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作者:蕭峥向你展示了潮流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天水伏羲廟内的見易亭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伏羲畫像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伏羲故事 連環畫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伏羲文化的曆史傳承和時代意義

天水卦台山 本文圖檔均為資料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雍際春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既有多如繁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作為證據,也有見于典籍史傳記載和長期流傳于民間的古史傳說印證。在古史傳說系統中,中華文明肇啟于三皇五帝時代。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相傳隴上天水是伏羲、女娲的故裡,他們成婚繁衍人類,推動部族不斷融合和強大起來,同時在認識自然、适應自然、改造自然和發展生産、改進生活的過程中,帶領部族進行了一系列造福人類的發明創造。由此,中華先民告别了野蠻洪荒,開始邁入文明時代。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本源。挖掘、開發、研究、宣傳伏羲文化,弘揚伏羲的創造精神,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伏羲和他生活的時代

史稱伏羲之母為華胥氏,她在雷澤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紀。相傳伏羲出生地成紀就是今天水市秦安縣。以秦安為中心的天水地區,曾經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這裡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動的遺迹和傳說故事。天水市北三陽川的卦台山又稱畫卦台,相傳為伏羲畫卦處,至遲從唐宋以來卦台山就建有廟宇祭祀伏羲。卦台山近旁又有龍馬洞、分(風)心石等與伏羲畫卦和姓氏相關的遺迹。秦安縣東的隴城鎮現有女娲廟。民間相傳女娲“生于風溝,長于風台,葬于風茔”。隴城至今還儲存有娲皇、龍泉、鳳尾等村名以及用 “風”姓命名的“風溝”“風茔”“風谷”“風台”等地名。在秦安縣隴城鎮北山漢代以前就建有女娲廟;縣北的玉鐘峽,還有伏羲、女娲圖騰形象遺迹的“白蛇碥”等遺存。甘谷縣白家灣鄉的古風台,隴南市西和縣的仇池山,相傳也是伏羲的出生地。今天水市城西的伏羲廟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這些遺存和發現于天水一帶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西山坪和師趙村新時期早期文化,交相印證天水乃至甘肅地區不僅是羲裡娲鄉、始祖故裡,而且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千百年來,關于伏羲、女娲的傳說故事,天水民間和全國各地廣泛流傳,而且題材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洪水故事、開天創世、兄妹成婚、抟土造人、女娲補天等故事。這些神奇優美和曲折神秘的傳說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伏羲、女娲開創文明并成為中華民族創世英雄、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的重要曆史資訊。

首先是創世英雄。1942年在長沙出土的戰國中晚期楚墓的帛書甲篇有完整記載。帛書的内容大意為:在天地還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态時,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結為夫婦,生子四人成為四時之神。他們懂得萬物參化的法度,開辟了天地。他們跋山涉水觀察山川自然,并疏通山陵,使山川與四海通氣,協和陰陽,使天地星辰有序運轉。當時沒有時序日月,他們制定曆法,讓四個兒子輪流協理和代表四時。又過了一千數百年,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又造了天蓋,使它旋轉,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強天蓋。炎帝又讓祝融助四神奠定三天四極,敬事九天,以求太平。帝俊又制定日月運作的規則。後來,共工又制定十天幹、四時和閏月,分一天為宵、朝、晝、夕,立法更為準确。于是,百神司職、日月有序、風和雨順的世界形成了。

世界上幾大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伏羲、女娲開天地、參萬物、協陰陽、定四時、通山川,使混沌無序和荒涼寂靜的世界有了運作秩序和人類,無疑,伏羲、女娲就是中華民族開天辟地的創世英雄。

其次是民族始祖。相傳一場大洪水後,隻有伏羲、女娲幸免于難,成人後,他們成婚繁衍了人類。後世中國人結婚女子蓋蓋頭的習俗,可能就源自女娲“結草為扇,以障其面”。《風俗通義》還留下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者绠人也。”先祖“造人”故事雖有不同的版本和多種情景與途徑,但其作為繁衍人類的實質則是一緻的。

伏羲、女娲成婚繁衍人類,女娲抟土造人,還有伏羲“以俪皮為禮”作為婚姻信物,“制嫁娶,正姓氏”和“女娲禱祠神,祈而為媒,因置婚姻”的記載,還有女娲為高媒之神和生育之神的傳說,共同揭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和婚姻制度的奠基者。

再次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除了上述事迹,史載他們及其部族有衆多的發明創造,主要有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取火種、養犧牲、作甲曆、定嫁娶、創禮樂、制九針、立占筮、設九部、以龍紀官等。這些發明創造涉及物質文化的衆多方面,精神與社會生活的重要領域和制度文化的萌芽。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從這些發明創造中導源發祥。

伏羲及其15代繼承者生活的漫長時代,就是伏羲時代。這個時代,從三皇五帝序列和伏羲、女娲生活時代與發明創造,結合新石器時代考古,大緻可以确定在距今6000年以前,即新石器時代早期,中華文明正奠基于伏羲時代。

伏羲及其部族的文化貢獻

伏羲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和他的部族在文明初創中做出了多方面奠基性的文化貢獻。如始畫八卦是對世界陰陽二分和變異規律的發現與概括,并抽象為符号加以表示的展現;造書契就是文字的初創,标志着結繩記事時代的終結和文字書寫時代的來臨;制嫁娶、置婚姻和定姓氏,當是對對偶婚制的确定和規範,是婚姻制度的巨大變革和社會的進步;取火種掌握用火,結網罟捕獵和打魚,取犧牲以供庖廚,教民熟食,制九針治病療疾等,既提升、擴充了生産領域與生存能力,也大大改善了先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标志着中華先民告别了野處穴居、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作甲曆、制禮作樂和立占筮規範了生産生活、人際關系和社會運作,豐富了情感表達和審美能力,并具有了趨利避害的預測能力;設九部、置六佐、以龍紀官則是畫野分疆、分部管理群眾和設立官職的萌芽,也是進入酋邦文明的反映。

伏羲的一大文化貢獻是始畫八卦。八卦将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變化規律概括為最基本的兩種物質——天、地的對立與陰陽關系,由此推衍組合出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種符号。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既互相作用又互相影響,變化無窮。于是,八卦符号成為中華先民窮究天地,解釋宇宙萬物變化和認識、指導社會生活的萬能鑰匙。相傳周文王據八卦而推演成周易,将八卦兩兩相疊,就形成六十四卦。實際上《周易》是後人在八卦基礎上,經巫史們對大量筮辭的篩選、整理、編排和加工而形成的。并經孔子重新整理,後被儒家列為經書,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這不僅是一種由簡到繁,由粗而細的符号演繹,它反映了古人思維能力的極大進步,對自然認識的空前深化和視野的擴充。是以,八卦與《周易》既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活水源頭,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史稱伏羲、女娲人首蛇身,這說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随着遷徙和部族間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漸次征服和結盟的各部落圖騰也部分地融入蛇圖騰之中,進而形成了以蛇身為基礎,附加牛耳馬齒、鹿角蝦須、魚鱗蛇身、獅鼻虎爪的多圖騰組合的龍圖騰。龍圖騰由生物性的蛇複合、混血成為虛拟生物的龍,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強大在上古圖騰崇拜上的典型展現。這種圖騰崇拜習俗和文化心理世代傳承,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龍有着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并代代相傳。于是,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龍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辨別、情感紐帶和精神象征。

龍不僅是中華先民共同認可的族徽,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社會和民間而彌久不衰。曆代改朝換代,君主即位便是“真龍天子”,他們穿龍袍,坐龍椅,以龍子龍孫自居;朝堂宮殿無處不有龍。“龍”成為王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象征。宮殿、廟宇和重要建築,其雕刻、繪畫、裝飾、碑刻等大多以龍為圖形。在遼闊的神州大地,龍山、龍崗、龍陽,龍淵、龍池、龍洲、龍城、龍泉等以龍命名的山川城池不計其數;龍堂、龍壁、龍祠、龍亭、龍門、龍樓,龍邸、龍塔等以龍相稱的亭台樓閣比比皆是,在民間社會與龍有關的項目如龍舟、龍燈、龍笛、龍香、龍骨車、龍尾硯、龍吟曲、龍爪書等更是不勝枚舉;12生肖中有龍,龍字更為老百姓取名常用字。在社會民俗中龍既是吉祥喜慶的民俗标志,又是龍顔大怒發洪水、地震、雷電、降罪衆生的兆應。可見龍文化深深積澱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層面。

随着伏羲部族的強大和遷徙,他們東進中原,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其子孫遍布黃河流域及其南北地區。正如聞一多所說,伏羲部族從黃河上遊遷入中原後,古代的“諸夏”及其同姓的若幹夷狄都是龍族團即伏羲的後裔,如五帝時代的黃帝、颛顼、祝融等衆多首領,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荊楚吳越各蠻族。今天的蒙、滿、苗、瑤、彜、藏、壯、布依、佤、黎、水、畲等各族等,都奉伏羲、女娲為始祖。可見在上古民族萌芽之時,伏羲就被大部分族群所認同,因而伏羲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始祖。

伏羲文化與中華人文精神

伏羲事迹與傳說起自先秦,秦漢時被納入中國古史體系,至唐代時三皇之首的地位被固定下來。自先秦以來,由于其獨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貢獻,伏羲乃至女娲成為中華民族曆代口耳相傳又見諸典籍史乘并加以推崇、歌頌、祭奠、信仰、尋根的對象。于是,曆代賢哲學人乃至統治階層,遂以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為基礎,複經演繹加工和增益擴充,加之民間傳說的推衍流傳,民間信仰崇拜與風俗習尚的浸潤習染,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内容博大、内涵深奧豐富而蔚為大觀的伏羲文化。其所蘊含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基因,成為催生和滋養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源泉。概括起來,由伏羲及其文化所奠基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有五個方面。

一是窮究天地的探索精神。我們從伏羲女娲開天辟地的創世傳說和一系列發明創造中,看到的是他們上究天文,下探地理,中開人倫,帶領先民告别洪荒的生動畫面。《周易·系辭下傳》記載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正是憑借這種無所畏懼、窮究天地的探索精神,中華先民才開始邁向了文明時代。

二是大無畏的創造精神。伏羲及其部族衆多的發明和創造,都是他們在辟榛斬莽和開創生活的實踐中,曆經千難萬險而首創的智慧結晶。這些發明創造一旦出現,就成為先民們認識、探索和征服自然,改善生存、提升生活品質、條理社會,開創文明的憑借和保障,也是他們富有大無畏創造精神的展現。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伏羲時代正是人類從蒙昧時代邁向文明門檻之時,伏羲及其部族面對神奇莫測的天地萬物、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和紛争不斷的族群部落帶來的各種挑戰,主動應對,積極探索,自強不息,開物成務。在應對天地自然和部族社會層出不窮的各種挑戰與問題中,愈挫愈奮,百折不撓,錘煉出他們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精神品格,支撐他們在部族林立、群雄并峙中脫穎而出。

四是剛柔相濟的變通精神。伏羲發明的八卦,既是一種符号或圖形,也是一種數字或資訊編碼,它是以抽象符号反映客觀事物的一種思維表達方法。八卦及其易學體系閃耀着陰陽變異、辯證思維、邏輯演繹和中和包容的智慧光芒,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程序。這種剛柔相濟的變通精神,千百年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産生與發展,對中華民族心靈成長、精神塑造、性格養成、價值觀念、思維模式都産生了巨大影響。

五是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是龍圖騰和龍文化的奠基者。龍圖騰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強大,征服其他部族過程中,對征服部族及其文化習俗的一種包容、吸納、互相認同在上古圖騰崇拜上的典型展現。透過龍圖騰的表象,展現伏羲部族求同存異、美美與共、和合大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塑造,這種精神力量既是伏羲部族不斷走向強大的有力支撐,也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百折不撓奮進崛起的力量源泉。

伏羲文化的曆史影響和時代意義

在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中,伏羲、女娲不僅是創世英雄和民族始祖,而且是中華文化的奠基者。是以,伏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與源頭,其文化基因滲透于中華文化的衆多層面和領域,中國原典文化的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色和基調,中華民族從多元融合到凝聚一體,無不肇啟于始祖伏羲。是以,伏羲及其伏羲時代,是中華民族童年曆史和族群文化的最初記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源頭和依據。

民族精神根植于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其文明化過程中所積澱的文明精華和一直傳承遵循的基本觀念、信念、原則和精神歸宿;是優秀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意志品性和文化傳統的凝結,也是一個民族差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伏羲及其部族所開創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并成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綿延壯大,曆經磨難與考驗而不斷複興并充滿生命活力的基因密碼和力量之源。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新時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鑒與交融,又是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相結合而升華創新的精華。文化繁榮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先導和基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我們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覺。在我們面向未來、走向複興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征程中,由伏羲所開創和奠基的中華古老文明、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無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開創美好未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和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值得我們繼承發掘和弘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