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作者:乾坤一局棋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呢?日本的科學家到底有多可怕?

首先,日本諾獎獲得者在科研工作中始終追求極緻,忠于創新。比如,益川敏英與小林誠在進入京都大學後,選擇了與宇宙和物質起源有關的對稱性破缺問題作為研究方向,這一問題在當時仍是世界性難題。1956年,華裔實體學家李政道和楊振甯發現微觀世界中的宇稱對稱性在弱互相作用中是破缺的。1964年,另一個很重要的對稱性:CP對稱性也被發現存在破缺,且這種破缺十分微小,難以利用理論描述。1964年後,關于CP對稱性破缺的疑問無人能解。

直到益川敏英與小林誠提出了6個誇克的設想。由于運用了四個誇克結構進行驗,兩人在研究剛起步時就遇到了巨大困難。在轉變思路之後,兩人提出了6誇克的模型并成功通過了驗證,從根本上颠覆了以往人們對于誇克的認知,最終于1973年提出了“小林-益川”模型。可見,益川敏英與小林誠對6個誇克的前設想離不開他們追求創新、突破正常的思維。

2018年獲獎的本庶佑也是追求極緻、忠于創新的典範。在科研工作中,本庶佑對學術始保持十分嚴謹的态度,不容許有一點瑕疵,有時甚至有“雞蛋裡挑骨頭”的意味。在教導學生時,本庶佑的口頭禅是“懷疑一切”。

而對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做法,本庶佑則認為,“目前發表在《自然》、《科學》等所謂頂尖雜志上的觀點有九成并不正确,是以不能相信這些論文,而是要在研究中不斷鑽研,直到讓自己确信為止。這種不迷信權威、追求極緻創新的态度貫徹了本庶佑一生的科研事業。

日本諾獎獲得者另一方面的學術精神表現為誠笃獨立、刻苦堅韌的優良品質。在日本諾獎獲得者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成才模式是成績優異、名校畢業,但實體學家小柴昌俊卻是一個例外。

小柴昌俊從國小到大學幾乎所有學科的成績都不理想,高中時的小兒麻痹症還導緻他右臂終身殘疾,但他在科研過程中的堅韌不拔卻使他成為了一名傑出的科學家。在東京大學任教期間,小柴昌俊被派至歐洲參加中微子研究工作。

回國後,小柴向東京大學申請建立地下探測器以進行中微子研究,随後小柴将探測器的位址選在日本岐阜縣神岡町一個位于地下1000米的廢棄砷礦。

1983年,日本首個中微子探測器“神岡”探測器建成,而在長達年的探測器建造期間,小柴長期處在1000多米的地下監督建造程序。

探測器建成後,小柴堅持觀測中微子五年卻一無所獲。此時,小柴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持觀測,終于在退休前的一個月探測到了11個超新星中微子,小柴是以被授予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可見,小柴昌俊的成功離不開他對于科研事業的堅持不懈。此外,小柴昌俊的學生梶田隆章也延續了小柴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1995年4月,在“神岡”探測器基礎上進行擴建的“超級神岡”探測器開始施工建設。

梶田隆章于當年3月便搬到神岡建造探測器,在地下工作了整整一年,直到1996年3月,擴建後的探測器終于建設完工。之後,棍田隆章繼承了小柴昌俊的衣缽,擔任“超級神岡”探測項目的負責人,在漫長的觀測和等待之後終于在1998年發現了中微子具有品質的事實。

與小柴昌俊相似,中村修二也是一位非典型的諾獎獲得者。中村成績平平,畢業于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并且由于大學未設定實體課,他出于興趣完全自學實體。畢業進入日亞化學公司之後,由于經費限制,中村自行焊接石英管導緻爆炸事故成為了他的“家常便飯”。但即便如此,中村仍然堅持開發出了GAs多結晶技術,為日後獲得諾獎打下了堅實基礎。

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的科研曆程也充滿了危險。野依在一次實驗中,由于爆炸而身負重傷,脖子被縫很多針。然而,在傷口還沒有完全痊愈時,野依就立即重返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從此,同僚們為野依取了一個綽号一一“不死鳥”。這一事例充分展現了野依良治對科研工作的極度熱愛與執着追求。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諾貝爾#日本迄今共出現24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為何小小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