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對手——雨後的春筍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作者:木木

  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雖然不及美國轟炸其本土前1944年的水準,但和1937年相比無疑高出許多。當時占領日本的盟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标,重點實施了解散财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确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将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除了1945和1946年出現負增長外,從1947年起,日本經濟連續多增長率都超過了兩位數。

  還有一件事一定要介紹一下。在二戰結束後,作為勝利者的同盟國按照對戰敗國的控制管理法律,沒收了所有德國在海外登記的專利,其中就包括有徕卡相機和徕茲光學公司的專利。在1946年的倫敦協定中,要求由各成員國的政府來保證将這些專利免費應用于一般的公衆事業。這就有了包括日本、英國、前蘇聯等國出現大批仿徕卡相機的曆史背景。

  在1947年8月舉行的慶祝公司成立10周年的晚餐會上,禦手洗毅對大家說:“我們把徕卡照相機作為競争對手放在心上,一方面标榜”打倒徕卡”,一方面努力工作。現在雖然沒有着手進行,可是總有一天會實作這種願望。”佳能的員工聽完後,異口同聲地高喊“打倒徕卡”。當時在場的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社長長岡正男覺得禦手洗毅的想法很是可笑,對别人說道:“他說那樣的事情大家都贊成,可是那樣的事情能不能實作呢?真是個可笑的家夥。”當時雖然精機光學已經開始生産自己的Serenar鏡頭,但性能規格和工藝水準都相對有限,對Nikkor鏡頭的依賴還是很嚴重。根據《日本光學工業40年史》的記載,精機光學在1946年和1947年從日光購入的鏡頭數分别是950個和1000個。

  而當時日本光學又是個什麼情況呢?在二戰結束前,全盛時期的日本光學擁有多達19家的工廠,員工數量更是高達23,000人。日本投降後,日本光學隻剩下了一家工廠和1,400人,但這個規模還是比同時期的精機光學大得多。在1946~1947年間,日光在生産徕卡M39螺口鏡頭的同時,還在積極研發自己的35mm相機,是以對佳能的輕視也是可以了解的。

  長岡正男的話讓禦手洗毅知道後,他便下定了決心。結果從1948年3月起,精機光學再沒有從日光購進過鏡頭,兩個曾經的好夥伴,從此分道揚镳,在35mm旁軸相機、35mm單反相機和數位單反相機領域,龍争虎鬥到今天。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7年2月就推出的Serenar 50mm f/2鏡頭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8年3月推出的Serenar 135mm f/4 I鏡頭

  禦手洗毅之是以這麼有信心,顯然不是因為有足夠的庫存,而是他們确實在鏡頭研發上有了實質的進步。1947年2月就推出了Serenar 50mm f/2鏡頭;1948年3月,Serenar 135mm f/4 I上市,這也是佳能的第一支可交換鏡頭,從規格上不難看出這支鏡頭就是源于1941年那支試制鏡頭,仍然是不能測距關聯的。從1948年起,大部分Canon S II就已經是裝上Serenar 50mm f/3.5鏡頭一起出售了。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從1948年起,大部分Canon S II都是裝上Serenar 50mm f/3.5鏡頭一起出售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人材。1948年上半年,幾位軍隊出身的技術人員被禦手洗毅“打倒徕卡”的理想所吸引進入了佳能,其中有人曾在軍隊中研制過水雷。水雷作為兵器,内部構造的精密程度遠高于照相機,是以在他們的努力下,佳能的生産工藝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佳能逐漸從街道作坊向現代化工廠邁進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佳能在穩步前進,競争對手自然也沒有閑着(如果對下面提及的公司名字不太熟悉,請詳見連載四和連載五)。1947年,千代田光學精工株式會社推出了仿Leica III的美能達35。千代田是戰後日本第四家生産進階35mm相機的廠商。前三家就是戰争時被日本軍方指定仿制徕卡的精機光學、光學精機和昭和光學精機(連載七介紹過)。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戰後日本第四家生産進階35mm相機的廠商千代田1947年推出的仿Leica III的美能達35

 這款美能達35采用徕卡M39螺口,并改變了徕卡的雙視窗式設計,将測距儀和取景窗合二為一,具有閃燈熱靴,并采用了可打開式後背取代以往的底蓋打開式,極大地友善了膠卷更換,并首次地采用了自拍裝置,快門的結構也有所改變。也就是說,除了鏡頭卡口外,其他部分都在徕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善,充分顯示了千代田當時技術實力。美能達35當時售價36,800日元,後來在其基礎上又推出了多種改進型,一直生産到1958年。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8年高千穗光學工業株式會社推出的奧林巴斯35I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8年小西六推出的35m相機Konica I

  1948年,高千穗光學工業株式會社推出了奧林巴斯35I(鏡間快門,定價10,600日元)、小西六則拿出了Konica I(鏡間快門,定價19,400日元),這兩款相機或多或少地參考自家以往中畫幅相機的設計,而且從采用鏡間快門和售價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定位中檔的35mm相機,是以對佳能的産品沖擊不大。而這個時期的旭光學,由于二戰末期工廠被毀,1948年剛剛恢複生産,但一開始隻能通過生産出口用的雙筒望遠鏡來維持。除了Big Five和小西六外,富士和瑪米亞也推出了自己的相機。既然提到了這兩家,就把其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富士1948年推出的第一款相機——中畫幅的Fujica Six

  1934年1月,富士寫真膠片株式會社成立,專門生産包括電影膠片、幹闆和相紙等各種産品,員工340人,資本金為300萬日元(還記得1937年8月精機光學的情況嗎?員工100多人,注冊資本金100萬日元),淺野修一擔任社長。1944年變更為富士寫真光機株式會社,1945年又改為富士寫真膠片株式會社。二戰結束後,作為僅存的三家感光材料生産企業之一(另外兩家分别是小西六和Oriental Shashin Kogyo K.K.東洋寫真工業株式會社),發展了一系列的以“富士”為名的相關公司,後來成立了富士膠片集團(Fujifilm Group)。1940年代後期,富士在生産各種感光材料産品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照相機的研發工作。1948年推出了第一款相機——中畫幅的Fujica Six。Fujica的命名方式很顯現也是模仿Leica(Konica、Yashica亦是如此)。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0年瑪米亞生産的第一款相機Mamiya Six

  1940年5月,瑪米亞光機制作所成立,其生産的第一款相機為Mamiya Six,是一款6x6畫幅的相機。1948年瑪米亞開始恢複生産6x6相機,1949年推出了其第一款35mm鏡間快門相機Mamiya 35 I,售價24,000日元。1950年公司更名為瑪米亞光機株式會社,1993年又變為瑪米亞OP株式會社,2006年瑪米亞宣布将相機相關業務轉讓給日本Cosmo Digital Imaging公司。

單反相機的傳奇—佳能單反50年輝煌之路(連載十)

1948年日本光學隆重推出的尼康I,也是尼康的第一款相機

  還是在1948年,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後,日本光學隆重推出了尼康I。為了不讓自己的35命名相機與可以使用M39螺口Nikkor鏡頭的相機直接競争,日本光學還是讓尼康I采用插刀式卡口,在快門設定上将快速與慢速快門盤合二為一,同軸操作,這是當時的一項技術突破,據說為了這款相機,日本光學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反複測試,以確定其可靠性和耐用性。尼康I帶Nikkor 50mm f/3.5鏡頭定價為57,700日元。不過精心打造的美能達35和尼康I一開始并不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連載第十節完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tiasys/archive/2009/06/03/149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