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近日,一條名為“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的視訊登上熱搜。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據視訊号@白鹿視訊報道,四川某中醫給患有嚴重胃病的趙女士開了一副中藥,而趙女士服藥一周後發現該藥的唯一成分是蟑螂。趙女士表示,雖然覺得膈應,但還會繼續喝藥。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本以為該事件會讓飽受食品安全問題之苦的群眾們感到不适甚至恐慌,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評論區的主流看法是:

不就是蟑螂嗎?何必大驚小怪?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甚至有部落客認為,釋出這樣的内容,是媒體沒文化、黑中醫、帶節奏。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以上種種,讓身為科普部落客的我感到極大的悲哀——在21世紀的今天,新文化運動已過去整整一百年之後,大陸群眾的主流思潮,依然被崇古情懷所驅使。

同樣是蟑螂,如果是在普通食品中被發現,不但商家會被處罰,群眾也會嗤之以鼻。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然而隻要有了古人光環的加持,不僅蟑螂,甚至蠍子、蜈蚣、水蛭等,都會瞬間化身為文化瑰寶。

在中醫典籍中,蟑螂确實是一味藥材,據《本草綱目》“蟲部”記載:蜚蠊(即蟑螂),性鹹、寒、有毒,能夠主治瘀血、症堅、寒熱、下氣、利血脈。

此外,在《神農本草經》中也有關于蟑螂入藥的記載:蜚廉,味鹹。主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内寒無子。

在今天看來,上述這些關于蟑螂的所謂“藥效”,實際上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然而在崇尚“以形補形”的古人看來,生命力頑強的蟑螂,不但可以入藥,甚至具有滋補效果。

對于蟑螂的危害,缺乏現代生物學知識的古人也認識不足,在《本草綱目》僅記載“有毒”。

今天,我們通過網絡稍加查詢便可以了解到,蟑螂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病原體傳播機器”:

“蟑螂不但攜帶可導緻人體感染的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結核等疾病的細菌,還攜帶着蛔蟲、十二指腸鈎口線蟲、牛肉縧蟲、繞蟲、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此外還可攜帶多種原蟲,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緻病性,如痢疾阿米馬、腸賈第蟲等。實驗研究已确證,蟑螂能攜帶、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我們當然不該責難古人,畢竟科學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作為今人,我們不該把古代的典籍和文化都不假思索地接受。

我們知道,從古流傳至今的典籍和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

對于精華,我們要努力去發揚、傳承。例如詩詞、書法、國畫。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對于糟粕,我們則應大膽抛棄,将之僅留存在曆史博物館中。例如三綱五常、風水、纏足。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要接受上述這些早已被公認的文化糟粕相對容易,但要讓一些人承認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經典是糟粕,則要困難得多。

以《本草綱目》為例,雖然其中存在着很多顯而易見的糟粕,但仍被很多人認為是傳統瑰寶。

例如以豬屎治療婦科病:“婦人血崩。老母豬屎燒灰,酒服三錢。”

同樣用豬屎治療小兒夜啼:“小兒夜啼。豬屎燒灰,淋汁浴兒,并以少許服之。”

用立春雨水治療男女不育:“立春日雨水,夫妻各飲一杯,還房,當獲時有子,神效。”

用人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中黃”治療嘔血吐痰:“嘔血吐痰,心煩骨蒸。用人中黃為末。每取三錢,加茜根汁、竹瀝、姜汁和勻服下。”

此外,《本草綱目》中收錄的用于入藥的穢物還包括:

牛蹄中的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豬槽中水、溺坑水、鞋底下土、床腳下土、燒屍場上土、冢上土、蚯蚓泥、犬尿泥、糞坑底泥、檐溜下泥、梁上塵、門臼塵、寡婦床頭塵土等等。

相比之下,以蟑螂入藥,隻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有人說,中醫典籍中固然存在糟粕,難道更多的不應該是精華嗎?

可問題是,蟑螂入藥尚且被很多人認為理所應當,對于這些人來說,真能分辨出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嗎?

有人會問,那你說說看,應該怎樣區分中醫藥典籍中的糟粕與精華呢?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科學界很多有識之士早已達成共識:

對于中藥典籍中記錄的藥方,我們應借助現代科學的手段,對藥方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進行分析、檢驗。

有人說,視訊中提到的以蟑螂為原材料的藥物,叫做康複新液,不正是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一樣,經過現代科學檢驗後研制的藥物嗎?

這種說法,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其靈感雖然來自古代典籍,但無論是藥物的化學結構,還是藥理作用,都是不折不扣的現代化學藥物——

首先,青蒿素是一種單分子有機化合物,其分子式為C15H22O5。

其次,藥理作用分兩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瘧原蟲體内的鐵催化,其結構中的過氧橋裂解,産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産生的自由基與瘧原蟲蛋白發生絡合,形成共價鍵,使瘧原蟲蛋白失去功能死亡。

僅從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屠呦呦團隊對于青蒿素的研究之深,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而康複新液,從藥物說明書來看,完全無法與青蒿素相比。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其藥物成分描述為“美洲大蠊提取物”,并沒有青蒿素那樣明确的分子式。

其藥理作用為“通利血脈,養陰生肌”,依然是直接取自中藥典籍的描述,而不是如青蒿素般經過透徹的科學研究。

女子喝中藥一周發現成分是蟑螂,蚯蚓泥、溺坑水、梁上塵都曾入藥

既然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康複新在“不良反應”、“禁忌”等方面,自然無法提供現代醫學藥物那樣明确的内容,隻能是“尚不明确”。

這樣的藥物,顯然不是我所說的“經過現代科學檢驗後研制的藥物”。

很多人不知道,康複新液于上世紀80年代被研制成功,由于曆史原因,在2015年之前國内藥監局對于藥物的監管并沒有那麼嚴格,因為不要求所有藥物的臨床資料接受臨床核查,導緻很多制藥公司的臨床資料都存在造假現象,這些問題,直到2015年之後才有所改善。

“2015年11月11日晚,食藥總局終于使出了殺手锏,第一次曝光了涉嫌臨床試驗資料造假的八家企業名單,并表示對其涉及的11個藥品注冊申請不予準許。”(經濟參考報:食藥監總局:八藥企臨床試驗資料涉嫌弄虛作假)

實際上,當時的問題不僅有藥物資料造假,在2015年之前,藥監局對于中成藥的審批、監管是非常寬松的,以至于很多所謂的中成藥,并不需要經過現代科學的檢驗就可以被準許上市。

藥物成分不清楚,沒關系。

藥物機制不明确,沒關系。

不良反應不知道,還是沒關系。

那些來自《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傳統典籍記載的方子,隻需經過簡單炮制就有機會獲批上市(如著名的連花清瘟,僅用15天就完成了研發工作)。

作為對比,一款現代醫學藥物,要經過動物實驗、藥理學研究和毒理學研究、一到四期臨床試驗等十幾個步驟的研發和審批流程。

整套流程走完,通常需要耗費10億以上的美金,和十年以上的時間。

要知道,如果沒有這些繁複的病理學、毒理學研究,如果不招募成百上千的實驗對象反複實驗,如果不依靠經年累月的長時間觀察和資料分析,藥物的療效就難以得到保證,藥物的長期副作用就難以被透徹地了解。

作為用來治病救人的藥物,如果不經過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稽核,而僅僅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盲從就準許上市,無異于謀财害命。

對于個人來說,我們也許無法改變這樣的社會現狀,但如果能夠本着科學的質疑精神,對那些傳統典籍中的内容多一分質疑,少一分盲從,起碼也是對自己和家人所盡到的一份責任吧。

後記

我知道在這篇文章發出之後,有人會出于樸素的民族感情對我進行謾罵,還有人會因為利益問題向我發出威脅,這些我都不在乎。

我隻希望,這篇文章在消失之前,能為那些尊重邏輯、願意接受事實的朋友提供哪怕一點點幫助,我也會感到莫大的欣慰。

借用前北大校長傅斯年在1934年所寫的一句話:

“這本是同治、光緒間便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還成問題,中國人太不長進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