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14日上午,由龍門石窟研究院主辦,洛陽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協辦的“複位合璧華光再現——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聚焦以《皇後禮佛圖》為代表的龍門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首次系統呈現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運用三維數字技術,通過“資料聚合”的方式,實作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數字複位”的數字化成果,開辟了新時代流散文物“數字化回歸”新路徑,開創“友好合作、多軌并一、資料聚合、成果共享”的流散文物保護利用的“龍門模式”,開啟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新篇章。

  展覽共分4個單元,分别是“亂世之殇:龍門石窟的盜鑿劫掠”“盛世華章:流散文物的複位合璧”“國寶再現:帝後禮佛圖的資料聚合”“掇菁撷華:包羅萬象的藝術殿堂”。

  第一單元:“亂世之殇:龍門石窟的盜鑿劫掠”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本單元以圖文的形式勾勒出了20世紀上半葉龍門石窟被盜鑿劫掠、精美文物流散海内外的曆史概貌。首次以時間軸的形式系統呈現當時海内外學者、探險家及攝影師等來到龍門石窟考察的史實。以龍門百年光影新舊照片的形式對比呈現龍門石窟被盜鑿劫掠的曆史境況,以世界地圖分布的形式直覺呈現龍門石窟被盜鑿的文物目前散落世界各地的現狀,瞬間将觀衆帶入20世紀上半葉那段風雨飄搖的曆史歲月。

  第二單元:“盛世華章:流散文物的複位合璧”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本單元講述了新時代以來,龍門石窟先後8件流失海外文物回歸故裡的故事。龍門石窟研究院積極通過數字化、資訊化等高技術手段,推動“數字化回歸”新命題。該院運用三維數字技術,對以上實物回歸及數字化回歸文物中,其中能确認原位的七件流散文物進行了“身首合一,數字複位”,将它們用3D列印的形式完整呈現。同時,龍門石窟研究院在開展流散文物的數字複位研究展示工作中,也探索出了利用三維數字技術探尋流散文物原位,并通過配準符合度定量評價的精确數值來科學評估及确認原位的技術方法。展覽以20件展品結合圖檔的形式,講述流散文物從颠沛散失到盛世回歸再到“身首合一”的不凡曆程,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三單元:“國寶再現:帝後禮佛圖的資料聚合”

  本單元以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北魏《皇後禮佛圖》的資料聚合、數字修複為專題,講述了這件大陸佛教發展史、雕塑史、美術史上的國寶級文物。講述了其誕生一千多年後被盜鑿販賣流散海外的傷痛經曆。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近年,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西安交通大學三維造型藝術現代技術應用中心、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在人類共同文化遺産的大概念及國際合作學術平台下、通過異地造型資料采集、離散資料聚合技術應用,以“資料聚合”的方式,跨越時空,努力完成文化藝術瑰寶失而複得的嘗試。詳細展示了《皇後禮佛圖》造型現狀及相關資訊調查,逆向資料聚合-數字模型重構-虛拟造型複原研究,建構海外流散文物資料鍊三個方面深入解讀了《皇後禮佛圖》虛拟複原研究的跨國跨境跨學科的合作背景、複雜嚴謹的修複程式及背後的故事。

  第四單元:“掇菁撷華:包羅萬象的藝術殿堂”

  本單元以15件展品集中呈現作為北魏王朝和唐代帝國的國家工程和藝術代表。展示了龍門石窟中包含的反映希臘、印度、中亞、西域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藝術、裝飾紋樣、道教題材、風格元素等中外風物。通過建築元素、浮雕藝術、彩繪藝術等為公衆奉上一道視覺盛宴,讓原本深居在龍門山洞窟内壁、平日很難看到的精美造像藝術通過3D列印高科技手段“活起來”呈現在觀衆面前。

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資料聚合成果專題展今日開展

  本單元亮點紛呈,既包含了反映道教題材的東王公西王母大型浮雕,也有反映建築元素的多種形制的塔龛,還有利用三維數字技術、科技考古、藝術再現等手段完成的賓陽中洞窟頂藻井的彩繪複原,再現龍門石窟1500年前的彩繪精華。據介紹,這些展品均為首次展出。

  “本次展覽首次集體亮相了7件流散文物與造像殘存的‘身首合一、數字複位’像,首次将《皇後禮佛圖》數字修複的背後故事向公衆深入解讀。”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表示,此次展覽開啟了新時代龍門石窟流散文物保護利用的新篇章,開創了“資料聚合”流散文物保護利用的“龍門模式”,展示了數字技術運用于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複位研究展示的新成果。(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梁笑宇 通訊員 高俊蘋/文 記者 張怡熙/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