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家鄉的美食

作者:遼東春秋

因為疫情,有三年沒有回老家了,春節臨近,家裡大姐從千裡之外的家鄉順豐快遞了家鄉風味的香腸和自家飼養宰殺後腌制的大鵝,有人惦記的感覺真好,這份來自家鄉親人的愛又勾起我對家鄉美食的回憶。

來自家鄉的美食
來自家鄉的美食

我的家鄉位于西南地區的一個小鎮,這裡的風俗每年春節前家家戶戶要自制好多美食,特别是我們小時候物質生活不富裕,平時難得吃到美味佳肴,這些自制的家鄉美食是我們童年最期盼的美味,承載着遊子對家鄉的深深牽挂。

以前過年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殺豬腌肉,制作香腸和臘肉,我們家在鎮上沒有養豬,但每到春節前都會買上四五十斤豬肉做香腸臘肉,我媽媽先把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小塊,拌上調料,我們家一般都做鹹鮮味的,隻放鹽、花椒、白酒。冬天天氣很冷,那時還沒有機器灌制香腸,都是人工制作,用一個小小的竹管接在豬小腸入口,一點點把肉往腸裡灌,大約10厘米用麻繩系上結,為了保證香腸肉質緊實,切出來不松散,還要邊灌肉邊用大頭針紮眼放氣,二三十斤肉需要媽媽和我裝兩三個小時,手都快凍僵。雖然做的時候嫌麻煩但吃的時候又嫌做得不夠多,用木材熏好的香腸呈暗紅色,鹹香美味,煮的時候也友善,丢在禍裡煮上半小時滿屋生香。

來自家鄉的美食
來自家鄉的美食

活水豆花是我們家鄉最富有特色的食物,每到春節或者家裡來重要客人的時候,家裡都是磨豆花,那時還沒有機器打磨,全靠人力推磨制作。一般是我爸爸和哥哥負責推磨,我負責添豆子,這個工作需要雙方配合默契,伴着石磨吱吱的聲音,一股股白色的豆汁從石麻四周緩緩流下,如同小溪彙合河流最後流入接豆汁的大桶裡。制作豆花很麻煩,磨制豆汁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随後還要過濾、燒開、點鹵,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才是白白嫩嫩的豆花,比豆腐嫩,比豆腐腦要老一點,介于二者之者,配上自制的麻辣鮮香的蘸料,吃上一口,入口即化,唇齒生香,賽似神仙,下菜下酒都挺好,我們那裡就一名俗語:豆花就酒,越喝越有。

來自家鄉的美食

網絡圖檔

過年的另一場重頭戲就是打糍粑和磨湯元,打糍粑是一項集體活動,需要4-6名男性壯勞力才能完成,每到春節前,我們鄰居幾家人會約在一塊打糍粑,頭天先把糯米泡好,第二天開始大蒸子蒸上糯米,蒸到七八成熟就開始用石臼、木錘打糍粑,兩人一組,先是用木錘擂糯米,擂一會後就開始打糍粑,兩個人你一下我一下不斷錘打糯米,有時為了使上勁兩人都跳起來打,邊打邊吆喝,旁邊還有好多圍觀的大人小孩 ,場面喜慶熱鬧。因為幾家人合在一起打要打100多斤糯米,這是個力氣活,一石臼打完後面再換人接着打,打好的糯米由專人開始攤糍粑,根據主人的要求攤成大大小小的圓糍粑,糍粑攤放在各種器具上,蔚為壯觀。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打糍粑,一是人多熱鬧好玩,最重要的是自家最後一石臼糍粑打好後,媽媽會讓人給自家小孩和鄰家孩子每個扯上一團熱糍粑,蘸上豆粉和白糖,軟糯甜香,還可以拉得長長的,一點點的慢慢品味,因為一年隻有享受這一次,是以吃的時候格外珍惜。

來自家鄉的美食
來自家鄉的美食

網絡圖檔

磨湯元的流程和磨豆子的程式差不多,我們家一般是用五分糯米配五份糯包谷制作湯元粉,當時以為所有的湯元粉都是用糯米和玉米制作,後來才知道可能是那時家裡條件不好,不能全部用糯米制作湯元粉,隻能加入玉米制作以降低成本。湯元餡料也是家裡自制的,用白糖、黑芝蔴、花生、冰糖、桔皮等原料制作的餡料,香甜可口。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家裡都要煮上一大鍋熱氣騰騰的大湯元,喻意團團圓圓。我最喜歡的吃炸湯元,在那個糧油計劃供應的年代,隻有過年時才舍得用菜油油炸湯元,孩子們都喜歡吃油炸食物。

來自家鄉的美食
來自家鄉的美食

米酒我們那裡叫做醪糟,過年或有家人做月子時都要用糯米自制醪糟,首先也是把糯米蒸熟,撒上酒曲,冬天氣溫低,會在做醪糟的大壇子上蓋上舊棉被,幾天後醪糟特有的甜香就會在屋裡彌漫,帶着酒的醇香,吃起來甜絲絲的,可以沖水喝,也可以跟糍粑和湯元、雞蛋一起煮,叫醪糟糍粑、醪糟湯元、雞蛋醪糟,是春節待客的最佳甜品。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舀上一大碗醪糟,什麼也不加,就這麼空口吃,甜到心裡去。記得有一年,我們幾個小孩在大姨媽家過年,偷吃完一大壇醪糟,吃的時候好吃,也沒覺得有酒味,最後全部醉倒在大姨媽家,橫七豎八的躺在大姨媽家的大床上,至今想起來還會不自覺會心一笑。

來自家鄉的美食

家鄉特色美食不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它已成為家鄉一種符号,一種回憶。人的口味小時候形成很難改變,至今還是很喜歡家鄉的味道,它會伴随我的一生,就像鄉愁一樣永遠揮之不去,萦繞在心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