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博百件文物傳奇之四:二裡頭文化銅爵

作者:隴原天地

二裡頭文化的銅爵,目前已發現多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這一件,是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

國博百件文物傳奇之四:二裡頭文化銅爵

二裡頭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考古學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分類,指的是考古發現的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一定的地域範圍内、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質遺存。考古學文化往往以該文化首先發現的或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遺址所在的小地點命名。如著名的仰韶文化名稱得自首次發現此類文化的河南渑池縣仰韶村;二裡頭文化則以最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二裡頭遺址來命名。經過多年的研究,二裡頭文化基本被确定為夏文化,也就是夏朝時期夏人遺留的物質遺存。主要的時空證據是:時代上,二裡頭文化早于商文化;衆所周知,商朝之前是夏朝。地域上,二裡頭文化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這個區域根據曆史記載正是夏朝活動的範圍。二裡頭遺址,現在也被認為是夏朝的都城,而且很可能是最後個都城,也就是著名暴君夏桀的王廷所在。二裡頭遺址已發現的青銅禮器種類有鼎、爵、斝等,都應該是夏代的青銅器,其中爵發現的數量是最多的。

國博百件文物傳奇之四:二裡頭文化銅爵

銅爵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灑器之一,它最早發現于二裡頭文化,也就是夏代,商代達到鼎盛,西周中期以後基本消失。銅爵的器形特征比較特殊,器口前有槽狀長流口,後有尖狀的“尾”,口緣上一般立有兩個小“柱”;器身一側有鋬(把手);器底有三條細高的足。二裡頭文化的銅爵是目前已知的年代最早的銅爵,代表了銅爵最早的形态,與年代較晚的銅爵相比,它的流口和尖“尾”都較長,器身較細,呈束腰形。爵是酒器,已得到公認,但具體怎麼用,卻很有争議。許多人認為,爵是用來喝酒的飲器,實屬誤解。爵有着長流口、三細足,口緣上又有小柱,均非飲器應該具備的形制。尤其是爵的流口,适宜于傾注漿液,但要是對着嘴喝酒就太不友善了。一般帶有流口(管狀流或槽狀流)的器物并不用來當飲器,比如古代的盉、匜和今天我們常用的茶壺、燒水壺等。真正用來作為飲器的,基本是平圓口的器物,如古代的卮和現在的杯子之類(商周時期的觚也被認為是飲酒器)。在當今的一些藝術作品中,爵不但作為飲酒器出現,而且還被漢代以後的人所使用,不但用途弄錯了,時代也完全不對。有人根據一些爵底部的煙炱痕迹,推測它是溫酒器,似乎有些道理;但這麼重要的器物,功能是僅僅用來溫酒,也不合理。爵的定名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對很多銅器的定名後來證明是錯誤的,但對爵的定名卻是對的。因為現在可以看出,甲骨文和金文中爵的象形字,與後來小篆的“爵”字,有明顯的淵源關系。準确的定名有利于确定爵的用途。《說文解字》:“爵,禮器也,象雀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說明爵是用來盛鬯酒的,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西周早期魯侯爵,鑄有銘文,雖文意還不能完全明了,但裡面提到了“鬯”,可證古書之說。鬯酒是一種合釀的香酒,據古書記載,它多用于裸禮。《周禮》記載的“郁人”一職,主要職責就是“掌裸器,凡祭祀、賓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實彜而陳之”。“灌(裸)用鬯臭”(《禮記·郊特牲》),也說明裸禮主要用的是鬯酒。鬯在古人眼中有着特殊的能耐,“鬯者百草之本也,上暢于天,下暢于地,無所不暢”(《說苑》),怪不得受到這樣的重視。爵既然“中有鬯酒”,那麼它很可能應用于裸禮,行裸禮時,需要“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爵的流口應該是用來傾倒鬯酒以“灌地”的。

國博百件文物傳奇之四:二裡頭文化銅爵

二裡頭文化銅爵是目前能夠确定的最早的酒器。早于二裡頭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是否有酒器,還說不清楚,因為這個時期的遺物,在器形方面都不能與夏代以後明确的酒器建立聯系,找出源流關系,是以即使有酒器,也無法辨認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酒”(《世本》)等等,或許說明一些問題。

二裡頭文化銅爵,是目前能夠确定的最早的青銅容器。青銅器在大陸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但數量少,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工具,這類銅器較易鑄造。而銅容器就不同,它的鑄造,需要有外範和内芯,制範時脫範群組範的技術要求也很高。新石器時代可能已有青銅容器,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中曾經出土過一塊帶弧度的銅片,發掘者推測是青銅容器殘片;清乾隆年間的《西清古鑒》著錄過一件青銅鬶,器形與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鬶基本一緻,有人據此認為山東龍山文化已出現青銅容器。但這些發現目前都無法得到切實的證據,而且它們的發現比較偶然,不具有普遍性。隻有二裡頭文化的銅容器,既有明确的器形和用途,又有相當的數量,反映出青銅鑄造工藝這時已達到的新高度。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主編呂章申)

《隴原天地》肖軍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