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作者:星星飛翔

桃子、李子、杏子

關于這三種水果,有一句俗語

“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有人說:古人吃桃不吃李

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桃、李、杏屬于哪一類水果?

桃子、李子、杏、櫻桃、梅子的果核有着木質的堅硬外殼,是以都屬于核果類的水果。

跟能夠儲藏很久的蘋果和梨相比,核果類的水果更具有季節性,一般隻有夏天才能吃到新鮮的。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桃子

為什麼說“桃養人”?

桃樹在陸地上至少已經存在了4000年之久,現在全世界桃的品種已經超過2000種,我們熟悉的有蟠桃、油桃、黃金桃、水蜜桃等。

鮮桃含有超過80%的水分,相對于李和杏來說,桃的熱量稍微高一些。

桃中含有的果膠對于預防三高、緩解便秘、減輕體重等都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桃養人”的說法了。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營養分析

桃子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除了基本的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外,還含鉀離子、酚類抗氧化物等。

不同桃子的含糖量差別較大,糖尿病人可适量選擇含糖量略低的脆桃類。

常見品種及産地

●浙江奉化:水蜜桃

●北京平谷:久保桃

●安徽砀山:黃桃

●新疆石河子:蟠桃

食用注意事項

桃子是“果蔬界第一大過敏源”,不僅桃子上的毛會讓人過敏,桃子肉也會緻敏。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桃子過敏

吃完桃子後出現嘴巴又麻又癢、眼睛發紅、嗓子腫痛;

嘴唇、口周、頸部、四肢等部位出現大片紅斑,可能伴有輕微水腫;

嚴重的會引起胸悶、窒息、腹瀉、休克。

專家提醒

輕微的過敏症狀一般在10分鐘至2小時會逐漸消退,如果過敏症狀嚴重,一定要盡快到醫院就診。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李子

“李子樹下埋死人”有科學依據嗎?

李子的果色多種多樣,因為品種不同,從黃色、紅色到紫紅、紫黑色都有。

李子果實酸甜多汁,可以鮮食或者制成果醬,李子汁可以釀成李子酒。

李子含有豐富的果酸,可以促進胃液的分泌,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的功效。

過量食用李子會産生輕微的腹瀉甚至損傷脾胃,同時果酸還會影響牙齒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熟透、有苦澀味的李子不能食用。因為這樣的李子含有一定量的氫氰酸,吃了可能造成中毒。

“李子樹下埋死人”的說法有些誇張,但過量食用李子确實會對身體健康有害。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營養分析

李子含有膳食纖維、甘氨酸、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元素。

李子中的果酸,能刺激唾液分泌,加速腸胃蠕動,有助于開胃消化。

常見品種及産地

●廣州:三華李

●四川:青脆李

●陝西:黑布林

食用注意事項

未成熟的李子不要吃;一次不能吃太多。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杏傷人”的說法從何而來?

杏樹原産于大陸新疆,也是大陸栽培最早的果樹樹種之一。杏根據用途主要分為:食用杏、仁用杏和加工杏。另外,也有專門用來栽培觀賞的品種。

杏是一種全身都是寶的水果,果肉能吃,杏仁也能吃。

相對于桃和李子來說,杏肉中含有的維生素A含量最高。

杏中含有的蛋白質、鈣、磷、鐵等礦物質在水果裡都是比較高的。

但是,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水解會釋放出氫氰酸,這種物質會導緻細胞窒息,引起組織缺氧,生食過量會中毒甚至死亡。是以,一定不要生吃苦杏仁。如過煮熟食用,也一定要控制食用量,否則也可能發生中毒。

另外,由于杏中含有豐富的果酸和水楊酸,過量食用會導緻胃酸過多,造成消化道不适。

是以說,杏吃多了的确會“傷人”,脾胃不适的人更要少吃。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營養分析

杏含有多種有機成分和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類,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水果。

常見品種及産地

●新疆:小紅杏

●新疆:小白杏

●陝西:華胥大杏

食用注意事項

部分品種杏的果仁裡含有大量「苦杏仁甙」,進入腸道後經過分解會産生氫氰酸,數十克杏仁中的氫氰酸就可能緻命。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每天吃多少桃杏李?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應保證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

按平均值來計算:

1個桃子≈150克、1顆李子≈70克、1顆杏≈50克

如何清洗桃杏李?

桃子的毛:用鹽搓洗

在桃子表面撒細鹽,來回均勻充分搓洗表面的絨毛,最後清水沖洗幹淨。

李子白霜:小蘇打浸泡

先沖洗表面,在水中加入一勺小蘇打,浸泡10~15分鐘,最後清水沖洗幹淨即可。

杏:清水沖洗即可~

李子上的白霜和桃子上的絨毛都能起到保護果實的作用。白霜也叫「果粉」對人體無害,白霜能保持水果新鮮,可以等到吃之前再洗掉。但是桃子的絨毛一定要洗幹淨再吃。

夏天當季水果桃、杏、李,醫生:吃的時候要注意

來源:養生大國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