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語言的位運算

在很多系統程式中常要求在位(bit)一級進行運算或處理。C語言提供了位運算的功能,這使得C語言也能像彙編語言一樣用來編寫系統程式。

位運算符C語言提供了六種位運算符:    &          按位與

    |          按位或

    ^          按位異或

    ~          取反

    <<         左移

    >>         右移

按位與運算    按位與運算符"&"是雙目運算符。其功能是參與運算的兩數各對應的二進位相與。隻有對應的兩個二進位均為1時,結果位才為1,否則為0。參與運算的數以補碼方式出現。

例如:9&5可寫算式如下:

      00001001        (9的二進制補碼)

     &00000101        (5的二進制補碼)

      00000001        (1的二進制補碼)

可見9&5=1。

按位與運算通常用來對某些位清0或保留某些位。例如把a 的高八位清 0 ,保留低八位,可作a&255運算( 255 的二進制數為0000000011111111)。

【例1】

main(){

    int a=9,b=5,c;

    c=a&b;

    printf("a=%d\nb=%d\nc=%d\n",a,b,c);

}

按位或運算按位或運算符“|”是雙目運算符。其功能是參與運算的兩數各對應的二進位相或。隻要對應的二個二進位有一個為1時,結果位就為1。參與運算的兩個數均以補碼出現。

例如:9|5可寫算式如下:

    00001001

   |00000101

    00001101        (十進制為13)可見9|5=13

【例2】

main(){

    int a=9,b=5,c;

    c=a|b;

    printf("a=%d\nb=%d\nc=%d\n",a,b,c);

}

  按位異或運算   按位異或運算符“^”是雙目運算符。其功能是參與運算的兩數各對應的二進位相異或,當兩對應的二進位相異時,結果為1。參與運算數仍以補碼出現,例如9^5可寫成算式如下:

     00001001

    ^00000101  

     00001100       (十進制為12)

【例3】

main(){

    int a=9;

    a=a^5;

    printf("a=%d\n",a);

}

求反運算

求反運算符~為單目運算符,具有右結合性。其功能是對參與運算的數的各二進位按位求反。

例如~9的運算為:

    ~(0000000000001001)結果為:1111111111110110

左移運算左移運算符“<<”是雙目運算符。其功能把“<< ”左邊的運算數的各二進位全部左移若幹位,由“<<”右邊的數指定移動的位數,高位丢棄,低位補0。

例如:

    a<<4

指把a的各二進位向左移動4位。如a=00000011(十進制3),左移4位後為00110000(十進制48)。

右移運算   右移運算符“>>”是雙目運算符。其功能是把“>> ”左邊的運算數的各二進位全部右移若幹位,“>>”右邊的數指定移動的位數。

例如:

設  a=15,

a>>2

表示把000001111右移為00000011(十進制3)。

應該說明的是,對于有符号數,在右移時,符号位将随同移動。當為正數時,最高位補0,而為負數時,符号位為1,最高位是補0或是補1 取決于編譯系統的規定。Turbo C和很多系統規定為補1。

【例4】

main(){

    unsigned a,b;

    printf("input a number:   ");

    scanf("%d",&a);

    b=a>>5;

    b=b&15;

    printf("a=%d\tb=%d\n",a,b);

}

請再看一例!

【例5】

main(){

    char a='a',b='b';

    int p,c,d;

    p=a;

    p=(p<<8)|b;

    d=p&0xff;

    c=(p&0xff00)>>8;

    printf("a=%d\nb=%d\nc=%d\nd=%d\n",a,b,c,d);

}

位域(位段)有些資訊在存儲時,并不需要占用一個完整的位元組,而隻需占幾個或一個二進制位。例如在存放一個開關量時,隻有0和1兩種狀态,用一位二進位即可。為了節省存儲空間,并使處理簡便,C語言又提供了一種資料結構,稱為“位域”或“位段”。

所謂“位域”是把一個位元組中的二進位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域,并說明每個區域的位數。每個域有一個域名,允許在程式中按域名進行操作。這樣就可以把幾個不同的對象用一個位元組的二進制位域來表示。

1.     位域的定義和位域變量的說明

位域定義與結構定義相仿,其形式為:

    struct 位域結構名

       { 位域清單 };

其中位域清單的形式為:

    類型說明符 位域名:位域長度  

例如:

    struct bs

     {

       int a:8;

       int b:2;

       int c:6;

     };

位域變量的說明與結構變量說明的方式相同。 可采用先定義後說明,同時定義說明或者直接說明這三種方式。

例如:

    struct bs

     {

       int a:8;

       int b:2;

       int c:6;

     }data;

說明data為bs變量,共占兩個位元組。其中位域a占8位,位域b占2位,位域c占6位。

對于位域的定義尚有以下幾點說明:

1)       一個位域必須存儲在同一個位元組中,不能跨兩個位元組。如一個位元組所剩空間不夠存放另一位域時,應從下一單元起存放該位域。也可以有意使某位域從下一單元開始。

例如:

struct bs

     {

       unsigned a:4

       unsigned :0        

       unsigned b:4      

       unsigned c:4

     }

    在這個位域定義中,a占第一位元組的4位,後4位填0表示不使用,b從第二位元組開始,占用4位,c占用4位。

2)       由于位域不允許跨兩個位元組,是以位域的長度不能大于一個位元組的長度,也就是說不能超過8位二進位。

3)       位域可以無位域名,這時它隻用來作填充或調整位置。無名的位域是不能使用的。例如:

    struct k

     {

      int a:1

      int  :2          

      int b:3

      int c:2

     };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位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結構類型,不過其成員是按二進位配置設定的。

2.     位域的使用

位域的使用和結構成員的使用相同,其一般形式為:

  位域變量名·位域名

  位域允許用各種格式輸出。

【例6】

main(){

    struct bs

    {

      unsigned a:1;

      unsigned b:3;

      unsigned c:4;

    } bit,*pbit;

    bit.a=1;

    bit.b=7;

    bit.c=15;

    printf("%d,%d,%d\n",bit.a,bit.b,bit.c);

    pbit=&bit;

    pbit->a=0;

    pbit->b&=3;

    pbit->c|=1;

    printf("%d,%d,%d\n",pbit->a,pbit->b,pbit->c);

}

上例程式中定義了位域結構bs,三個位域為a,b,c。說明了bs類型的變量bit和指向bs類型的指針變量pbit。這表示位域也是可以使用指針的。程式的9、10、11三行分别給三個位域指派(應注意指派不能超過該位域的允許範圍)。程式第12行以整型量格式輸出三個域的内容。第13行把位域變量bit的位址送給指針變量pbit。第14行用指針方式給位域a重新指派,賦為0。第15行使用了複合的位運算符"&=",該行相當于:

    pbit->b=pbit->b&3

位域b中原有值為7,與3作按位與運算的結果為3(111&011=011,十進制值為3)。同樣,程式第16行中使用了複合位運算符"|=",相當于:

pbit->c=pbit->c|1

其結果為15。程式第17行用指針方式輸出了這三個域的值。

本章小結

1.     位運算是C語言的一種特殊運算功能,它是以二進制位為機關進行運算的。位運算符隻有邏輯運算和移位運算兩類。位運算符可以與指派符一起組成複合指派符。如&=,|=,^=,>>=,<<=等。

2.     利用位運算可以完成彙編語言的某些功能,如置位,位清零,移位等。還可進行資料的壓縮存儲和并行運算。

3.     位域在本質上也是結構類型,不過它的成員按二進制位配置設定記憶體。其定義、說明及使用的方式都與結構相同。

4.     位域提供了一種手段,使得可在進階語言中實作資料的壓縮,節省了存儲空間,同時也提高了程式的效率。

C語言的位運算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cw1490/archive/2008/10/23/131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