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作者:香茗史館

周勃、周亞夫父子,可以說是漢文帝、漢景帝兩朝的絕對功臣,其中周勃不僅是西漢開國功臣,而且是平定“諸呂之亂”的首要功臣,且對漢文帝劉恒有擁立之功,而周亞夫則平定了“七國之亂”。然而,功勞卓著的周勃、周亞夫父子,晚年境遇卻極度凄慘,這又是為什麼呢?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周勃:雖然平定了“諸呂之亂”,但也引起漢文帝忌憚

周勃是劉邦沛縣同鄉,乃是最早跟随劉邦起兵者之一,長期跟随劉邦南征北戰,可謂戰功赫赫,早在劉邦獲封漢王時,便被封為了魏武侯,乃是西漢最早封侯的功臣之一。西漢立國之後,周勃獲封绛侯,位列西漢開國功侯第四,僅次于蕭何、曹參、張敖,後又跟随劉邦讨平韓王信、陳豨、盧绾叛亂,進而官拜太尉。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劉邦臨終之前,曾與呂後有過一番經典的對答,即“病榻問相”,劉邦曾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可見劉邦對其的信任。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去世之後,呂後長期把持朝政,呂氏家族把持朝政、軍事大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劉氏江山。呂雉去世之後,正是周勃、陳平聯手誅滅了呂氏家族,進而擁立代王劉恒即位。

雖說周勃對穩定劉氏江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漢文帝劉恒有着擁立之功,但站在漢文帝的角度來說,周勃實際上已經威脅到了皇權。畢竟,周勃能夠将掌握着軍權的呂氏集團推翻,并将後少帝劉弘拉下皇位,誰敢保證未來不會将自己拉下皇位。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關于劉恒對周勃的忌憚,其實從劉恒即位前後的謹慎小心的态度也能看出來。在決定擁立代王劉恒後,周勃、陳平便派人前去請劉恒入京即位,然而劉恒根本不敢前往京城,畢竟遠在代地的他根本搞不清京城到底發生了什麼,更不知道呂氏諸人和周勃、陳平到底誰是忠、誰是奸。

是以,即便後來劉恒決定入京,還是先派舅舅薄昭入京打探,臨近京城時又派宋昌入城探路,而且在正式即位之前,根本不敢單獨召見周勃。在住進皇宮之後,劉恒更是連夜将守衛皇宮、京城的禁軍将領全部換成了親信,這才放下心來。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雖說漢文帝對周勃頗為忌憚,但其畢竟有擁立之功,是以還是将其提拔為了右丞相,并賜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然而,獲得重賞之後的周勃,卻表現的極為驕橫,直到一個多月後有人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周勃這才主動辭去了丞相之位。漢文帝二年(前178年),丞相陳平去世,漢文帝重新任命周勃為丞相。

漢朝初期,雖然這些侯爵不像地方藩王對朝廷威脅那麼大,但由于他們數量太多,且互相之間關系複雜,再加上大多居于長安、位居高位,對皇權的威脅同樣不小。是以,漢文帝二年(前178年),賈誼便上書建議遣送列侯傳回封地。

此議激起了列侯們的強烈反對,他們不僅拒不離京,更是最終迫使漢文帝将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為了讓列侯們傳回封地,漢文帝找到周勃,對其說道,“前日吾诏列侯就國,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結果,再次擔任丞相十個月後,便在此被免去丞相之位,并傳回了封地。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周勃傳回封地後,便開始擔心哪天會被處死,是以在遇到河東郡守、郡尉巡視各縣時,往往身披铠甲,并令家人手持兵器,簡直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結果,有人據此告發周勃謀反,導緻其被下獄問罪,甚至遭到獄吏的欺辱,直到周勃通過千金賄賂,獄吏這才建議他去請兒媳、漢文帝之女來作證。

後來,周勃通過薄昭(薄太後弟弟、漢文帝舅舅)向薄太後進言,薄太後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之心,于是對漢文帝說道,“绛侯身挂皇帝賜給的印玺,統率北軍時都沒有謀反,豈會現在謀反?”漢文帝這才将其釋放。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實際上,漢文帝雖然對周勃等功臣多有防範,但其實也不太相信周勃會謀反,否則周勃根本難逃一死。漢文帝此舉其實也有一定“殺雞儆猴”、敲打其他功臣的目的,事實上正是從漢文帝中期開始,漢初那些開國功臣及其後裔,包括曾在諸侯國擔任國相的官員和與諸侯王結親的官員,都基本失去了回到中央擔任高官的可能,甚至都很難留居京城。

周亞夫: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卻卷入權力鬥争

周亞夫作為周勃之子,因“細柳閱兵”之事被漢文帝看重,被升任中尉,掌管着京城的兵權。後來,漢文帝在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将兵”,是以漢景帝在即位後,便将其提拔為了車騎将軍。然而,“七國之亂”爆發後,周亞夫卻未被第一時間起用,而這便牽扯到了文景時期的權力博弈。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前文說過,從漢文帝時期開始,為了降低武将功勳集團對皇權的威脅,開始有意減少功勳集團出任朝中要職的人數,轉而重用寒門士子,用以平衡朝中勢力,而這便造成了武将功勳集團和文官智囊集團之間的沖突。

漢文帝四年(前176年),绛侯周勃、颍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等聯手逼宮,迫使漢文帝貶賈誼至長沙便是例子,直到灌嬰去世,周勃不問政事之後,賈誼才被重新起用。這便是太史公在《史記》中所說的“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複憂異姓”。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漢景帝即位後,又因提拔重用晁錯,尤其是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大肆削奪諸侯王封地事件,進一步激化了文官集團與武将功勳之間的沖突,畢竟對于這些功勳武将集團來說,今天能削諸侯王,誰能知道未來會不會輪到自己。

于是,當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後,功勳集團再度趁機發難,竟然導緻朝廷一時間無将可用,以緻晁錯不得不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最終,曾任吳相且與武将出身的丞相申屠嘉關系密切的袁盎、外戚窦嬰入宮迫使漢景帝在文官和武将功勳之間做出選擇,而丞相陶青(開國功臣、開封侯陶舍之子)、中尉陳嘉、廷尉張鷗(開國功臣、安丘侯張說之子)等人更是聯名上書逼宮,最終導緻晁錯被殺。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正是在晁錯被殺之後,周亞夫才被升任太尉,開始領兵平叛。然而,漢景帝此舉畢竟是受形勢所迫,是以他雖然殺了晁錯,但對逼宮的袁盎等人卻也同樣恨之入骨,是以當袁盎出使吳國後便再也沒有獲得重用,窦嬰雖然領兵平叛有功,卻也就此與丞相之位無緣,而周亞夫雖然因功得以升任丞相,但也就此與漢景帝離心離德。

與此同時,由于周亞夫在廢立太子劉榮、皇後兄長王信封侯和投降的匈奴将領封侯事件上與皇帝意見不合,再加上梁王劉武的诋毀,最終導緻周亞夫在擔任丞相五年之後,托病辭職。而由于周亞夫的性格問題,自此之後再未能獲得起用。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周陽見其年老,便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其去世後發喪用,然而甲盾卻是禁止私藏的。于是, 便有傭工以此為由告發周亞夫意圖謀反,漢景帝派人調查,由于周亞夫并不知道此事,是以不知如何回答,結果被誤認為是在賭氣,漢景帝得知之後,一怒之下将周亞夫交給廷尉審理。

于是,便有了下面這段極為經典的對話。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要造反嗎?”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能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到了地下也要謀反吧!”

周勃、周亞夫悲慘結局背後的原因,皇帝與功勳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周亞夫原本在差官召自己入朝時便要自盡,但卻被其夫人攔了下來,這次又遭受如此屈辱,本就性格耿直的他,實在難以咽下這口氣,于是便選擇了絕食抗議,最終于五天後吐血而亡。

如上,雖然周勃、周亞夫父子功勞卓著,甚至可以說為穩固劉氏江山起到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的作用,但由于西漢中期朝廷與地方諸侯、皇帝與武将功勳集團之間的沖突,以緻最終落得個凄慘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