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森創始人:為什麼不要相信“使用者調查”?

詹姆斯·戴森分享了戴森制勝的三個關鍵法寶。

作者 | 詹姆斯·戴森

來源 |《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

1

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達成目标?

我們确實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我們也應該自由地犯錯誤。

我學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一次隻改變一件事,看看會帶來什麼不同。當我開始制作氣旋分離吸塵器原型機時,我發現有兩個明顯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目前的技術狀況是明确的,并得到了文獻的證明:氣旋分離吸塵器隻能吸取20微米直徑大小的灰塵顆粒,而家庭常見灰塵非常細微,直徑通常是0.5微米或更小,大小類似于香煙煙霧。

第二,傳統形狀的氣旋分離器不會吸取或分離地毯絨毛及人的頭發,隻會将它們混雜在廢氣中,從排氣口噴出。

我把自己埋進開發設計吸塵器原型機的世界裡。這是戴森品牌故事的一部分,我做了5127個原型機,最終找到一個可用于生産授權的模型。

不停地測試并做出一個又一個改變極其費時,不過這是必要的,因為我需要跟進并證明或反駁我的每一個理論。不管多麼令人沮喪,我都拒絕被失敗打倒。我抛棄的那5126個原型機,也就是那5126個所謂的失敗,都是發現和改進過程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我在第5127次設計中得到正确的結果。

失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确實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也應該自由地犯錯。

在研制雙氣旋吸塵器時,我拜訪了一位名叫R.G.多爾曼的科學家。他被認為是氣旋分離萃取領域的權威專家,告訴我現有工藝可以将氣旋分離器可分離的灰塵最小直徑降至20微米。

但我知道,對于家用吸塵器來說,這個數字要達到0.3微米。當然,這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是以我打算自己動手去實作它。我需要這樣做,同時也想證明權威專家是錯的。我也沒找到什麼捷徑,不得不通過實證測試來自己尋找答案,同時要把工藝水準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後,在測試了5127個原型機之後,我們做到了專家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夠取得一些成就——無論是作為一名長跑運動員,還是一種全新吸塵器的制造商,那麼你就必須将你100%的創造力投入這個項目。你必須相信你最終會到達終點。你需要決心、耐心和毅力。

2

為什麼不要相信“使用者調查”?

一項發明可能想法十分絕妙,即使它不适合當下市場,或與當下市場完全無關。一個設計可能被認為是超前的,有時确實如此,但有時這種判斷是荒謬的。非常成功的索尼随身聽在第一次推出時被人們放棄了,他們認為誰會想要一台不能錄音的錄音機呢!在大衆甲殼蟲以及後來的本田雅閣橫渡大西洋之前,人們還以為美國人隻喜歡大型汽車。

這裡僅以索尼随身聽為例,索尼随身聽是另一個引人入勝的成功故事,因為起初,它的設計似乎違背了常識。這款個人盒式播放機于1979年7月1日推出,當時正好趕上學校和大學假期,它讓人們能夠通過耳機聽音樂,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售價150美元的小巧銀藍色随身聽并不便宜。

而在索尼内部,由于無法錄音,這款随身聽頗受争議。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個勇敢的發明,以前從沒有人制造過不會錄音的“錄音機”。盡管如此,索尼的創始人之一——井深大,希望每月能夠銷售5000台随身聽,但頭兩個月就賣出了50000台。到2010年在日本停産時,索尼随身聽已在全球售出超過4億台。

索尼在合适的時間推出了合适的産品。這款小巧的音樂播放器,适合慢跑、想在家學習或放松的人,也适用于旅行時不打擾别人、聽自己喜愛的音樂。井深大的聰明之處在于,他讓副手大賀典雄在現有盒式錄音機索尼Pressman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僅限立體聲播放的版本。

大賀典雄是一位實體學家和音樂家,曾在慕尼黑接受過著名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的教育訓練。1978年,大賀典雄和他的團隊盡可能使用現成的元件生産了TC-45,但定價為1000美元,而且井深大在他的商務航班上用它試聽了歌劇,覺得它太笨重了。一切又回到繪圖闆,重新設計。

Walkman誕生了,配備輕巧的泡沫耳機,除了播放之外沒有其他功能。新聞界對此嗤之以鼻,甚至認為“Walkman”這個名字非常可笑。日本媒體錯了,當時市場還不知道它想要的就是一款小型的個人立體聲音響。當人們看到這款博人眼球的小型裝置,聽到它發出的聲音後,立馬被征服了。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Walkman”這個詞已經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随身聽是一種文化現象,而對索尼來說,它制造起來并不難。

就像一些鲨魚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遊動一樣,以工程為主導的創新型制造商需要不斷創新以保持競争力。追求新的和更好的産品通常是這些公司對自己的定義。在戴森,我們從不停滞不前。

25年的時間裡,我們已經從制造革命性的吸塵器變成了開發先進的電動汽車原型。發明往往會催生新的發明,為此我們需要建立公司保護它們。它們可能會有高光時刻,用作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的話來說就是“天降之物”,但榮耀總會褪去。我們必須不斷創新,永遠要創新。

3

創新,永遠要創新

不斷改進,永遠不要因為一款産品銷量很好而滿足,這是至關重要的。

我從沒打算讓戴森隻做一家吸塵器公司。氣旋分離器是我們應用于産品的第一項核心技術,而這項産品恰好是一台吸塵器,我一直把這個當作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從那時起,我們一直專注于開拓核心技術,并靠着這些技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設計出更好的産品,一路攻城略地。

我們走的是朝聖者的苦旅,而非邁向成功的捷徑。DC01迅速取得成功,但是作為永不滿足的工程師,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出了如何制造更好的版本。我們渴望将氣旋分離技術應用于不同的産品。

我考慮自主研發超高速馬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事實上,我和傑裡米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第一台氣旋吸塵器時就讨論過。理論上講,轉速越高,馬達效率就越高。同樣,渦輪轉速越高,壓力輸出越大。通過這種組合,我們可以嘗試制造更小、更輕、更高效的馬達。

當時,我們曾與一家意大利制造商接洽,希望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喜歡高速馬達的想法,但不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是因為吸塵器的馬達與其他的相比已經很快了。噴氣式發動機轉速為15000轉/分,一級方程式賽車發動機轉速為19000轉/分,而正常的吸塵器馬達轉速為30000轉/分。

為什麼還要更快呢?當時,盡管我們既不是馬達設計師,也不是馬達制造商,但我們想在馬達的設計上有所突破,實作性能上的飛躍:讓它轉速提高很多倍,更輕更小,無刷,使用壽命更長,無排放,更節能,最重要的是速度、功率和能耗可控。如果我們能制造出這種革命性的馬達,那麼進一步考慮,我們就能制造出更輕、更小、更高效的吸塵器,也許還能制造出其他産品。

這太冒險了,代價也很大。不過對我們來說,冒險是值得的。如今,戴森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高速馬達,讓我們能夠以領航者的身份重新發明吸塵器,還能在全新的領域改進産品。到2020年,我們每年在自己的進階生産線上制造2400萬台馬達。

傳統馬達通過電刷刷動機械觸點,将磁極切換到換向器上的不同部分,這使得正負電流交替切換,并産生推動馬達旋轉的磁場。對于我們想達到的速度來說,這種機械系統太慢、太笨重了。我們必須開發一種驅動馬達的新方法。電路闆上的主驅動晶片允許每秒切換6500次。這種裝置不會磨損,因為它依賴于晶片内部的數字交換,而不是任何機械裝置,并且具有超常的速度。因為使用晶片作為根本驅動力,是以我們将這種新型馬達命名為戴森數位馬達。我們對交流馬達和直流馬達進行了不同的設計,使其以不同的方式工作,不斷改進設計和輸出功率,進而使它們體積更小,性能更強大。

經過漫長的孕育過程,我們的數位馬達即将改造戴森。最終,戴森DC35DigitalSlim問世了。它是一種新型無繩吸塵器,配置了我們的高速戴森數位馬達。V2、V6到V8、V10,我們的戴森數位馬達在減輕重量的同時,性能大幅提升。

戴森氣流倍增無葉風扇不需要傳統的風扇葉片來加速氣流,運作時既安靜又安全,在随後的疊代中,它的性能又大幅度提升。

我坐在曼哈頓的一輛黃色計程車裡給彼得·甘馬克打電話。我說:“這裡冷得要命,我們必須做一個可以發熱的東西。”于是,我們開始研究暖風扇。

如果你對新産品有好的想法,你就要設計、制造、營銷和售賣它,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企業家。制造業的創新速度是極其緩慢的,推出一款新的戴森産品可能需要5年的時間,但是,戴森與衆不同的要領之一就是,永遠不讓自己停留在榮譽上,哪怕一分鐘都不行。

每一天都是一場冒險,也是對意外的一種回應。即使有些事情似乎停滞了,但公司必須不斷向前。為了生存,公司必須不斷發展和創新,變得越來越好。沒有比滿足現狀更危險的事情了。

本文節選自《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詹姆斯·戴森 著,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品,2022年4月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公衆号“湛廬文化”。本微信号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如果您認為此文涉及侵權或标注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