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丨“海陸空”廣覆寫 科研水準高精尖

作者:證券時報
解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丨“海陸空”廣覆寫 科研水準高精尖

本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大國重器和新能源産業成為了“獲獎密集區”。

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之上,“複興号”高速列車如鋼鐵巨龍般跨越山河;離岸約150公裡的茫茫海上,40層樓高的龐大海上油氣田“深海一号”傲然矗立;深邃無垠的太空中,一顆顆北鬥衛星環遊于璀璨星河之下……這些閃耀于“海陸空”的大國重器,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北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獲獎項目,其中既有“複興号”高速列車這樣的大國重器,也涵蓋電動汽車、海上風電等行業的前沿科技,一大批上市公司的身影浮現其間。

據記者觀察,本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大國重器和新能源産業成為了“獲獎密集區”。在這些行業裡,分别有哪些上市公司獲獎,帶來了怎樣的技術突破?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大國重器立于“舞台中央”,實作“海陸空”全覆寫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由“複興号高速列車”項目斬獲,主要完成機關包括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以及上市公司中國中車和它旗下的多家公司,還有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知名院校。

據了解,“複興号”高速列車具有完全自主産權,商業營運速度最快達時速350公裡,它的出現讓中國高鐵在全球範圍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國鐵集團表示,“複興号”高速列車突破了運作阻力、能耗、噪聲、平穩性等方面的一系列世界難題,攻克了牽引、制動、網絡、減振降噪、叢集運維等方面的重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實作了安全高效運作,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标杆。

技術突破的背後離不開持續的科技攻堅和強大的人才團隊。以中國中車為例,目前其擁有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卓越工程師以及超過2500名技術專家。2023年,中國中車研發總投入達148.13億元,同比增長11.44%,在重大産品研制上持續發力。

截至2023年年底,複興号高速列車累計投用1194标準組,運送旅客22億人次,累計安全運作23.4億公裡。

除了穿梭于平原山川之上的高鐵,在浩瀚大海之上亦有大國重器嶄露鋒芒。由上市公司中國海油主導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和“渤海伸展-走滑複合斷裂帶深部油氣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發現”兩個項目分别獲得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

據中國海油介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曆經了10餘年攻關與實踐,創新了“内膽式”立柱儲油等四項核心技術,研發出世界上首座十萬噸級半潛式生産儲油平台,建成了1500米水深“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氣田示範工程,引領了大陸深水油氣裝備産業鍊發展。該項目的成功,讓大陸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超深水油氣自主開發能力的國家。

距離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投産,時間已經過去三年整,但中國海油技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2023年,中國海油研發投入合計54.75億元,同比增長4%。中國海油方面表示,10年來公司研發投入持續穩定增長,釋出國際标準5項、國家标準160餘項,授權專利1萬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140餘項,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上中下遊全産業鍊的重大突破。

如果說“深海一号”像孤懸海上的明珠,那麼港珠澳大橋則是串聯起珠海、香港、澳門三個城市的海上巨龍。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獲獎名單中,“港珠澳大橋跨海叢集工程”項目獲得一等獎,背後涉及上市公司中國交建以及中國中鐵和中國重工旗下公司。

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跨海叢集工程,曾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這一項目中,中國交建及所屬機關負責港珠澳大橋超過70%的建設工作,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聯合體牽頭方。

據中國交建介紹,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曆時7年,實作了諸多“從0到1”的突破,公司研發了外海快速築島成套技術、外海軟土沉管地基沉降及不均勻沉降控制等首創技術,取得了發明專利188項,推動大陸沉管技術從相對落後躍升至國際領先水準,實作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高品質建成。

不僅是海洋和陸地,在遙遠的太空之上,也有大國重器如星閃耀。在本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錄裡,“北鬥三号衛星導航系統星載铷原子鐘技術實作與應用”和“北鬥高精度實時融合監測技術與重大工程應用”均獲得了二等獎。其中,後者的主要完成機關包括上市公司華測導航和中國中鐵的旗下公司。

據華測導航介紹,基于“北鬥高精度實時融合監測技術與重大工程應用”項目的技術成果,公司針對地質災害及大壩、橋梁等重大工程的安全監測應用領域,自主研發了H系列、P系列北鬥專用監測終端裝備,支撐了南水北調中線等重大工程安全監測系統的建設,實作了項目成果在安全監測領域的大規模應用。

以“高精尖”的技術形成“巨無霸”的大國重器,一家家企業的科技創新,推動了大陸陸地、海洋、太空的重大工程項目實作跨越式發展。

锂電池産業鍊“全面開花”,成為科技發展“新勢力”

在本次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獲獎名單裡,電動車、锂電池相關項目占據了重要位置,新能源汽車産業已經成為大陸科技創新的“新勢力”。

從獲獎目錄來看,比亞迪牽頭的“新一代電動汽車關鍵部件及整車平台自主研發與大規模産業化”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比亞迪方面表示,該項目在刀片電池、自主SiC、新一代電動汽車整車平台等領域,開創了電動汽車整車平台化設計國際新路線。

據比亞迪介紹,上述項目的創新技術現已應用于比亞迪王朝、海洋、騰勢、仰望等品牌共計27個系列車型,這些車型近三年累計銷量超500萬輛,出口至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比亞迪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而锂離子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髒”,在新能源汽車産業占據重要地位。“面向大規模産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由甯德時代、上汽集團、宇通客車等上市公司和長安汽車旗下的深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锂電池有四大關鍵原材料,分别是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锂電前驅體反應結晶新裝備開發及高端正極材料智能制造”和“基于聚烯烴凝聚态結構調控制備高性能锂離子電池隔膜”兩大項目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涉及上市公司涵蓋華友钴業、興發集團、星源材質等。

對锂電池的制造環節來說,技術和裝備決定着産品的最終品質。“大容量锂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項目也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主要完成機關包括赢合科技、信宇人、億緯锂能三家上市公司以及比亞迪、科恒股份旗下公司。

除了新能源汽車所用的動力電池之外,儲能也是锂離子電池的重要應用場景。“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數智化測試與控制關鍵技術及産業化”項目同樣斬獲二等獎,上市公司陽光電源、特變電工、新三闆挂牌公司德普電氣以及比亞迪旗下的深圳市比亞迪锂電池有限公司均為該項目作出重大貢獻。

而锂電池有壽命極限,超過使用壽命的锂電池需要回收利用。“全過程優化的锂電固廢高效低碳處理技術與應用”項目也在二等獎的獲獎名單中,華友钴業和甯德時代及其旗下公司均為本項目主要完成機關。

從每個獲獎項目都涉及多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锂電池産業的競争優勢不在于單獨一家企業的強大,而在于整個産業鍊形成的合力,從甯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制造商,到星源材質、華友钴業等電池材料企業,再到下遊比亞迪等車企,從上到下的産業叢集建設和技術疊代共同形成了中國锂電池産業的“護城河”。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锂電池領域具備強大的成本和規模優勢。”

在産業鍊公司的持續發力之下,目前大陸锂電池産業發展已經領跑全球。根據锂電池行業規範公告企業資訊和行業協會測算,2023年中國锂電池總産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行業總産值超過1.4萬億元。而根據中國化學與實體電源行業協會釋出的《锂離子電池行業白皮書》,2023年全球锂電池産量達到1210GWh,同比增長14.2%。也就是說,2023年中國锂電池産量占到了全球總産量的77.7%左右。

新能源各行業“登台唱戲”,塑造全球競争力

除了新能源汽車和锂電池之外,海上風電産業相關項目也成為了“獲獎密集區”:由明陽智能、中天科技、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公司完成的“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産業化”項目,由時代新材、金風科技、明陽智能等公司完成的“超大容量風電能量轉換系統的高性能服役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兩大項目均獲得二等獎。

據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财經資料,2023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118GW,同比增長36%,其中海上風電裝機11GW,同比上升25%。全球風電裝機的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吊裝容量77.1GW,同比增長58%,創下曆史新高,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7.6GW,同比增長48%,占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69%。

同時,光伏産業也有項目獲獎。由隆基綠能、美暢股份、有研矽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單晶矽片制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據IRENA(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釋出的資料,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345.5GW,其中中國占比高達62.77%。

從陸地到海洋,從锂電池和光伏再到海上風電,新能源産業正在成為大陸科技發展的“新引擎”。張新原認為:“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新能源項目占據重要位置,這展現了國家對于新能源領域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背後是大陸新能源産業随着技術實力不斷增強,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和全球競争力。”

天使投資人郭濤向記者表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大陸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項,對企業來說,獲得這一獎項不僅是對其研發實力和技術水準的權威認可,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争力,還能推動背後産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這些獲獎項目的推廣和應用,将為相關産業鍊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産生強大的示範效應。

責編:朱雨蒙

校對:唐浩铖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解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丨“海陸空”廣覆寫 科研水準高精尖

點選關鍵字可檢視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丨股事會專欄丨投資小紅書丨e公司調查丨時報會客廳丨十大明星私募訪談丨深圳一老舊小區,自籌資金舊改?記者獨家實探丨違法所得592元,卻被罰1864萬?官方回應!丨主播暈倒,直播間觀衆飙至32萬!鐘薛高創始人回應丨原國防部長魏鳳和、李尚福被開除黨籍!丨A股又現“殺豬盤”?6分鐘閃崩跌停丨定了!深中通道6月30日正式開通 丨突發!玻利維亞發生軍事政變,坦克闖入總統府丨最新!“2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又迎新成員丨恒大汽車,深夜公告 丨國常會重磅!多措并舉穩外資 丨重磅!北京樓市:首付、利率下調!丨事關創投!國家發改委、證監會等四部門齊發聲!

解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丨“海陸空”廣覆寫 科研水準高精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