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目前所說的建築物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簡稱綜合布線系統。它是指一幢建築物内(或綜合性建築物)或建築群體中的資訊傳輸媒質系統。它将相同或相似的纜線(如雙絞線、同軸電纜或光纜)、連接配接硬體組合在一套标準的且通用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關系而內建為整體,是以,目前它是以CA為主的綜合布線系統。今後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會逐漸提高和完善,形成能真正充分滿足智能化建築所需的要求。​

​随着全球社會資訊化與經濟國際化的深入發展,資訊網絡系統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标志。網絡布線是資訊網絡系統的“神經系統”;網絡系統規模越來越大,網絡結構越來越複雜,網絡功能越來越多,網絡管理維護越來越困難,網絡故障系統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網絡布線系統關系到網絡的性能、投資、使用和維護等諸多方面,是網絡資訊系統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布線系統是智能化建築連接配接“5A”系統的基礎設施。​

目錄

認識綜合布線系統

主流雙絞線是超5類和6類

智能建築的功能包含5A

綜合布線的特點

綜合布線系統組成

綜合布線系統的結構

綜合布線系統分級

綜合布線系統中國标準

  • 認識綜合布線産品(雙絞線)
  • 雙絞線
  • 雙絞線結構
  • 雙絞線對比光纜的優缺點
  • 雙絞線的種類與型号
  • 非屏蔽雙絞線
  • 屏蔽雙絞線
  • 電纜屏蔽層的設計
  • 雙絞線連接配接器件
  • 雙絞線連接配接标準
  • 配線架
  • 110配線系統的連接配接塊
  • 光纜
  • 光纖
  • 光纖優點與缺點
  • 光纖的分類
  • 光纖連接配接器
  • 光纖擴充卡
  • 光纖跳線
  • 光纖尾纖
  • 系統配置設計
  • 工作區子系統設計
  • 跳接軟線要求
  • 工作區子系統設計
  • 配線子系統設計
  • 暗敷設方式分為
  • 明敷設布線方式
  • 管槽規格設計
  • 水準線纜系統
  • 水準子系統布線距離
  • 電纜長度估算
  • 幹線子系統設計
  • 幹線子系統基本要求:
  • 幹線子系統的接合方法
  • 管理子系統設計
  • 管理子系統的基本要求
  • 管理子系統設計時注意的事項
  • 裝置間子系統設計
  • 設計資料中心綜合布線系統
  • 資料中心定義及組成
  • 資料中心等級劃分
  • 測試綜合布線系統
  • 測試類型:
  • 測試級别
  • 認證測試模型

​認識綜合布線系統​

主流雙絞線是超5類和6類

​雙絞線級别​ ​帶寬(MHz)​ ​傳輸速率(穩定)Mbps​ 最大傳輸速率(Mbps) 傳輸距離m 主要适用場合
5e類 100 100 1000 資料傳輸-主流産品
6類 250 1000 10000 <=55m 主流産品

智能建築的功能包含5A

  • BA:樓宇自動化
  • FA:消防自動化
  • OA:辦公自動化
  • CA:通信自動化
  • SA:安保自動化

綜合布線的特點

  • 相容性: 其裝置或程式可以用在多種系統中的特性
  • 開放性:采用開放式的 體系結構,符合多種國際上流行的标準
  • 靈活性:所有的資訊通道都是通用的,​布線系統能滿足各種應用的要求,即任一資訊點能夠連接配接不同類型的終端裝置,如電話、計算機、列印機、電腦終端、電傳真機、各種傳感器件以及圖像監控裝置等​
  • 可靠性:采用高品質的材料群組合壓接方式構成了一套高标準的資訊通道
  • 先進性:采用光纖與雙絞線混合布線方式,​能夠适應現代和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并且實作話音、資料通信等信号的統一傳輸。​
  • 經濟性:有良好的初期投 資特性,又具有 很高的性能價格 比的高科技産品

綜合布線系統組成

  • (1)工作區
  • (2)配線子系統
  • (3)(垂直)幹線子系統
  • (4)建築群子系統
  • (5)裝置間
  • (6)進線間
  • (7)管理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系統結構圖分解​

  綜合布線系統是開放式結構,能支援電話及多種計算機資料系統,還能支援會議電視、監視電視等系統的需要。綜合布線系統可劃分成七個子系統,工作區子系統;配線(水準)子系統;幹線(垂直)子系統;裝置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光纜傳輸系統。

​  1、工作區子系統​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定終端的區域,即一個工作區,工作區子系統應由配線(水準)布線系統的資訊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裝置處的連接配接電纜及​擴充卡​組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  2、配線(水準)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由工作區用的資訊插座,每層配線裝置至資訊插座的配線電纜、樓層配線裝置和​跳線​等組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  3、幹線(垂直)子系統​

  幹線子系統應由裝置間的配線裝置和跳線以及裝置間至各樓層配線間的連接配接電纜組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  4、裝置間子系統​

  裝置間是在每一幢大樓的适當地點設定進線裝置、進行網絡管理以及管理人員值班的場所。裝置間子系統由綜合布線系統的建築物進線裝置、電話、資料、計算機等各種主機裝置及其保安配線裝置等組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500·162

​  5、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設定在每層配線裝置的房間内。管理子系統應由交接間的配線裝置,輸入/輸出裝置等組成,管理子系統也可應用于裝置間子系統。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  6、建築群子系統​

  建築群子系統由兩個及兩個以上建築物的電話、資料、電視系統組成一個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包括連接配接各建築物之間的纜線和配線裝置(CD),組成建築群子系統。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  7、光纜傳輸系統​

  當綜合布線系統需要在一個建築群之間敷設較長距離的線路,或者在建築物内資訊系統要求組成高速率網絡,或者與外界其它網絡特别與電力電纜網絡一起敷設有抗電磁幹擾要求時,應采用光纜作為傳輸媒體。

  光纜傳輸系統應能滿足建築與建築群環境對電話、資料、計算機、電視等綜合傳輸要求,當用于計算機區域網路絡時,宜采用多模光纜;作為遠距離電信網的一部分時應采用單模光纜。

綜合布線系統的結構

  1. ​綜合布線部件​綜合布線采用的主要布線部件有下列幾種:
  • 建築群配線裝置(CD)。
  • 建築群子系統電纜或光纜。
  • 建築物配線裝置(BD)。
  • 建築物幹線子系統電纜或光纜。
  • 電信間配線裝置(FD)。
  • 配線子系統電纜或光纜。
  • 集合點(CP)(選用)。
  • 資訊插座子產品(TO)。
  • 工作區線纜
  • 終端裝置(TE)。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系統分級

​綜合布線系統分級與分類對應表(雙絞線電纜)​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系統中國标準

  •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範》(GB 50311—2016)、 《綜合布線工程驗收規範》(GB 50312—2016)是目 前執行的國家标準。
  • 新标準是在參考國際标準ISO/IEC 11801:2002和 TIA/EIA 568B,依據綜合布線技術的發展,總結 2000版标準經驗的基礎上編寫出來 。

認識綜合布線産品(雙絞線)

雙絞線

雙絞線,如圖所示: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雙絞線結構

雙絞線( Twisted pair,TP)由兩根22-26号絕緣銅導線互相纏繞而成,如果把一對或多對雙絞 線放在一個絕緣套管中便構成了雙絞線電纜。

絕緣銅導線線芯大小有22、23、24和26等規格 常用5e類非屏蔽雙絞線 規格是24AWG

規格越大,導線越細;

例如:

​5e類非屏蔽雙絞線​規格24AWG,銅導線線芯直徑為0.51mm,加上絕緣層的銅導線直徑為0.92mm。典型的加上塑膠外部護套的雙絞線線纜直徑為5.3mm。

​6類非屏蔽雙絞線​規格23AWG,銅導線線芯直徑為0.58mm,加上絕緣層的銅導線直徑為0.92mm。6類線纜結構較多,是以粗細不一,如直徑5.8mm,5.9mm,6.5mm等。

雙絞線對比光纜的優缺點

  • 優點:價格低廉、成本降低、施工友善
  • 缺點:傳輸距離、信道寬度、傳輸速度受限
  • 發展:技術和生産工藝提升,支援萬兆傳輸
  • 使用場景:近距離、環境單純的區域網路絡系統

雙絞線的種類與型号

  1. 按結構分類
  • 分為非屏蔽雙絞線電纜
  • 屏蔽雙絞線電纜
  1. 按性能名額分類

    分為1類、2類、3類、4類、5類、5e類、6類、6A類、7類、7A

    類、8類雙絞線電纜,或A、B、C、D、E、EA、F級雙絞線電纜

  2. 按特性阻抗劃分
  • 有100歐姆 、120歐姆及150歐姆等幾種
  1. 按雙絞線對數分類
  • 有1對、2對、4對雙絞線電纜,25對、50對、100對的大對數雙絞線

非屏蔽雙絞線

結構: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屏蔽雙絞線

結構: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電纜屏蔽層的設計

  • 屏蔽整個電纜 ;
  • 屏蔽電纜中的線對 ;
  • 屏蔽電纜中的單根導線 。

雙絞線連接配接器件

資訊子產品與RJ連接配接頭一直用于雙絞線電纜的端接,在語音和資料通信中有三種不同尺寸和類型的子產品:四線位結構、六線位結構和八線位結構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資訊面闆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雙絞線連接配接标準

從引針1至引針8對應的順序為:

  • T568A:白—綠、綠、白—橙、藍、白—藍、橙、白—棕、棕。
  • T568B: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

資訊子產品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不同信子產品差別:

  1. 接線部位不同
  2. 打線方式不同
  3. 屏蔽式資訊子產品

配線架

配線架是電纜或光纜進行端接和連接配接的裝置

根據資料通信和語音通信的差別,配線架一般分為資料配線架和110語音配線架兩種

​資料配線架​:資料配線架都是安裝在19英寸标準機櫃上的,主要有24口和48口兩種規格,用于端接水準布線的4對雙絞線電纜,如果是 資料鍊路,則用RJ45跳線連接配接到網絡裝置上,如果是語音鍊 路,則用RJ45-110跳線跳接到110語音配線架(連語音主幹電纜)。目前流行的是子產品化配線架。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110配線架​:110型連接配接管理系統的基本部件是110配線架、連接配接塊、跳線和标簽。這種配線架有25對、50對、100對、300對多種規格。110配線架其上裝有若幹齒形條, 沿配線架正面從左到右均有色标,以差別各條輸入線。這些線放入齒形條的槽縫裡, 再與連接配接塊接合,利用788J1工具,就可将配線環的連線“沖壓”到110C連接配接塊 上。110系列配線架有多種結構,下面介紹兩種主要的類型: 夾接式的110A型、110D型和接插式的110P型。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110配線系統的連接配接塊

110配線系統中都用到了連接配接塊(Connection Block),稱為110C,有3 對線(110C-3)、4對線(110C-4)和5對線(110C-5)三種規格的連接配接塊。連接配接塊上彩色辨別順序為藍、橙、綠、棕、灰。3對連接配接塊為藍、橙、綠;4對連接配接塊為藍、 橙、綠、棕;5對連接配接塊為藍、橙、綠、棕、 灰。在25對的110配線架基座上安裝時,應選擇5個4對連接配接塊和1個5對連接配接塊,或7個 3對連接配接塊和1個4對連接配接塊。從左到右完成 白區、紅區、黑區、黃區和紫區的安裝。這與25對大對數電纜的安裝色序一緻。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光纜

光纖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稱,光導纖維是一種傳輸光束的細而柔韌的媒質。光導纖維線纜由一捆光導纖維組成,簡稱為光纖。光纖是資料傳輸中最高效的一種傳輸媒體。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注意:纖芯和包層是不可分離的,纖芯與包層合起來組成裸光纖。

光纖優點與缺點

優點:

  • 光纖通信的頻帶很寬
  • 電磁絕緣性能好
  • 衰減較小
  • 可以比電纜通信大大減少中繼器的數量
  • 重量輕,體積小,适用的環境溫度範圍寬,使用 壽命長
  • 光纖通訊不帶電,使用安全,可用于易燃,易爆場所。
  • 抗化學腐蝕能力強

缺點:

  • 質地脆
  • 機械強度低
  • 切斷和連接配接中技術要求 較高等

光纖的分類

  1. 從材料成分分類
  • 玻璃光纖 :纖芯和包層都是玻璃。
  • 膠套矽光纖 :纖芯是玻璃,包層是塑膠。
  • 塑膠光纖 :纖芯和包層都是塑膠。
  1. 按光在光纖中的傳輸模式
  • 單模光纖:單模光纖以固體雷射器作為光源。它隻允許一束光傳播,是以沒有模分散的特性,因而,單模光纖的​纖芯較細,傳輸頻帶寬,容量大,傳輸距離長​。但是需要雷射源,故​成本高​,通常在建築物之間與地域分散時使用。單模光纖的纖芯直徑為​8-10um​,包層直徑為​125um​,常用的有​8.3/125um​。
  • 多模光纖:多模光纖以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多模光纖允許多束光在光纖中同時傳播,進而形成模分散,模分散技術限制了多模光纖的帶寬和距離,是以,多模光纖的​纖芯粗、傳輸速度低,距離短,整體的傳輸性能差​。但是​成本低​,一般用于建築物内或地理位置相鄰的環境。多模光纖的纖芯​直徑​一般為​50-200um​,而包層直徑為​125-230um​。國内的一般采用纖芯直徑為​50um​和​62.5um​,包層直徑為​125um​。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1. 按工作波長分
  • 短波長光纖
  • 長波長光纖
  • 超長波長光纖。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光纖連接配接器

(​Fiber Connector​)是光纖系統 中使用最多的光纖無源器件,是用來端接光纖的,光纖連接配接器的首要功能是把兩條光纖的芯子對 齊,提供低損耗的連接配接。 光纖連接配接器按連接配接頭結構可 分為:SC、ST、FC、LC、D4、DIN、 MU、MT等等各種型式;按光纖端面形狀分有FC、PC(包括SPC或UPC)和APC型;按光纖芯數分還有單芯、多芯(如MT-RJ)型光纖連接配接器之分

傳統主流的光纖連接配接器有:SC型、ST型和FC型。它們的特點是都有直徑為2.5mm的陶瓷插針,插針與光纖的組裝友善,經研磨抛光後, 插入損耗一般小于0.2db。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SC型:外殼程矩形。SC連接配接頭直接插拔,不用旋轉。此類連接配接器的價格低,使用很友善,抗壓強度高,安裝密度高。缺點是容易掉出來;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ST型:外殼程圓形。ST連接配接頭插入後旋轉半周有一卡口固定。此類連接配接器适用于各種光纖網絡,操作簡單,且具有良好的互換性。缺點是容易折斷;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FC型:外殼程圓形。FC連接配接頭一般電信網絡采用,緊固方式是螺絲扣,即有一螺帽擰到擴充卡上。此類連接配接器優點是結構簡單,操作便利,牢靠、防灰塵,缺點是安裝時間稍長。

光纖擴充卡

(耦合器Fiber Adapter)又稱光纖耦合器,是實作光纖活動連接配接的重要器件之一,它通過尺 寸精密的開口套管在擴充卡内部實作了光纖連接配接器的精密對準連接配接,保證兩個連接配接器之間有一個低的連接配接損耗。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光纖跳線

除非特殊要求,目前在綜合布線工程中光纖與連接配接器連接配接一般不在現場安裝,一般購買廠商現成的光纖跳線。光纖跳線是兩端帶有光纖連接配接器的光纖軟線,又稱為互連光纜,有單芯和雙芯、多模和單模之分。光纖跳線主要用于光纖配線架到交換裝置或光纖資訊插座到計算機的跳接,根 據需要,跳線兩端的連接配接器可以是同類型的,也可以是不同類型的,其長度在5米以内。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光纖尾纖

一端是光纖,另一端連光纖連接配接器,用于與綜合布線的主幹光纜和水準光纜相接,有單芯和雙芯兩種,一條光纖跳線剪斷後就形成兩條光纖尾纖。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系統配置設計

工作區子系統設計

​工作區面積劃分表​

建築物類型及功能 工作區面積(m​2​)
網管中心、呼叫中心、資訊中心等終端裝置較為密集的場地 3~5
辦公區 5~10
會議、會展 10~60
商場、生産機房、娛樂場所 20~60
體育場館、候機室、公共設施區 20~100
工業生産區 60~200
  1. 光纖資訊插座子產品安裝的底盒大小應充分考慮到水準光纜(2芯或4芯)終接處的光纜盤留白間和滿足光纜對彎曲半徑的要求。
  2. 工作區的資訊插座子產品應支援不同的終端裝置接入,每一個8位的子產品通用插座應連接配接1根4對對絞電纜;對每一對雙工或兩個單工光纖連接配接器件及擴充卡連接配接1根2芯光纜。
  3. 從電信間至每一個工作區水準電纜宜安2芯光纜配置。
  4. 安裝在地面上的資訊插座應采用防水和抗壓的接線盒。
  5. 安裝在牆面上或柱子上的資訊插座的底部離地面的高度宜為 300mm。
  6. 資訊子產品材料預算方式如下:m=n+n​3%(其中:m為總需求量,n為資訊點的總量,n​3%為富餘量)

跳接軟線要求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工作區子系統設計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每組資訊插座附近宜配置220v電 源三孔插座為裝置 供電。

配線子系統設計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配線子系統(水準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資訊插座子產品、資訊插座子產品至電信間配線裝置(FD)的配線電纜或光纜、電信間的配線裝置及裝置線纜和跳線等組成。

暗敷設方式分為

  • 天花闆吊頂内敷設線纜方式和地闆下敷設線纜方式。
  • 天花闆吊頂内敷設線纜方式可分為3種:
  1. 分區方式
  2. 内部布線方式
  3. 電纜槽道方式
  • 地闆下敷設線纜方式:
  1. 直接埋管方式
  2. 地面線槽布線方式
  3. 高架地闆方式
  4. 蜂窩狀地闆方式

明敷設布線方式

走廊槽式橋架方式、牆面線槽方式和其他布線方式。

管槽規格設計

通常的管槽使用率如下:

  1. 預埋或密封線槽的截面使用率應為30%~50%;
  2. 暗管布放4對對絞電纜或4芯及以下光纜時,管道的截面使用率應為25%~30%;
  3. 布放大對數主幹電纜及4芯以上光纜時,直線管道的管徑使用率應為50%~60%,彎管道應為40%~50%。

例題:

某水準布線路由處需敷設85條5e類UTP雙絞線電纜,由于該線槽是明裝,蓋闆可開啟,截面使用率高, 按45%計算,問用多大規格的金屬線 槽(設該線槽厚度為1 mm)布放這 些線纜最合适?

解:

  1. 5e類UTP雙絞線電線纜芯标準一般為24AWG,外徑約為5.3mm;
  2. 85條5e類雙絞線電纜總的截面積為:85×3.14×(5.3/2)2=1874.3 mm2;
  3. 實際需要線槽的截面積=電纜總的截面積/截面使用率=1874.3/45%=4165 mm2;
  4. 正常金屬線槽中,截面積大于4165mm2的最小線槽是100mm×50mm規格的線槽,其有效截面積為98×48=4704mm2。

答:

是以100mm×50mm規格線槽最合适。

水準線纜系統

水準子系統中推薦采用的線纜型号為:

  • 100Ω雙絞電纜。
  • 50/125μm多模光纖。
  • 62.5/125μm多模光纖。
  • 8.3/125μm單模光纖。

水準子系統布線距離

水準線纜是指從樓層配線架到資訊插座間的固定布線,​一般采用100Ω雙絞電纜​,水準電纜​最大長度為90m​,​配線架跳接至交換裝置、資訊子產品跳接至計算機的跳線總長度不超過10m,通信通道總長度不超過100m​。在資訊點比較集中的區域,如一些較大的房間,可以在樓層配線架與資訊插座之間設定集合點(TP、最多 轉接一次),這種​集合點到樓層配線架的電纜長度不能過短(至少15m)​, 但​整個水準電纜最長90m的傳輸特性保持不變​。

電纜長度估算

  1. 确定布線方法和走向,确定每個樓層管理間所要服務的區域。
  2. 确定離樓層配線間距離最近的資訊插座位置。
  3. 确定離樓層配線間距離最遠的資訊插座位置。
  4. 用平均電纜長度估算每根電纜長度
  5. 平均電纜長度=(資訊插座至配線間的最遠距離+最遠距離)/2
  6. ​總電纜長度=平均電纜長度+備用部分(平均電纜長度的10%)+端接冗差6cm(變量)​
  • 每層樓層的用線量(m)的計算公式如下:

    C=[0.55(L+S)+6]*n

    其中:C:每個樓層的用線量。n:每層樓的資訊插座(TO)的數量。L:最遠資訊點距離S:最近資訊點距離整層樓的用線量W=∑MC(M為樓層)

  1. 電纜訂購。按4對雙絞線電纜包裝标準1箱線長305m。

    ​電纜訂購=W/305 箱(不夠一箱時按一箱計算)​

​例題:​現設計某辦公樓綜合布線方案,需估算水準配線子系統的雙絞線材料用量,第1層有50個資訊點,樓層電信間位于樓層的中間位置,最遠資訊點距電信間68m,最近資訊點距電信間22m;第2層共有48個資訊點,樓層電信間位于樓層的中間位置,最遠資訊點距電信間70米,最近資訊點距電信間20米,第3、4、5層樓和第2層情況相同。若電纜長度估算公式中,每條電纜的備用部分按平均電纜長度的8%,端接容餘按3m計算,請估算該工程共需多少箱雙絞線?

解:

  1. 每層樓線纜估算公式為C=[0.54(L+S)+3] × n
  2. 第1層用線量: C1=(0.54(68+22)+3) ×50=2580m
  3. 第2層用線量: C2=(0.54(70+20)+3) ×48=2476.8m
  4. 總用線量: W= C1+ C2×4=2580+2476.8×4=12487.2m
  5. 電纜訂購數=12487.2/305=40.91≈41箱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幹線子系統設計

幹線子系統應由裝置間至電信間的幹線電纜和光纜,安裝在裝置間的建築物配線裝置(BD)及裝置線纜和跳線組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現代建築物的通道有兩種:封閉型和開放型。

  • 封閉型:指的是一連串上下對齊的交接間。
  • 開放型通道:指從建築物的地下室到樓頂的一個開放空間,中間沒有樓闆隔開。如電梯通道、通風通道等,不能敷設幹線子系統電纜。

注意:在綜合布線中,幹線子系統并非一定垂直布置的。它隻是概念性的建築物内的幹線通信線纜。

幹線子系統基本要求:

  1. 幹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和光纖總芯數,應滿足工程的實際需求,并留有适當的備份容量。主幹線纜宜設定電纜與光纜,并互相作為備份路由。
  2. 點對點端接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幹線電纜宜采用點對點端接,大樓與配線間的每根幹線電纜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樓層配線間。也可采用分支遞減端接,分支遞減端接是有一根大對數幹 線電纜足以支援若幹樓層的通信容量,經過電纜接頭保護箱分出若 幹根小電纜,它們分别延伸到每個樓層,并端接于目的地的連接配接硬體
  3. 如果電話交換機和計算機主機設定在建築物内不同的裝置 間,宜采用不同的主幹線纜來分别滿足語音和資料的需要。
  4. 為便于綜合布線的路由管理,幹線電纜、幹線光纜布線的交接不應多于兩次。從樓層配線架到建築群配線架隻能通過一個配線架,即建築物配線架當綜合布線隻用一級幹線布線進行配線時,放 置幹線配線架的二級交接間可以并入樓層配線間
  5. 主幹電纜和光纜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應符合以下規定:對語音業務,大對數主幹電纜的對數應按每一個電話8位子產品通用插座配置1對線,并在總需求線對的基礎上至少預留約10%的備用線對。 對于資料業務應以集線器(Hub或交換機(SW)群(按4個Hub或SW組成1群)為主配置,或以每個Hub或SW裝置設定1個主幹端口配置。每 1群網絡裝置或每4個網絡裝置宣考慮1個備份端口。主幹端口為電 端口時,應按4對線容量配置,為光端口時則按2芯光纖容量配置。
  6. 在同一層若幹電信間之間宜設定幹線路由。
  7. 主幹路由應選在該管轄區域的中間,使樓層管路和水準布線的平均長度适中,有利于保證資訊傳輸品質,宜選擇帶門的封閉型綜合布線專用的通道敷設幹線電纜,也可與弱電豎井合用。
  8. 線纜不應布放在電梯、供水、供氣、供暖、強電等豎井中。
  9. 裝置間連線裝置的跳線應選用綜合布線專用的插接軟跳線, 在語音應用時也可選用雙芯跳線。
  10. 幹線子系統垂直通道有電纜孔、電纜豎井和管道等3種方 式可供選擇,宜采用電纜豎井方式。水準通道可選擇預埋暗管或槽式橋架方式。

幹線子系統的接合方法

  • 點對點端接法
  • 電纜孔方法
  • 電纜井方法
  • 分支接合方法

管理子系統設計

管理子系統的基本要求

  1. 1對裝置間、電信間、進線間和工作區的配線裝置、線纜、資訊點等設施應按一定的模式進行辨別和記錄,并宜符合相關de規定。
  2. 在每個配線區實作線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區域之間按應用的要求,采用跳線連接配接。
  3. 所有标簽應保持清晰、完整,并滿足使用環境要求。
  4. 對于規模較大的布線系統工程,為提高布線工程維護水準與網絡安全,宜采用電子配線裝置對資訊點或配線裝置進行管理,以顯示與記錄配線裝置的連接配接、使用及變更狀況。
  5. 綜合布線系統相關設施的工作狀态資訊應包括:裝置和線纜的用途、使用部門、組成區域網路的拓撲 結構、傳輸資訊速率、終端裝置配置狀況、占用器件編号、色标、鍊路與信道的功能和各項主要名額參數及完好狀況、故障記錄等,還應包括裝置位置和線纜走向等内容。

管理子系統設計時注意的事項

  1. 管理子系統中幹線配線管理宜采用雙點管理雙交接,樓層配線管理宜采用單點管理。
  2. 在配線架連接配接區域,可以用交連或互連方式調整或更改布線路由,對配線架上相對固定的線路,宜采用 卡接式接線方法,對配線架上經常需要調整或重新組合的線路,宜使用快接式插接線方法。
  3. 根據資訊點的分布、數量和管理方式确定樓層配 線架(FD)的位置和數量,對于資訊點不多,使用功能 近似的樓層,為便于管理,可多個樓層共用一個樓 層配線間,但FD的接線子產品應有10-20%的餘量,根 據光纜的芯數、規格确定光纖終端盒的規格和形式,配線間的位置一般要求選在弱電井附近的房間。
  4. 裝置間内應留有一定的餘量滿足未來交接裝置擴充的需要。

裝置間子系統設計

建築群幹線子系統管槽路由設計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設計資料中心綜合布線系統

資料中心定義及組成

資料中心可以由一個​建築物或建築物的一個部分​組成,在通常的情況下它由​計算機房和支援空間​組成,是在一個實體空間内實作資訊的集中處理、存儲、傳輸、交換、管理的平台。

資料中心放置的計算機裝置、網絡裝置、儲存設備等是網絡核心機房的關鍵裝置,由它們構成企事業機關的資訊中樞。

  1. 需要一個滿足進行資料 計算、資料存儲和安全的聯網裝置安裝的地方
  2. 為所有裝置運轉提供所需的保障電力
  3. 在滿足裝置技術參數要求下,為裝置運轉提供一個溫度受控的環境
  4. 為所有資料中心内部和外部的裝置提供安全可靠的網絡連
  5. 不會對周邊的環境産生各種各樣的危害
  6. 具有足夠堅固的安全防範設施和防災 設施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房主要用于電子資訊處理、存儲、交換和傳輸的裝置安裝、運作和維護的建築空間,包括伺服器機房、網絡機房、存儲機房等功能區域,分别安裝有伺服器裝置(也可以是主機或小型機)、存儲區域網絡(SAN)和網絡連接配接存儲(NAS)裝置、錄音帶備份系統、網絡交換機,以及機櫃/機架、線纜、配線裝置和走線通道等​

資料中心等級劃分

​A級為容錯型​,在系統需要運作期間,其場地裝置不應因操作失誤、裝置故障、外電源中斷、維護和檢修而導緻電子資訊系統運作中斷

​B級為備援級型​,在系統需要運作期間,其場 地裝置在備援能力範圍内,不應因裝置故障而導緻電子資訊系統運作中斷

​C級為基本型​,在場地裝置正常運作情況下,應保證電子資訊系統運作不中斷

測試綜合布線系統

測試類型:

  • 按測試的難易程度分類:
  • 驗證測試:​驗證測試​又稱為随工測試,是邊施工邊測試,主要檢測線纜品質和安裝工藝,及時發現并糾正所出現的問題,不至于等到工程完工時才發現問題而重新返工,耗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驗證測試不需要使用複雜的測試儀,隻要能測試接線圖和線纜長度的測試儀。
  • 鑒定測試:​鑒定測試​是對鍊路支援應用能力(帶寬)的一種鑒定,比驗證測試要求高,但比認證測試要求低,測試内容和方法也簡單一些。
  • 認證測試:​認證測試​是按照某個标準中規定的參數進行的品質檢測,并要求依據标準的極限值對被測對象給出“通過/失敗”或“合格/不合格”的結果判定。
  • 認證測試通常分為:
  • 自我認證測試
  • 第三方認證測試
  • 按測試參數的嚴格程度分為:
  • 元件級測試
  • 鍊路測試
  • 應用級測試
  • 按測試對象、工程流程和測試目的分類:
  • 選型測試
  • 進場測試
  • 監理測試/随工測試
  • 驗收測試/第三方測試
  • 診斷測試

測試級别

  1. 元件級測試:元件級測試就是對鍊路中的原件(電纜、跳線、插座子產品等)進行測試,其測試标準要求最嚴格。
  2. 鍊路級測試:鍊路級測試是指對“已安裝”的鍊路進行的認證測試,由于鍊路是由多個元件串接而成的,是以鍊路級測試對參數的要求一定比單個的元件級測試要求低。
  3. 應用級測試 :部分甲方會要求乙方或維護外包方給對外連結路是否能支援高速應用的證明

認證測試模型

​基本鍊路模型​包括3部分,最長為90米的建築物中固定的水準電纜。水準電纜兩端的接插件和兩條與現場測試儀相連的2米測試裝置跳線。

​​綜合布線知識點總結​​

​信道模型​包括了最長為90米的建築物中固定的水準電纜,水準電纜兩端的接插件,一個靠近工作區的可選的附屬轉接連接配接器,最長為10米的在樓層配線架上的兩處連接配接跳線和使用者終端連接配接線。信道長最長為100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