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作者:光明網

【生态聚焦】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生态環境部黃河幹流中下遊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張青

昕水河是黃河中遊的一條支流,山西臨汾蒲縣蒲城鎮蛇家坡村就坐落在這條河邊。為了防止村民随意向河裡傾倒垃圾,岸邊特意加築了近3米高的圍欄。沿着村裡的水泥路上行能直達後山,這裡荒草密布,灌木叢生,隻有一條蜿蜒曲折的茅草路通往山上。

來自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排查員高月明一行三人正沿着山路艱難前行,他們在按圖索骥尋找一處隐藏在山間的排污口。前期的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測已将疑似排口标記在環境監督執法App上,他們要按照App标記的點位,找到這個排口并為它“驗明正身”。

“點位‘飄’了——”待行至山腰處,一條幽深溝壑突然橫亘在眼前,前方谷深林密、坡陡山險,已無路可走,高月明便沖着隊友大聲喊道。

這裡是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的現場。近日,生态環境部啟動黃河幹流中下遊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對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5省31個地市的7200餘公裡岸線進行全面排查,目的是摸清黃河入河排污口底數,實作入河排污口“一本賬”“一張圖”。

此次排查工作究竟是如何開展的?與以往長江、渤海等流域相比,此次現場排查有哪些特點?記者日前跟随排查組奔赴山西運城、臨汾等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山西臨汾鄉甯縣石皮子村,排查組在現場确認一處新增排口。光明日報記者張青攝/光明圖檔

高科技+“笨功夫”,給排污口辦“身份證”

“嗡嗡嗡——”黃河幹流沿河堤岸,山西運城龍門古渡排查現場,來自陝西省延安市生态環境局富縣分局的劉沛辰正熟練地操作一架無人機對河道拍照,“App标記的4個疑似排口都在這座橋下水邊,排查人員徒步前往困難,無法肉眼觀測,隻能使用無人機對排口精準識别、拍照登記,然後判斷它們是否為真正的排污口。”

除了無人機、探地雷達,在排查現場,記者還看到,全地形機器人、水質熒光溯源儀等高科技裝置一齊上陣,讓一些隐藏在水下、橋下、涵洞内的排污口無所遁形。

據了解,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實行“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核查”三級排查模式,三級模式互相支援,互為印證。對于App标記的每個點位,排查組都要前往現場逐一“打卡”。

記者到達山西運城平陸縣常樂鎮洪陽村時,排查組組長陳宇和他的兩名隊員剛剛完成一個疑似排口的核查,正準備拍照登記上傳資訊。陳宇告訴記者,由于附近都是大面積農田,他們排查到的疑似排口大多是過水涵洞、農田灌溉渠、引水渠等,屬于非排污口。

平陸縣地形呈東西狹長狀,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精準度,平陸的兩個排查組巧妙地選擇了相向而行,“一組由東向西,另一組由西向東,兩組隊員最終在縣城城區會合,通過這種‘圍殲式’排查,確定排口沒有遺漏。”來自運城市生态環境局平陸分局的協查人員王昊鵬笑着解釋。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每個排污口制作‘身份證’。”生态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進階工程師陳堯告訴記者,排查員找到疑似排口後,要通過實地踏勘調研為它核實“身份”,然後将排污口的相關資訊上傳App,包括詳細位址、入河方式、類型與特征、排污口和周邊環境照片等。“除了這些基本資訊,還需要一些輔助資訊,比如大緻判斷污水來源是工業廢水還是生活污水,這也為以後溯源節約了時間。”陳堯說。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陝西韓城,來自黃河流域生态環境監督管理局的機動組組長馬磊在取水樣。光明日報記者張青攝/光明圖檔

有水皆測,不放過任何一個風險點

作為昕水河的一條支流,在東川河流經的蒲縣喬家灣鄉後堡村,存在一條與煤洗選、煤化工有關的化工産業鍊。站在東川河岸舉目四望,隻見周圍廠房林立,一輛輛運煤車呼嘯而過,随風揚起的煤灰塵沙漫天飛灑。毫無疑問,這裡是需要重點排查的敏感區域。

循着App的指引,來自長江流域生态環境監督管理局的排查員張蕊,正沿着東川河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前行,河邊隻有一片由煤灰、渣土和砂石堆成的土坡,凹凸不平,崎岖難行。

“找到排口了!”在距離東川河10米左右的一家洗煤廠外,張蕊發現一處直徑約1米的疑似排口,灰白色的水正汩汩而出。據當地從業人員介紹,他們前期已開展過一輪摸排監測,這是一個雨污混排口。

“我們的原則是有水皆測,隻要是往河裡排污的‘口子’,就要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說話間,張蕊取出随身攜帶的快檢箱,按要求取好水樣,當場做了一個水質快速檢測分析。

“快檢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磷分别為30mg/L、3mg/L、5mg/L。”臨汾片區城市組組長陳水松告訴記者,“這已經超出地表水環境品質标準限值,須送實驗室進一步檢測。”

劉慧明是生态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的專家,這次她作為臨汾片區排查組的技術員,主要負責為現場排查的同僚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在她看來,現場認定非排污口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對于廠礦企業、工業園區等重點和敏感區域,更不能掉以輕心,任何一個風險點都不能放過。“哪怕是偶爾出現的點位偏差或飄移,也要謹慎核實後再上報。”在每日晚間召開的例會上,劉慧明一再跟排查組強調。

除App已标記的疑似排口外,排查員還要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火眼金睛發現一些新增排口。“通常我們會給各排查組設定一個發現新增排口的比例,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目的就是要確定排污口排查登記‘不重不漏’。”陳堯告訴記者。

昕水河的另一條支流南川河,就因上遊河道垃圾堆填過多,有潛在的污染風險,而被排查組認定為新增排口。陳水松向記者解釋道:“河道内堆放垃圾雖然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排污口,但垃圾腐爛後會産生滲濾液,對地下水和河流造成污染,是以我們也将其認定為排污口。”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排查員在快檢後對比色卡。光明日報記者張青攝/光明圖檔

從水裡到岸上,全面摸清排污口底數

黃河污染表象在水裡、問題在流域、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連接配接水裡和岸上的最後一道“閘口”。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基礎性工作。那麼,與此前的長江、渤海等流域相比,黃河流域現場排查工作有哪些特殊性?

作為一名有着豐富經驗的“老環保”“技術大拿”,陳堯給記者分析了黃河和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差別。“長江流域幾乎每根管都在冒水,不僅便于随時取水快檢,而且水質相對較好。”陳堯告訴記者,黃河流域水量相對較少,且季節性、階段性排放特征明顯,入河排污口多為農田退水口、雨水口等,其排放方式、體量、頻次與長江流域不可同日而語,這也給排查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

查清楚、數明白,確定一個不漏

排查組随身攜帶着快檢箱。光明日報記者張青攝/光明圖檔

來自江蘇省泰州市泰興生态環境局的執法人員徐騰自小生活在長江邊,他曾多次參與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他用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向記者解釋:“這就好比我們洗澡,一個人天天洗澡和一年洗一次澡,髒污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嘛!”

差別于純粹按照污染源頭查找排污口,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堅持水陸統籌、以水定岸,以“站在水裡看岸上”的視角,将所有向河流排污的口子全部納入排查範圍。

“我們要求在排查的過程中,把一切正在排或有迹象、有可能向河流、湖庫等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口子,全部納入排查範圍并登記、建立清單。”生态環境部生态環境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了解,此次現場排查隻是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第一步。在排污口底數摸清楚後,排污口清單将會移交給各地方,地方政府作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要進一步開展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9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