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作者:央視财經

綠色是生活的背景色。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将綠色植物化放在神舟的土地上,該國的森林覆寫率從1970年代初的12.7%增加到2020年的23.04%,使中國的淨森林增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森林。

與此同時,中國GDP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40年前的3%增長到今天的16%以上,其增長與綠色增長成正比。

元陽梯田是用水和木頭雕刻的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在雲南,"木刻水系統"由祖先傳下來,一個十字木,幾個凹槽,使水流在山間,從主運河到支渠,然後有效地配置設定到每個梯田。哈尼人的智慧是確定每個家庭在每個領域都能獲得足夠的水,這是不同的。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八月初,在水稻豐收當天,哈尼人迎來了傳統的新稻節。采摘,宰牲節,品嘗新品,全家崇拜天地,祈求日子和月亮永遠照耀世界。

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4.8英畝,而這裡擁有17萬英畝的梯田,但養活了近34萬人,半英畝的土地養活了一個人,這個人與自然巧妙結合的出色成果,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貴州稻田魚鴨

稻田一邊有水,水裡有魚蝦,田裡有雞鴨,肥水滋養大米。一個生機勃勃的小生态系統,在簡單的自然形成中,苗鄉人"稻田魚鴨"的傳統生産方式,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是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産。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帶着學位,用一個部分,它總是足夠的。中華民族曆來崇拜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有着豐富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平衡的理念。

紅樹林和海岸保護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植根于海水的紅樹林屬于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洋生物遊泳、繁殖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具有造地、海岸保護、淨化海水的功能,被譽為"海岸警衛隊"。

今天,郁郁蔥蔥的海草床已經成為海洋生物的巨大基因庫,活着的物種比海草稀缺時多五倍,原始的蛞蝓物種又回到了褶皺中。

黃草嶺的蛻變

視訊加載...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雲南黃草嶺,這裡學術稱"人類之眼自然"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上同緯度生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複合體。

"黃草嶺高高聳立,水冷深收少,山間野菜穿越秋沙漠,半年馬鈴薯半年。這句民間諺語反映了曾經生活在黃草嶺村的貧困。

十年前,黃花嶺村民意識到了這一趨勢的真相,摒棄了傳統栽培山地平地,采用接近生長的天然樹木、混合櫻花樹、蘋果樹、梨樹、核桃樹等适宜的環境,使黃草嶺成為著名的花果山。

西北植樹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毛烏蘇,蒙古語意為"草叢之難之地",山西右玉位于茂蘇沙漠東部,貧瘠是這片土地的标簽。數十萬正确的玉人,一代又一代地接力,讓1億多棵樹在這裡生根發芽。綠色地圖從山西右玉向西推進了300公裡。

甯夏靈武位于茂蘇沙漠西部。30多年來,這裡人們先後種了60多萬畝沙子,控制了沙子流域面積100多萬畝,向東推進了幾十公裡的綠化。

延安位于茂蘇沙漠的南端,曾經是中國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近80%的地區已經消失。短短20年時間,延安就回到了數千萬畝的森林。陝西的綠色地圖向北延伸400公裡。

右玉西,靈武東,延安北,毛蘇沙漠1萬多平方公裡的沙地停産,80%的土水不再流失,廣袤的沙漠變成了綠洲。

中國青年環保建議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2020年7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邀請向世界各地富有想象力的年輕人發出了一個資訊,即如果您對減緩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自己的想法,請提出解決方案,您将有機會獲得聯合國合作夥伴的孵化支援。

在來自中國的6,690項提案背後,是數億15至24歲的中國青少年對地球命運的擔憂。這個群體的聲音看似微不足道,但中國的聲音将傳遞給人類的未來。

生态是經濟,在發展中是保護,在保護是發展。為全人類貢獻力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态文明,是中國的智慧。可持續、可複制和可複制的中國項目和中國經驗正在世界各地分享。

"生态文明"和"在地球上建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對未來的美麗資訊。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和唯一的家園。攜手共進,攜手共進,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

三集紀錄片《共同家園》于10月8日至10日22:3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财經頻道、中國國際頻道于次日重播。

轉載請注明中央電視台财經

(編輯:孫永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