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考封面|美式選舉的“黑曆史”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參考消息網11月11日報道美國《理性》月刊11月号刊登題為《美國選舉一團糟,而且曆來就一團糟》的封面文章,作者是埃裡克·貝姆。全文摘編如下:

這是一場以前從未有過的總統大選。

競選期間,一名候選人被指利用政治關系謀取私利,而他的對手則被指精神狀态不适合擔任公職。欺騙選民、恐吓和企圖剝奪公民權的指控你來我往,這種情況在選舉沒有立即産生明确的赢家後變得更糟。

在4個州舉行的關鍵選舉投票中,敗選的候選人提出異議,而他的支援者則提出一個瘋狂的計劃,要向國會送出另一批選舉人名單,甚至有人呼籲臨時調動民兵,向華盛頓進發。在選舉結束數周後,國會最終解決了争端,宣布勝者,但由于擔心會發生更多暴力事件,就職典禮在非同尋常的情況下舉行。

目睹這些混亂事件發生的觀察家們肯定會忍不住反思美國實驗是否岌岌可危。這個國家能否經受住又一次這樣的選舉,還是它預示着美國要解體,甚至是迎來另一場内戰?

哦,你以為我是在描述2020年總統大選的混亂事件?不是的。這是1876年的選舉,最終拉瑟福德·海斯就任美國第19任總統。他不僅輸掉了普選,而且一開始似乎也輸掉了選舉人票。這場選舉很可能仍是美國曆史上最具争議的總統競選。

這并不是要淡化最近一次總統大選後出現的事件的重要性。2021年1月6日,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支援者沖擊國會大廈,以及特朗普及其下屬曾試圖哄騙所有人去推翻選舉結果,這些對美國的健康發展而言才是令人深感憂慮的迹象。

但曆史提供了背景。曆史也可以成為一種指向。如果說美國的政治曆史教會了我們什麼的話,那就是政黨和候選人為了獲得權力将無所不為。特朗普及其親信并不是第一批對美國選舉制度揮舞錘子的瘋子,可能也不會是最後一批。

欺詐把戲廣泛存在

1876年的總統之争并不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争議的選舉,也不是第一次被欺詐選民和其他犯罪行為等指控所破壞的選舉。

最臭名昭著的選舉争議之一涉及美國的兩位開國元勳。1792年的紐約州州長選舉是一場幾乎今天無法想象的攤牌。聯邦黨提名在任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傑伊對陣在任州長喬治·克林頓。第一次清點選票時,傑伊似乎獲勝了。但是,當州議會開會确認選舉結果時,來自3個縣的選票因為技術細節的原因被取消了資格,克林頓靠區區108票的優勢獲勝。曆史學家約翰·史迪威·詹金斯在1846年出版的《紐約州政黨曆史》一書中寫道,克林頓後來“被指責為篡位者”。

事實上,美國曆史的最初幾年充斥着這種選舉的鬼把戲。還有黑幫經常恐吓競争對手和塞滿投票箱,用威士忌或食物收買潛在選民,暴力活動則司空見慣。1854年,愛爾蘭天主教徒約翰·凱利組織了一個由造船勞工和消防員組成的黑幫,襲擊了伊麗莎白街和格蘭德街交界的投票站。他們銷毀了标有凱利對手的選票,確定“誠實的”凱利以微弱優勢獲勝。

到了1876年,這些選舉的鬼把戲日臻成熟。兩黨都有廣泛的欺詐行為。

民主合法性的基石之一是輸家接受結果。如今,即使是明顯落敗的候選人有時也會拒絕這樣做——其中包括特朗普,他還在聲稱自己在2020年獲勝。但與特朗普總統任期的其他許多方面一樣,其拒絕公開承認選舉結果的做法不過是數十上百年來形成的一種趨勢的完美縮影。

劃分選區赢者通吃

牛津大學曆史學家亞當·史密斯在2016年一篇頗有先見之明的文章中說:“美國人從來就沒有對自己的選舉制度感到滿意的時候。這種擔心是逐漸形成的,即感覺到選舉制度的透明是一個騙局,總有某個人在某個地方操縱着制度,欺騙‘真正的’人民,謀取合法統治。這些指控幾乎總是與這樣一種想法有關,即有一群選民非常軟弱或得過且過,甘心成為某些幕後權力掮客的走卒。”

當然,幕後的權力掮客确實存在。有時候,他們真的在密謀對付我們其他人,其手段是黨派操縱下的重新劃分選區(指的是每10年一次重新劃分國會和立法機構選區的過程)和限制政治競争的“選票列名法”(指的是各州關于哪些人或哪些政黨的名字有資格被印制在選票上的法律)等手段。

由于共和黨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共和黨在上一輪重新劃分選區時控制了絕大多數州議會。他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2014年,共和黨人小心翼翼地劃分了幾個選區以使自己獲勝的幾率最大化,進而拿下了北卡羅來納州13個國會選區中的10個。這些結果——以及在像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這樣的共和黨州也取得了類似結果——引起媒體的廣泛譴責,促使一些州啟動重新劃分選區的改革努力。

但沒人注意到的是,在同一次選舉中,盡管隻赢得了全州59%的選票,但民主黨人也拿下了馬薩諸塞州所有9個國會選區。

随着兩黨都變得越來越擅長挑選選民,把對手的選民打包進盡可能少的選區,選舉的競争性也變弱了。在最新一輪重新劃分選區後,隻有60個國會選區(共有435個)在2020年大選中是以不到8個百分點的優勢被拜登或特朗普拿下的。一黨控制下的選區的候選人幾乎沒有任何吸引中間選民的政治動機,他們很可能從順應兩極化政治中獲益更大。

選票列名法也有類似的目的。其結果是懲罰那些希望把候選人與民主黨以及共和黨的候選人并排放在一起的外來黨派。

缺乏真正的競争和沒有一個可以放大邊緣聲音的初選制度,把每場重要的選舉變成兩個可憎的候選人之間展開的一場赢者通吃的較量。

選舉更像是遊戲

由于選票上沒有太多有意義的選項,選民們越來越傾向于不是去選擇上司人,而是對對手發洩不滿。如果選民的動機主要是擔心對手掌權後會對他做些什麼,那麼為阻止這種結果發生而做點什麼就變得很合理了。這意味着任何事都可能發生,比如說拒絕接受選舉結果和襲擊國會大廈。

美國的民主從本質上說就是視情況而定的。其合法性并非建立在純粹的多數人的願望——即人民的意願——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制度本身的完整性之上。如果官員們在北卡羅來納州或俄亥俄州劃出不同的選區,在相同的地方投出相同選票的選民就可能會産生不同的結果。這算不算神奇地改變人民的意志呢?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選舉更像是遊戲。規則在某種程度上是靈活的。

眼下,共和黨人控制着大多數州議會。民主黨人控制着國會。每個政黨都試圖将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選舉,就像美國政黨一個多世紀以來所做的那樣。不僅選舉越來越政治化,選舉規則也越來越政治化,這隻會加深美國政治的不信任和偏執。

一些國會議員正集中精力解決2021年1月6日差一點脫軌的問題。7月份,9名共和黨人和7名民主黨人提出了《選舉計票改革》和《總統過渡法》。這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如果美國的一個主要政黨圍繞着這樣一種理念——即唯一合法的選舉就是其獲勝的選舉,那麼這一制度可能就無法幸存。

對選舉程式的微調永遠不會消除一直推動美國政治朝着越來越非理性方向發展的怨恨和偏執,追求公權力的陰暗面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修補制度中存在的裂痕來減少陰暗面造成的可能破壞。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