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醫療科普?

作者:人民資料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指出,大陸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同時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品質科普産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網絡僞科普流傳等問題,要求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建構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态,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該檔案出台後,各地也紛紛響應并開啟探索。

在此背景下,人民資料圍繞科學技術普及的探索和實踐工作,邀請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主任委員、科普中國品牌“達醫曉護”團隊創始人和負責人王韬進行專訪。

問: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對此,您有何看法?

答:《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的釋出對于推動大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該《意見》的頒布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科技點亮生活,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科學知識普及的需求和期待。其次,該《意見》指出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要求“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這也是我們實作中國夢的群衆科學素養基石。最後,《意見》對新時代科學普及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新時代開展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檔案。

過去,大陸的科普事業受困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加之觀念的誤區,“不務正業”“小兒科”的錯誤理念也限制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系統性科普事業,科普工作往往憑借熱情,活動化、臨時性特點明顯,難以持之以恒。本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文,展現了黨和國家推進科普工作的決心,促使了各項科普政策細化和落地,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的信心,必将推動大陸的科普事業進入新紀元。

問:在健康中國戰略目标下,醫學科普的發展現狀如何?您覺得如何做好醫療領域的科普?

答:健康科普需求長期位居大陸公民科普需求的第一位。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84.7%的公民對醫療健康資訊最感興趣;2016-2018的中國科協科普大資料報告中,健康搜尋占比分别為53.78%、63.16%、66.83%。由此可見,醫學科普是廣大人民群衆的“剛需”。

我們團隊自2016年起創辦了“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包括了來自全國的300餘位醫學專家團隊、累計超過400萬字的知識文庫和10多個主流平台的全媒體矩陣。在實踐中得出了做好醫療領域科普的一些體會。

除了提升科普寫作能力、讓複雜的醫學知識通俗易懂,創新科普表現形式、通過曲藝、遊戲、視訊等多種形式提升科普的到達率和轉化換率等,我特别倡導醫學科普與醫教研相結合,建立起“選題-實施-評價回報”的科普閉環。一方面要針對目标人群,結合社會熱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科普創作或科普活動的選題,而不是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參與人數、閱讀量、點選率等評價名額的基礎上,要把醫學科普的效果真正與疾病的發生率有沒有降低,人群的健康名額有沒有改善結合起來,科學評價科普成效,實作醫學科普的可持續發展。

問:近年來,科普相關的調研形式與内容在不斷增加,您認為新形勢下科普聲譽調研有何意義與價值?

答:健康中國戰略要求為人民群衆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延伸醫療服務的時間與空間;與此同時,健康資訊市場良莠不齊、“僞科普”屢見不鮮,呼喚醫務人員成為健康科普的主力軍。但高強度、高風險的臨床工作,以及自身的科研晉升壓力,使得醫護人員無暇分身,亟需探索醫學科普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由此,激發公立醫院科普的自覺意識和主動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1月19日由上海市工程管理學會大健康工程管理專委會、“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萬達資訊共同釋出的《首屆中國醫院科普聲譽調研報告》,實作了重大創新與突破。

本調研首次由第三方獨立學術機構通過專家評議,盤點了中國醫院科普工作的50強,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

在醫院結構上,顯示綜合性醫院成為健康科普主力軍,占據了上榜機關的3/4,進而提出擁有齊全專科設定的綜合性醫院,有必要進一步整合專家力量和多學科資源,建立起立體的健康教育與科普服務網絡。

在地域差異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醫院占據了上榜醫院的七成,為此,推進醫學科普資源科學配置,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成為未來醫學科普發展的戰略重點。

本次調研展現出了科普研究應有的科學性、客觀性、指導性,标志着中國醫院的科普工作擁有了權威的量化評價标準,不僅激發了公立醫院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更為各級醫院健康科普的評估和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

問:基于目前的探索和實踐,您對于醫療科普有何期待?科普聲譽調研未來發揮什麼樣的積極效應?

答: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在科學普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今天,我對醫學科普的未來充滿信心。特别期待實作醫學、傳播學、資訊學和新媒體技術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對醫學科普開展理論研究并将之發展成為醫學院校的專業課程乃至學科,讓醫學科普能夠真正站在人民健康衛生舞台中央。

科學、客觀的醫院科普聲譽調研,有助于公立醫院轉型,真正實作“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有助于繁榮醫學科普創作,通過更多更好的醫學科普作品來推動實作“大衛生、大健康”;有助于建立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自律機制,抵制僞健康,共創綠色網絡生态;有助于樹立醫務人員進行科普工作的使命感與榮譽感,培養複合型的醫學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