情的淬煉,成為糟糕環境下的“新物種”,必須得學會減負,學會瘦身!隻有身“輕”了,才能更靈活地面對疫情的“狂風暴雨”。

01 減輕成本負擔,不受成本所“困”

很多人以為餐飲經營成本隻包含固定成本(人工、原料和租金),其實,實際的餐飲經營成本中還有很多變動成本,比如獲客成本、營銷成本、交易成本等。

固定成本是餐飲經營者每月固定支付的成本,決定着門店經營的穩定性;變動成本是除固定成本外可變動的成本,影響着店鋪經營的持續性。所謂成本減負,便是把硬性軟性成本都給降下來,将資源用在最緊缺的地方,以緩解經營壓力。

1、減輕固定成本

減輕房租成本。租金向來占據餐企成本開支的很大一部分。近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這一壓力更是有增無減。目前整個餐飲的成本構成,已經呈現出“343”的趨勢,房租、原材料、人工的成本占比分别占到30%、40%和30%。

對很多餐飲店來說,房租問題可能是一個幾近無解的難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兩條路,一是相關部門或企業出手援助。比如,此前中央和地方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出台了減租政策,華為等企業也響應号召減租免租,但總的來看,相關政策惠及的餐飲商戶相對較少。

大部分無法享受福利的餐飲經營者,就隻能走第二條路:嘗試和房東協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争取減租或改變支付周期,譬如協商将支付周期從年付、半年付暫時改為季付或月付。

當然,房屋租金減免并非房東義務,如果協商無果,我們也隻能尊重房東的決定,另想它法。

減輕人工成本。餐飲是勞動密集型産業,人工成本的沉重已無須贅述。疫情下,很多知名餐企堅持不裁員不降薪,這确實值得贊譽,但絕大多數掙紮在生死線上的企業恐怕難以有這樣的魄力。

對餐飲行業來說,6個月的現金流是安全線,3個月的現金流是生死線,如果現金儲備低于3個月,那就要開始考慮優化人員結構。

首先是裁員,優化門店人員,将一些能省或者不太重要的崗位撤掉,同時對核心團隊加強教育訓練管理,保留中堅力量。走到這一步,相信很多老闆也很無奈,畢竟當初招人也花了不少心血,有些還是跟了自己好多年的老員工,但是沒辦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特殊時期下的特殊舉措,如果你平時對員工不差,員工一般都能了解。

除了精簡人員外,還可以嘗試改變單一的用工模式。比如,全職員工和計時員工結合,像麥當勞的小時工模式,不僅讓餐廳節省了在非餐期的工時成本,還節省了社會保險、公積金、住宿等福利支出。

此外,如果員工閑置,企業也可嘗試“共享員工”,和身邊的超市或是其他企業協商合作,讓那些想賺錢、不願閑置的員工去外邊短暫工作,以此緩解餐廳的人才成本和員工的經濟壓力。

此前,雲海肴、西貝等企業,就将自己的員工暫時輸送到遭遇“用工荒”的盒馬各地門店“上班”。3月蘇州疫情時,一家做婚宴餐飲服務的企業,就和另一家公司合作,讓自願并想多賺份收入的員工暫時開啟“第二職業”。

減輕原料成本。降低原料成本,有兩個途徑,首先是調整産品線,優化産品結構。

疫情下,餐廳生意彈性太大,如果産品線太長,就會分散菜品點購率,而且後廚備菜、備料流程也會複雜很多,導緻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增加。

調整菜單、精簡菜品,剔除那些銷量不佳的菜品,以少數主打菜品+其他菜品的組合,建構新的産品結構,能增強餐廳的造血能力。

調整産品線,還可以考慮增加成本效益高的菜品。疫情下後,消費者捂緊了錢包,門店可以适當縮減高價菜品,增加剛需類菜品和毛利高、點單率高的菜品。

其次,是優化原材料采購、儲存等相關的各個環節,減少損耗。比如,采購時,要預測銷售量、定期盤點,避免過量采購;菜品制作時,要按量稱重、使用标準化食譜,避免原料控制不當;原料儲存時,要控制好溫度;定期清理冰箱的污物、積水等,避免原料變質……

2、減輕變動成本

降低獲客成本。疫情前,很多餐飲店為了獲得客流,不惜投入大手筆去“買”流量,比如,向外賣平台買流量,提高店鋪排名,擷取銷量;向社交平台買流量,讓網紅主播探店,獲得客戶;向競品買流量,低價誘惑,加大營銷宣傳,吸引顧客選擇自己。

疫情下,餐飲經營者不能再這樣大咧咧地花錢了,要想辦法降低這些獲客成本,保命要緊。譬如将線下流量、平台流量(美團、抖音)導入到微信上,營運起來,建立情感連結,降低後續的營銷成本,提高複購率;将店開進社群,離目标消費者更近,降低營銷成本。

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商品在交易過程産生的成本,我們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降交易成本,比如建立社群+小程式+電子菜單,縮短購買路徑,降低顧客的行動成本,刺激購買;優化菜單核心利益點,優化菜單設計,增加吸引力,提高轉化率。

02 減輕模式負擔,不被笨重的模式所“累”

很多品牌和餐廳的模式太過“笨重”,疫情下連回血都難,更别說增長了。這時我們就需要通過做減法和外包等方式,将這些對我們發展不利的因素從模式中剔除。

首先是精簡門店。一些業績不好或是競争力差的門店,該砍的砍,該關的關!以前大家沒有憂患意識,一有錢就擴張,一窩蜂去開店,門店數量越多越有成就感,埋下了種種隐患。

在目前環境下,餐飲老闆如果還延續過去這樣的粗暴打法,不管盈虧瘋狂開店,就意味着要背負更多的租金物業以及人工水電等壓力,那後疫情時代下就不會太好過了。

同時,如果現在還為了面子,死守着一些不盈利、不健康的門店,那最終結果可能也隻有一個——被拖垮!砍掉那些業績一直半死不活,甚至是虧損的門店吧,将門店裡能賣的賣了,變現吧!不要心疼你已經付出去的裝修費、押金、人力物力這些沉沒成本,你不關,會虧得更多。

其次,考慮把門店做小。以前很多餐飲人喜歡開大店,覺得門店面積越大,越霸氣越有面子,餐位越多營收越高。疫情下,各地禁止聚餐堂食,這種大店受影響最大。加上大店投資大,日常營運管理複雜,想要調轉船頭也不容易。反倒是一些小餐廳,及時轉型外賣、快餐、半成品等業務,活了下來。

第三,過去純直營的門店,可以考慮合夥、聯營和加盟等方式,分散風險。過去餐飲業存在着令人無語的鄙視鍊,認為做直營的比做合夥的進階,做合夥的比做加盟的進階,其實,模式并沒有優劣等之分,用好了,企業發展得好才是王道。

合夥模式,品牌對店鋪進行托管式經營,合夥人享受收益;加盟模式,品牌将好的産品、模式輸出給加盟商,和加盟商一起打天下;聯營模式,品牌和聯營方各司其職,共同經營。不論哪種模式,都比純直營模式輕,靈活性更高。

03 減輕風險負擔,不被風險所“害”

餐飲經營潛在的風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經驗風險,一種是業務風險。

降低經驗風險,旨在讓餐飲經營者擺脫經驗的依賴,實作經營的高效和穩定;降低業務風險,是讓餐飲經營者改變單一的業務模式,提高門店的靈活性。

降低經驗風險。很多餐飲經營者很依賴經驗或者某個廚師和員工的能力,這樣的門店其實不管是在疫情前還是在後疫情時代,都是不穩定的,一旦遭遇某種變故,比如疫情或是廚師長離職了,就很難運轉下去。

明智的做法是,降低對人和經驗的依賴,将經驗方法化,方法标準化,标準步驟化,标準手冊化。

肯德基将炸薯條這個動作進行提煉、量化和流程化,并形成統一的标準,寫入标準手冊中,門店不管哪個崗位的員工一看就會,有了這條标準後,員工也很少犯錯。其中,油溫控制多少溫度、炸至多少秒、控油多少分鐘便是經驗方法化;168攝氏度、180秒、30秒這些量化名額,便是方法标準化;第一、第二、第三便是标準步驟化;将這個步驟、量化名額、方法寫入到文檔、PPT中便是标準手冊化。

其實,餐飲經營的很多環節都可以标準化,比如産品、服務、人員教育訓練、經營方法等,花點時間和精力,琢磨一下标準化,在不确定因素到來時,品牌經營就不會太被動。

降低單一業務風險。單一的業務面臨市場波動時,很容易遭受緻命打擊。疫情後,很多餐廳利潤受損,一個很大的原由便是業務太單一,要麼隻有堂食,要麼隻有外賣。

在不确定的環境下,餐企要穩定地發展下去,一定要培養多元化的業務模式。以前隻做堂食的,可以引進外賣;隻做線下營銷的,可以嘗試私域和短視訊。

對餐飲經營者來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探索和研究門店的盈利模式,不斷進化,提高自身模式的“彈性”以适應變化的市場。當我們了解了這點,就會明白為什麼海底撈會“自降身價”做外賣、賣早餐;為什麼西貝的創始人一直在不斷折騰;為什麼九毛九不僅做西北菜和酸菜魚,還要做火鍋、串串、烤魚。

04 小結

疫情,讓餐飲經營環境更加撲朔迷離,打亂了餐飲人的節奏。不想“躺平”的餐飲人,想盡辦法從中突圍,求得發展。

如果你的門店現在面臨生存難題,不妨試試文中的方法,給自己減減負,瘦瘦身,再重“新”出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