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嘀嗒出行IPO 會成為出行界的“拼多多”嗎

出行界,都快忘了嘀嗒。

可以說,相比于行業老大滴滴,嘀嗒并不怎麼亮眼。但是誰也沒有想到,6年後,嘀嗒華麗的一個轉身,就是在去IPO的路上。

悶聲做事的嘀嗒真的值得IPO嗎?此時IPO又暗藏什麼玄機?在即将見頂的網約車業務中,嘀嗒出行又能走多遠呢?

網約車大戰再起 嘀嗒出行順勢IPO

今年以來,出行市場好不熱鬧,滴滴連續拆分出多個子品牌,發力垂直網約車市場,聚合平台東山再起,就連“失聯許久”的嘀嗒也在近日被傳要IPO了。

據IFR消息稱,中國第二大移動出行平台嘀嗒出行考慮在香港進行5億美元IPO。嘀嗒出行就此對媒體回應稱,針對這則資訊不予評論,沒有相關資訊可以披露。

嘀嗒出行IPO 會成為出行界的“拼多多”嗎

但是對于嘀嗒出行來說,IPO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最初以順風車業務起家,在2017年10月進入計程車市場,從順風車到計程車,從遠郊市場到城區,嘀嗒悄無聲息的就成為了順風車霸主。

根據嘀嗒出行六周年成績彙報信披露,截至今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體注冊使用者數已突破1.8億,注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認證通過車主超過1000萬;累計注冊計程車司機數量超過190萬,累計認證通過計程車司機數量超80萬。

那麼,原本悶聲做事的嘀嗒出行為什麼非要在這個節骨眼上IPO了呢?

嘀嗒出行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IPO?

有人說,嘀嗒現在趕着IPO主要是因為行業老大滴滴要上市了,自己不能落于下風,但其實并非如此。

滴滴賬面現金超過500億元人民币,現金流比較充裕,而且正在不斷地擡高估值,短時間内并沒有要上市的打算。嘀嗒出行此舉,最重要的還是嘀嗒缺錢了。

嘀嗒出行自2014年至今累計融資共四輪,金額超過了1.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崇德投資、摯信資本、IDG資本、易車等。最近的一次融資是在2017年3月,由蔚來資本投資完成了D輪融資,也就是說整整3年的時間,嘀嗒出行都沒有再進行公開的融資。

而且由于市場佔有率太少,嘀嗒能在一級市場中拿到的融資并不容易。再加上一直補貼,嘀嗒出行已經入不敷出了。

除此之外,讓嘀嗒出行更加焦慮的是,距離嘀嗒出行2014年的A輪投資已過去6年時間,而5至6年是多數風投退出的時間點。也就是說,包括IDG資本在内的投資人很有可能退出。

而且,嘀嗒在體量上雖然與衆多二線玩家相比還不錯,但與行業老大滴滴還有較大差距,急需燒錢拓展市場。畢竟,8月26日滴滴宣布其全球日訂單已突破5000萬。

綜上所述,為了留住投資人,也為了能夠拓展市場,嘀嗒出行此時上市是一個最好的選項。

專攻順風車和計程車的嘀嗒出行 已經實作盈利難題

不同于滴滴在出行市場多線布局,嘀嗒将重心集中在順風車和計程車兩項業務上,實作了差異化發展。

嘀嗒出行IPO 會成為出行界的“拼多多”嗎

在滴滴順風車遭遇下線整改期間,嘀嗒月活一度翻番,三個季度内月活增長135%,為了增加使用者粘性,做出差異化,嘀嗒還添加了帶有浪漫色彩的社交功能。陸續推出了“順路同行圈”、“下單通知好友”、“行前溝通”、“結伴”等一系列的社交功能。白白撈了一個順風車霸主的地位。

相比于滴滴、Uber、Lyft來說,專注于順風車和計程車的嘀嗒出行早在2019年9月就已經實作整體盈利,根據《商業資料派》報道,嘀嗒預計在2020年收入4億元的淨利潤。這也是能夠IPO的本錢。

那麼為什麼嘀嗒出行能夠能這麼早的實作盈利呢?這主要還是因為旗下的順風車業務。相比于其他網約車業務來說,順風車是C2C的模式,屬于輕資産營運,平台本身不需要承擔太多的資金壓力,更不需要補貼、營運成本較低,更容易實作盈利。

這一點也被滴滴順風車驗證過,滴滴順風車下線前,日均訂單200萬單,僅占滴滴全部訂單量的8%,卻為滴滴創造了8億元的利潤。根據36氪報道,目前嘀嗒出行的日單量接近100萬單,其中七成來自順風車業務。

艾媒咨詢機構預計,2020年,中國順風車使用者規模将達2.49億人,順風車需求會長期存在且日漸增多。可見,嘀嗒出行未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更難得的是,在計程車業務上,嘀嗒也找到了一條盈利之路。由于傳統計程車行業涉及監管方、計程車公司、計程車司機、行業協會、乘客等諸多參與方,體系十分複雜,是以嘀嗒出行将自己定位為城市計程車智慧營運服務商。

發力B端市場,推動計程車公司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服務中收取資訊費、服務費。進一步地,未來合作探索計程車内衍生廣告平台、增值業務、移動電商等,甚至嘀嗒出行還可以進軍汽車衍生業務,例如汽車加油、維修保養、保險、車輛金融服務,新車、二手車買賣等等,嘀嗒出行也将獲得相應收入。

現在嘀嗒出行已經開發了“計程車智慧碼”、“揚招打車助手”多款産品,并且“計程車智慧碼”工具在西安市區全部近1.4萬輛計程車試點,使用量超過5000萬次,占當地計程車營運總趟次的72%。

盡管網約車主要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比較高,在下沉市場中,還是計程車占據高地,那麼IPO之後,嘀嗒出行能夠成為出行界“拼多多”嗎?

嘀嗒出行為什麼成不了出行界“拼多多”?

盡管排行老二,但是嘀嗒出行目前的體量還沒有達到滴滴順風車下線前的水準。而且,最關鍵的是,在“增長”這一關鍵要素上,嘀嗒出行并不能給資本市場多少信心。想要成為拼多多,嘀嗒出行還差得遠呢。

從自身業務上講,其主營業務順風車和計程車都是增長相對較慢的業務。順風車的安全問題一直都被大衆诟病,市場參與方良莠不齊,本身管理難度大。再加上順風車門檻較低,很多網約車平台稍微做大了些都想往順風車賽道上擠。是以業務拓展難度極大。

而且嘀嗒早已經給自己畫好了邊界,專注于順風車和計程車業務的嘀嗒雖說走得快,但是價值鍊沒有太多可以延伸的地方,這并不利于嘀嗒的長遠發展,也很難做成真正的生态型平台企業。

最糟糕的是,順風車和計程車業務都很難去形成自己的行業壁壘,從垂直走向全平台,嘀嗒出行很可能被更大的平台所吞噬。

從網約車行業來說,随着巨頭們轉身,嘀嗒出行所在的賽道也逐漸擁擠。目前網約車賽道不僅有以曹操、享道為代表的傳統車企背景的打車平台,還有以易到、嘀嗒為代表的傳統網約車平台、以地方公共交通集團或計程車公司主導的平台以及高德、美團這樣的聚合類平台。賽道逐漸擁擠。

嘀嗒出行IPO 會成為出行界的“拼多多”嗎

曾經因為網約車崛起而被邊緣的“計程車”,在網約車業務即将見頂之時,又承擔起出行界下一階段增長的重任。

如今巨頭們在計程車業務中的競争越發激烈,不斷的攻城略地大顯身手。9月1日,滴滴計程車業務更新為“快的新出租”,同時宣布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為計程車乘客發放打車券拉動消費。

高德也在九月份和新月聯合、北方北創等多家北京大型計程車企業達成了巡遊車網約化合作,屆時将接入超過3萬輛計程車,接近北京市巡遊計程車總量的一半。

在順風車業務中,嘀嗒的霸主地位可能也快不保了。現在滴滴順風車陸續在全國多個城市試營運,今年6月19日,滴滴公布,順風車已陸續在全國300個城市重新上線試營運,相較試營運初期,每周選擇順風車出行的車主、乘客數量增長了數十倍。

根據經濟學上的雪球效應,滴滴旗下的使用者數量如此之多,日後順風車行業也會逐漸占據大部分市場,那時候才是嘀嗒出行的至暗時刻,更何況還有美團,高德在後呢。

從整個出行的大環境來講,現在的出行也越來越友善。不僅網約車平台衆多,而且公交、地鐵等城市公共交通也越來越完善,單車、電單車滿足了“最後一公裡”的出行需求,連私家車保有量也逐漸增長,據公安部統計資料,截至去年底,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約為2.07億輛。

眼見嘀嗒出行的天花闆變得越來越低,即使上市成功,嘀嗒出行也很難走得長久,同樣的,缺乏增長動力的嘀嗒出行成不了出行界的拼多多。

本文作者:甯缺

文章來源:松果财經,轉載請注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