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砸重金完成13次收購布局愛立信大肆擴張搶占IPTV制高點

  在過去的3年中,愛立信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完成了13次收購,将馬可尼、泰德電視、西班牙HyC等陸續收入囊中,其大肆收購的背後是為什麼

   随着北京奧運會的召開,被稱為互動式網絡電視的IPTV經曆了前幾年的冷淡後,如今已呈井噴式的增長。兩個月來,上海平均每天安裝IPTV的使用者多達2000戶至3000戶,預計到年底将突破80萬戶。

  也許是預見到了IPTV将在奧運前出現“井噴”的行情,來自瑞典的愛立信公司在過去3年中,竟然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了13次收購,将馬可尼、泰德電視、西班牙HyC等公司陸續收入旗下,成為寬帶、多媒體和固定通信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

  接二連三地展開收購,愛立信為的是什麼?答案是為了在三網融合即将破冰的時刻,搶占IPTV制高點。

  事實上,電信、計算機、有線電視的三網融合,一直被認為是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IPTV則被認為是三網融合的突破口。特别是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産業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中,更讓人看到了國家對三網融合的迫切心情;而與此同時,廣電部門一改此前的低調,在不同場合中公開表示要積極推動IPTV的發展。在日前舉辦的CCBN2008展會上,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就表示,将積極主動地推動三網融合。

  政策上的松動迹象,預示着IPTV乃至三網融合即将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而敏銳的廠商顯然也嗅出了這一變化,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IPTV。在這些企業中,當屬愛立信最為心切。

  在巨頭雲集的IPTV市場上,愛立信雖是全球裝置巨頭,但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愛立信能獲得成功嗎?

  IPTV破冰

  在三網融合程序中,中國明顯走在世界的後面。

  IPTV在中國的躊躇不前,主要原因在于電信、廣電兩大部門之間的主導權之争。但這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國外政策性的壁壘才逐漸被打破,電信與廣電互相間的業務滲透才有了相對自由的空間。

  但與國外相比,中國的IPTV卻在電信和廣電兩大部門的互相掣肘下,程序也一度受阻。雖然政策上的缺陷,導緻産業一時陷入困境,但在産業大趨勢推動下,IPTV仍然備受各方重視。

  特别是現在,全球通信産業整體進入了緩慢的發展階段,産業鍊條上的各方都在尋找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而視訊、電視業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最重要的是營運商也開始集體涉足這一領域,現實的利益需求為三網融合和IPTV的發展創造了驅動力。

  目前,IPTV越來越受全球電信營運商的追捧。據了解,美國很多營運商已經在提供基于DSL網絡和光纖網絡的IPTV業務。其中,Verizon、AT&T等世界電信巨頭透露,将對IPTV進行大規模投資,來推動這一産業的發展。據了解, AT&T從2008年開始,對現有網絡進行大規模更新,使資料傳送速度更快,希望到2010年擁有3000萬IPTV使用者。而Verizon的計劃是,從現在到2010年,公司将投資230億美元建設IPTV光網。IPTV并不僅僅是在美國風頭正健,來自歐洲的法國電信、英國電信以及意大利的營運商,目前均已實作了IPTV商用。

  但這都是來自于遙遠的海外市場的聲音。IPTV在亞洲,抑或在中國市場的形勢又怎樣呢?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亞洲的新加坡電信、日本軟銀、香港PCCW等都在提供IPTV商用服務。據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到2011年全球IPTV使用者數将達到5500萬。

  龐大的使用者群意味着數不盡的财富。面對這樣的市場誘惑,中國的營運商顯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雖然廣電和電信兩大部門仍在争奪IPTV的主動權,鬧得滿城風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大部門其實是看到了IPTV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正是在利益的驅動下,雙方都不願放棄對IPTV的争奪。

  為了盡快推動IPTV的發展,早日獲得利益。目前廣電和電信部門都在公開場所停止了互相攻擊,轉而積極推動這一業務,以盡快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鍊。而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松下、飛利浦、三星、索尼和意大利電信都已瞄準了這樣的商機。

  《IT時代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三網融合戰略現已提升到愛立信的重要戰略層面。據了解,該公司對此設立的目标是,提供個性化的互動電視解決方案,特别是強調提供能涵蓋手機電視、IPTV以及互動數字電視等全面的、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産業鍊的共同努力下,IPTV破冰即将成為現實。

  布局

  “無論是從市場的接受程度,還是從技術的發展角度看,都說明了三網融合的時代已經到來。随着帶寬的增加,一個多媒體融合的時代即将來臨。”愛立信大中華區副總裁曾詩淵向外界的表态,證明了此前外界對愛立信為何進行多次收購的原因。

  愛立信在2006年6月宣布推出端到端IPTV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可實作全面完整的IPTV業務,包括标準廣播電視以及高清電視、視訊點播、網絡個人視訊錄像與電子節目指南。

    2007年3月,IPTV開放論壇正式成立,而通信巨頭愛立信正是其中的創始公司之一。這預示着愛立信正式登上了IPTV的舞台。

  為了在這一市場上大顯身手,愛立信展開了接二連三的布局。據了解,在3年内,愛立信居然進行了13次收購。仔細考察被收購的企業,發現無一例外都與IPTV業務相關。

  美國路由器制造商Redback在2007年1月加入愛立信,主要提供有線網絡多媒體資料業務,它在此領域一直處于上司者的地位。而在加入愛立信短短的一年多,通過整合,目前已與十幾家移動營運商簽署了合同,包括巴西、中國、匈牙利、黎巴嫩、羅馬尼亞、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國的多家移動營運商,而收購這家公司,愛立信就花費了21億美元。

  時隔一月,愛立信又收購了美國光纖接入技術提供商Entrisphere公司,主要提供光纖接入産品和服務。并入愛立信之後,Entrisphere的千兆無源光網絡(GPON)技術立即被應用于愛立信與AT&T簽署的一項光纖到節點項目。

  緊接着在2007年2月18日,愛立信又宣布以16億美元收購挪威的IPTV廠商泰德電視。據了解,這家公司大部分的銷售來自于有線和衛星電視,以及不斷增長的電信業務。公司擁有一個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高品質客戶群。而且,泰德是視訊頭端、編碼和壓縮技術領域的全球上司者。這些優勢對于最大限度提高圖像品質、減少視訊應用所需的帶寬至關重要。該技術是IPTV解決方案的一個關鍵。

  對于此次收購,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思文凱表示:“面向有線電視及電信營運商的IPTV是将來最重要的聯網多媒體商機。愛立信通過這一次收購,具備了獨一無二的提供全面IPTV解決方案的能力,将打造出一家為電信、有線電視和衛星營運商以及媒體公司提供聯網媒體解決方案的領先公司。”

  業界評論認為,并購Redback和Entrisphere以及泰德電視,使得愛立信在IPTV領域占據了穩固的領先地位。

  而并購還遠未結束。此後,愛立信又将Mobeon、Drutt、HyC等公司陸續收入旗下。稍具眼光的産業界人士會發現,将這些收購聯系起來,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愛立信收購的這些企業,都是擁有固網核心裝置、固網多媒體業務平台、高速光纖接入技術、電視系統內建、視訊與電視技術等IPTV業務相關的廠商。這些業務加上其擁有的原有移動通信整體解決方案,愛立信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鍊。

  現在,并購産生的優勢已經顯示。“目前,愛立信已經在全球擁有超過180個的IPTV合同。”曾詩淵說,“在中國,愛立信旗下的頭端、光纖以及傳輸方面的公司/部門跟營運商合作非常密切。”

  等待市場考驗

  并購帶來的影響很快顯示,目前,在全球營運的IPTV商用案例中,都能看到愛立信的身影,這也使愛立信是以成為營運IPTV經驗最豐富的廠商之一。

  面對歐洲營運商步步緊逼的IPTV戰略,瑞士擁有移動和固網業務的電信營運商Swisscom為應對艱苦的競争,不得已投資IPTV業務,短短一年間就發展了6萬多使用者。嘗到甜頭的Swisscom日前再一次更新了IPTV前端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圖像品質更高的IPTV服務。而這套系統就是由愛立信旗下的泰德電視提供的。印度的廣電集團Zee Network目前也在愛立信的幫助下,通過GSM/EDGE網絡提供手機電視服務。

  據OVUM及Strategy Analytics等市場調查機構的調查,全球IPTV市場截至目前已擁有超過200萬固網寬帶的收視使用者,預估到2010年将成長至4000萬的使用者規模,爆發力驚人。到2010年底,全球IPTV産值将超過300億美元。這也許是愛立信為何如此偏愛IPTV的原因。

  盡管IPTV正在全球市場蓬勃興起,但無論IPTV還是三網融合,仍面臨着很多困難。比如最基本的标準依然未達成統一,互聯互通也尚未實作。為解決這一問題,法國電信、AT&T、愛立信等電信營運商和裝置提供商一起成立了IPTV開放論壇,促進IPTV技術的标準化和互通的開展。

  而另一個需要面對的難題是如何在中國市場上獲利。

  目前,在國内市場進行IPTV營運的并不隻有愛立信一家。UT斯達康、威科姆、中興通訊、華為、諾基亞西門子、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以及摩托羅拉,都已在IPTV領域打拼多年,擁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是以,愛立信仍然面臨着嚴峻的競争。

  據了解,UT斯達康目前在IPTV的研發上已投入了上億美元,剛在廣東、哈爾濱等地建設了9處IPTV網絡,覆寫使用者數預計超過30萬,成為愛立信的最大對手。而另一個對愛立信不利的消息是,前段時間原信産部在大連對國産音視訊編解碼技術AVS在IPTV上的應用示範系統進行驗收時,UT斯達康、中興通訊、華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等裝置商均在名單上,但卻沒有出現愛立信的名字。

  雖然愛立信的确握有實力,但想要在中國市場獲得認可,還需要時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