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為什麼表揚顔回“好學”,卻不表揚他“聰明”?

朋友在朋友圈感慨“人生苦短”,我知道,這家夥快被隔離弄抑郁了。

人之是以抑郁,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假裝我是哲學家),一是感到生命的長度有限,二是無法拓展生命的寬度。

或者拓展生命的長度,搞縱深,反正來日方長,一切都可以慢慢來,就不容易抑郁。

童年大抵如此,時間的富翁,滿不在乎,是以不抑郁。

或者拓展生命的寬度,同樣活個幾十年、幾萬天,有了兩重人生、兩重境界,日子寬了許多,心态就會寬很多。

(可不是雙重人格哦)

無限拓展人生的長度,顯然都不可能。秦始皇那麼能,還不是被幾個方士給騙得滴溜溜轉。好好養生我贊成,但養生也非萬能。

孔子為什麼表揚顔回“好學”,卻不表揚他“聰明”?

最好的辦法,是拓展生命的寬度。

在儒道釋三家中,道家屬于典型的“長度型”選手,對生命長度的開拓孜孜不倦,即便死掉,也要成仙。

佛家與道家有點像,但又不同,既重視長度——是以要成佛;也重視寬度,是以處處皆可是佛。

這中間有個變化的過程,比如最初傳入中國的,是小乘佛教,重視渡己;後來是大乘佛教,更重視渡人、渡衆生。後者的寬度顯然拓展了許多。

儒家對得道成仙沒有太多幻想,既然所處的時代,無法科學地解釋一些現象,孔子的做法,就是幹脆避而不談——子不語怪力亂神。

于是就很現實,也很殘忍,畢竟這等于承認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存在輪回的。

那麼,儒家就隻能在生命的寬度上用力了。而這個用力的法寶,就是一個字:學。

如果各用一個字來概括三家的精要,佛家是“悟”,道家是“道”,儒家可能就是“學”。

當然,還有一個“仁”字,更能概括儒家思想的精髓。但“仁”屬于進入儒家客廳之後的事兒,“學”在大門口,不“學”,很難進到“仁”的層次。

孔子為什麼表揚顔回“好學”,卻不表揚他“聰明”?

《論語》中,孔子說的第一句話是關于學習的,第一個字就是“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稱贊自己最優秀的弟子顔回,孔子的評價也很“平淡”:好學。

忽然發現,這很科學。

因為西方(又是西方)的研究表明,表揚孩子,不要表揚他聰明,而要表揚他的努力。

這是個技巧問題。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做同樣的題目,進行測試。第一次考試之後,專家們對學生說了不同的話。

對第一組,表揚他們聰明,你們都很聰明,成績不錯。

第二組,則表揚他們努力,你們都很努力,很能堅持,下次一定會更好!

第二組很容易讓人聯想:我還不行,還需要繼續努力。

然後進行第二次考試。這次考試,允許兩組同學選擇難度不同的題目,結果發現,被表揚“聰明”的學生,大多選擇了難度低的題目;而被表揚“努力”的學生,則有更多人選擇了難度高的題目。

孔子為什麼表揚顔回“好學”,卻不表揚他“聰明”?

專家的建議是:表揚他的努力,看重他的過程;不要表揚他的聰明,不要看重結果。

孔子就是如此啊!表揚顔回,“好學”而已。他很努力,聰明不聰明咱不提;光提他的努力,他會更勤奮。

好吧,在“各位居民下樓做核酸啦”的呼叫聲中,我很努力地寫完了,再見。

高金國,進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曆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壹點号高了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