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作者:探案曆史

1922 年 1 月 2 日,在英格蘭威爾士一個名為海耶的小鎮上,一群身穿制服的警察聚集在一個墳墓前,撬開墳墓,準備進行屍檢。

墳墓屬于一名中年婦女,她被判死于疾病,但幾個月後警方的調查顯示,她可能是被毒死的。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兇手的照片

為了證明這個猜測的真心,也是為了提驗證據,肇事者将被繩之以法,于是警方決定打開棺材屍檢!

那麼棺材裡的死人是誰呢?誰殘忍地毒死了她?大家好,這裡是曆史調查,我是作者青竹,今天要說,這個20世紀,發生在英國,最著名的一次妻子謀殺案!

這起事件發生在威爾士一個名為Hay的小鎮,位于威爾士山脈中部的山區,因為它的位置偏遠,是一個幾乎沒有人的傳統小鎮。

兇手是該鎮著名的律師赫伯特·羅斯·阿姆斯特朗(Herbert Rose Armstrong),受害者是他的妻子凱特琳·瑪麗·弗蘭德斯(Caitlin Mary Flanders)小姐。他計劃得如此仔細和殘酷,以至于最初人們認為他的妻子已經死了。

阿姆斯特朗于1870年出生于德文郡的牛頓-阿博特,出身貧寒,甚至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還收起了學費。幸運的是,他勤奮而聰明,他努力進入了著名的劍橋大學。

在大學裡,阿姆斯特朗獲得了法律學位,畢業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1906年,由于工作原因,他搬到了海敦,在那裡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瑪麗。

在相遇時,阿姆斯特朗已經是鎮上一位著名的律師,他已經與其他人合作經營了一家企業。是以瑪麗很快就被這個有錢有才華的男人所吸引,他也愛上了美麗的瑪麗的新心。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兩人合影留念

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并很快結婚。這對夫婦互相幫助并一起工作,當時每月收入高達2000英鎊。

四年後,在1910年,他們買了一棟别墅,生下了三個可愛的孩子,過着許多人羨慕的生活。

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你可以看到。阿姆斯特朗的婚姻很融洽,家人很幸福,他賺了很多錢,是以他是人生的勝利者,但他為什麼要設計毒害他的妻子呢?

原來,阿姆斯特朗從小到病,身高不到一米六,體重隻有90斤,很瘦小。他的妻子瑪麗比他強得多,是以通常是阿姆斯特朗失去了争吵。

瑪麗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但她性格極強,她對丈夫和孩子非常嚴格。在家裡,阿姆斯特朗隻被允許在雜亂的房間裡吸煙,絕不會和朋友在外面喝酒。

最讓阿姆斯特朗難以忍受的是,瑪麗經常在外人和家裡的仆人面前責罵他,這挫敗了他的自尊心,尤其是他面子的缺失。

但是為了家庭,為了他的三個可愛的孩子,他一直保持沉默。但所有的耐心都是有限的,總是突破耐心的極限,然後爆發。

它發生在1914年8月,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姆斯特朗被征召入伍。阿姆斯特朗在軍隊中表現出色,取得了許多成就,到戰争結束時,他已成為一名少校,并獲得了許多榮譽。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赫伯特·羅斯·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從死裡回來,他以為他會受到妻子的尊重,不再壓迫他。但事與願違,他妻子的做法愈演愈烈。

根據他在監獄的記憶,也許他的妻子覺得他越來越好,擔心他會同情并愛上另一個女人。于是瑪麗開始限制自己的人身自由,不讓他随意出門,甚至晚點下班回家,都會被罵。

難以忍受的阿姆斯特朗最初打算和妻子離婚,但他轉而認為瑪麗在離婚後會分出她的部分财産,他不想看到,是以他想出了殺死瑪麗的想法,并付諸行動。

阿姆斯特朗的計劃是用毒藥毒死瑪麗,他不得不選擇一種慢性毒藥,讓瑪麗看起來像是死于某種疾病,這樣她就不會被發現,是以他選擇了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又稱"信石",我們在古代古裝劇中經常看到的奶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阿姆斯特朗計劃将其混入瑪麗的日常茶中,慢慢毒害她。

這種劇毒是有道理的,但英國政府當時并沒有明确監管,三氧化二砷被用作除草劑。

阿姆斯特朗是一個愛花的人,他在家裡經營着一個美麗的花園,是以他把毒藥放在他的倉庫裡,他經常在商店裡買。

1920年7月,在制定了所有計劃之後,阿姆斯特朗以妻子的名義秘密地重新起草了一份新的遺囑,受益人自然是他自己,而且是孤獨的,甚至不是他們的孩子。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花園

一切準備就緒,行動開始。喝了幾天摻有三氧化二砷的茶後,他的妻子瑪麗出現了問題,開始變弱,甚至開始迷茫。

最後,在1920年8月,健康狀況不佳的麗莎被送進了當地的一家精神病院,但在醫院住了幾個月後,瑪麗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

親戚朋友認為,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醫院太小,醫療水準有限。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每天照顧瑪麗的阿姆斯特朗都在身體裡。

阿姆斯特朗每天都會來醫院照顧瑪麗,不是因為他有多在乎麗莎,而是給她帶毒茶,讓她慢慢中毒。

幾個月後,1921年1月22日,瑪麗感到無可救藥地痊愈,提出要出院回家休養,同一天,阿姆斯特朗把瑪麗送回家,出去買了100克三氧化二砷。

也就是說,100克三氧化二砷最終奪走了瑪麗的生命,1921年2月22日,就在瑪麗回家一個月後,瑪麗不幸去世了,據醫生說:

瑪麗死於心臟病和長期風澤病,但奇怪的是,瑪麗也被診斷出患有膚炎和急性胃炎,雖然醫生有些意外,但他並沒有深入研究。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凱特琳·瑪麗·弗蘭德斯

阿姆斯特朗在瑪麗死後的第二天匆忙埋葬她不符合當地的葬禮習俗,但阿姆斯特朗告訴朋友和家人,他不希望他的三個孩子因為母親的去世而過于悲傷,是以沒有人懷疑太多。

是以,瑪麗的死,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種疾病,沒有人懷疑阿姆斯特朗,它宣稱阿姆斯特朗的謀殺計劃是一次完美的成功和完美的犯罪。

但是,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罪行嗎?答案是否定的!隻要是犯罪,它肯定會顯示裂縫,隻是時間問題。

阿姆斯特朗一直是個謹慎的人,雖然他最終轉過身來做家裡的主人,沒有人能控制他,但他不想被懷疑,是以他沒有出去花時間,而是把生活的焦點放在工作上。

他辭去了律師事務所的工作,搬到了法院,很快成為一名法官的助理,在那裡他過得很順利,但在關鍵時刻,他遇到了一個強大的競争對手奧斯瓦爾德·馬丁。

阿姆斯特朗和馬丁不僅在工作中發生沖突,他們還有商業糾紛,是以阿姆斯特朗打算做同樣的事情,以同樣的方式毒害馬丁一家。

他先是邀請馬丁到他家吃飯,給他喝了摻有毒藥的茶,然後匿名送給馬丁一盒注射了三氧化二砷的巧克力。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阿姆斯特朗

巧合的是,就在馬丁的家人來找客人的同一天,馬丁和其中一人在吃了巧克力後發生了有毒反應,馬丁的妻子立即報警。

警方到達現場并對其進行了檢查,并在巧克力底部發現了一個注射毒藥的孔,該孔恰好與阿姆斯特朗的草藥噴嘴形狀相同。

此外,醫生對馬丁的尿液進行了檢測,發現其中含有少量三氧化二砷,導緻警方最初懷疑阿姆斯特朗是中毒的肇事者。

為了不吓到蛇,警方開始對阿姆斯特朗進行秘密調查,事後發現阿姆斯特朗的妻子在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之前也有類似的病理狀況。

同時,阿姆斯特朗并不知道警察正在調查他,他多次試圖邀請馬丁一家來家裡喝茶,但馬丁拒絕了,他愛自己的生活勝過茶。

直到1922年1月2日,警方才有足夠的證據,撬開了瑪麗的墳墓,對她進行了屍檢。果然,警方在瑪麗的身體組織中發現了三氧化二砷,這要緻命得多。

警方立即逮捕了阿姆斯特朗,此事迅速蔓延,引起了鎮上居民的注意,他們幾乎不敢相信這位聰明,才華橫溢,富有的律師會毒害他的妻子。

鎮上的居民一直很尊敬阿姆斯特朗,認為他很擅長,而且他平時也做得很好,是以在妻子去世後,很多人為他感到難過,以為他的妻子是親手殺了他。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阿姆斯特朗在審判中

1922年4月,法院審理了阿姆斯特朗的審判,曆時10天。在這段時間裡,他極力争辯說,他從未毒死過他的妻子瑪麗。

他甚至編造了一個謊言,說瑪麗在生病後不久就有自殺傾向,她在離家出走時從花園倉庫中取下三氧化二砷後被毒死。

但據阿姆斯特朗夫婦的仆人說,在瑪麗去世前幾天,她躺在床上微笑着問她:"我不會死的!"我有一個有能力的丈夫,三個可愛的孩子,我想永遠和他們一起生活!"

最後,在法官作出裁決後,在與12名陪審團協商後,阿姆斯特朗被判犯有謀殺妻子罪,并被判處絞刑。

1922 年 5 月 31 日,1000 多人聚集在格洛斯特監獄門口,見證了阿姆斯特朗被絞死。

中午,阿姆斯特朗被獄警護送出牢房,他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度,走向了極端,蹒跚地走向十年未曾用過的絞刑架,孤獨的背影像老人一樣。

阿姆斯特朗登上絞刑架後,一名獄警用黑色頭套蓋住他的頭,然後用繩子纏住他的脖子,慢慢地把他擡起來。起初,他掙紮着抽搐,但過了一會兒,他停止了移動!

其實,從整個案情來看,阿姆斯特朗的殺人動機其實很簡單,是妻子長期的壓迫,因而産生了強烈的怨恨。

夫妻之間的情感沖突是造成這場悲劇的原因,瑪麗對丈夫自由的過度限制是不對的,而阿姆斯特朗用謀殺來解決問題,那就不是了。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阿姆斯特朗夫婦的仆人和三個孩子

夫妻在生活中任何沖突,其實都可以坐下來聊聊,做出改變解決問題,如果真的遇到不能解決的沖突,可以很好地聚集起來,為什麼要讓悲劇結束!

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妻子瑪麗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留下了三個年幼的孩子,可以想象這将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傷害,足以讓他們在餘生中處于黑暗之中。

本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最終卻是支離破碎的,這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感謝您的讀者和朋友的支援,這裡是本案的曆史,你們對本案怎麼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讨論,謝謝大家的支援!

1921年,英國律師設計毒殺自己的妻子,他為何這麼做?

作者/案例曆史 - 青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