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品的商業化一定會破壞使用者體驗嗎?-20141121早讀課

産品的商業化一定會破壞使用者體驗嗎?-20141121早讀課

一邊是産品的商業需求,它可以改善産品的市場表現,為企業帶來利潤。另一邊是使用者體驗需求,它可以改善使用者使用感受,提高使用者滿意度,使之獲得更多的使用者喜愛。産品經理和設計師經常會遇到這樣兩難的問題。

不可否認,所有的産品在它的生命周期内,都會遇到一系列破壞使用者體驗的商業需求。比如,設計師被産品經理要求在顯眼的位置提供一個彈窗來通知使用者,讓使用者去下載下傳關聯APP,通過這種強有力的方式來提高APP的下載下傳量……

但我認為,破壞使用者體驗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因為産品的商業化,而是因為産品的設計者缺乏對使用者的了解導緻的。比如提供非目标使用者非目前場景所需要的功能,或是設計違反目标使用者習慣的互動方式等等。

另外,破壞使用者體驗的需求,也往往起源于一個未經仔細思考的解決方案。難道不是嗎?設計師們仔細想想,你是不是經常會接到一個解決方案,然後被稱之為需求的。比如“需求說明:彈出一個對話視窗,讓使用者去下載下傳APP”。

這不能怪誰。因為人們天性習慣于描述解決方案,而不是先說明為什麼以及想要的結果。

不同等級的設計師,面對“彈出一個對話視窗,讓使用者去下載下傳APP”的需求,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設計師等級一:設計了一個彈出視窗讓使用者友善點選下載下傳按鈕。

設計師等級二:設計了一個彈出視窗,并使用更打動人心的詞藻和圖形來吸引使用者點選下載下傳按鈕。

設計師等級三:了解為什麼要使用彈窗的方式中斷使用者的流程,并要求使用者下載下傳APP的業務動機。通過使用者研究了解到使用者的使用場景,設計了一個自動同步到APP的功能,并提示使用者可以在下班途中用手機打開APP接着看後面的内容。通過場景的補充來幫助使用者,同時又提高了APP的下載下傳量。

其實,舉例提到的所謂的需求(“需求說明:彈出一個對話視窗,讓使用者去下載下傳APP”),是一種構想的解決方案草案,它是手段,不是目标。可惜的是,大多數初級設計師會把手段當作目标,然後開始設計一個可能完全不能解決問題,并且影響使用者使用感受的解決方案。

想想,如果我們不了解使用者的使用場景、需求和痛點,彈再多、再大的視窗,使用再打動人心的詞藻,能吸引使用者去下載下傳APP嗎?

相反,像等級三的設計師那樣,通過對商業需求(有時也稱為業務需求)的了解,以及對使用者需求和使用場景的分析,最終并沒有采用彈窗這種被大家認為“破壞使用者體驗”的手段,也提高了APP的下載下傳轉化率。使用者沒有受到打擾,并且又愉快地下載下傳了APP,使用者體驗目标和産品的商業目标得到平衡,皆大歡喜。

設計師最忌接到需求後不先去分析相關的目的和目标,直接開幹。每一個使用者體驗設計項目都是一個PDCA(Plan -> Do -> Check -> Action)循環。我們在接到需求的時候,需要從審視目的目标開始,一步一步去分析,形成一個完整的計劃才開始着手解決方案的細節。

如果團隊成員互相不認可,對于使用者目标和産品目标的了解又不一緻,設計師埋怨産品經理的“需求”破壞了使用者體驗,産品經理埋怨設計師的解決方案差勁,導緻KPI沒有完成。在這樣的環境下,别說使用者體驗了,就連我們自己的工作體驗都不會好。

産品的商業化一定會破壞使用者體驗嗎?-20141121早讀課

産品的商業化,在某種程度上的确是會破壞使用者體驗。反過來,無盡的使用者體驗需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産品的健康發展。我們的工作,如果隻糾結于使用者體驗而忽略産品的商業目标,是毫無意義的。一個産品想要成功,除了需要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還需要正确的商業模式以及營銷方式。設計好的使用者體驗是實作産品成功的有效手段。但如果把手段當然目标,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

把使用者體驗做到極緻,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有的人也奉之為準則。但物極必反,極緻的使用者體驗意味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我們需要平衡。隻有使用者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彼此平衡、共同發展,對兩者才是最好的。

文章來源:網易UEDC     文章作者:阿智

延伸閱讀:20140812早讀課:如何平衡産品的商業化和使用者體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