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三)

誰是競争的赢家

第一部分 開發者的青睐:在平台競賽中的赢家和輸家(中)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三)

平台競賽中的赢家和輸家

從智能手機時代開始,平台競争空前激烈。在短短兩年時間内,Apple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已經使使用者、行業平平和移動開發者着迷。Nokia的Symbian,曾經的移動平台之王,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已部署在超過5億台手機上,現在正式被逐漸淘汰,而Nokia季度的智能手機銷售量首度落後于Android。微軟的Windows Phone 7得到強勢反彈,這歸功于優異的使用者體驗和開發工具。然而微軟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站在Nokia的肩膀上與Apple和Android争奪使用者。

Mobile web(使用HTML或者JavaScript來編寫應用的平台)得到了開發者和傳媒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同時,HTML應用在使用者體驗以及底層API擷取上還無法與直接在原生平台上編寫的應用相比。Java無法兌現“寫一次在所地方運作”的承諾,它在功能手機上的優勢大都被開發者忽略,不在開發者智能手機的開發計劃中考慮。

總之,平台的競争越演愈烈。然而在業界,并沒可精确測算移動平台獲得開發者喜好度的标準。

我們的開發者青睐指數是通過評估哪些移動平台被更多的開發者使用來度量,下圖顯示了八大移動平台在過去一年開發者青睐指數的變化。在這一年中,開發者對平台的喜好有不少變化。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三)

開發者使用更多的平台,在對850+的線上受訪者統計中,平均使用3.2平台,較去年上升了15%,表明開發者願意嘗試新平台并轉向新平台,同時,更多有經驗的開發者加入也提高平均使用平台數。

Android和iOS在開發者青睐指數前兩名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它們是建立在開發者生态鍊和使用者基礎的聯盟上。在2011年第一季度,Apple的iOS有超過25萬應用和1.1億台裝置銷售量,Android有超過20萬應用和1.1億台裝置銷售量。

Mobile web在過去一年中,使用度顯著提升,在開發者青睐指數中排名第三。它的流行由四個因素推動:

一、Mobile web是 跨平台開發和對非iPhone非Android長尾需求 的首選。

二、部分熟悉HTML和JavaScript的web開發者被吸引到移動開發。對分裂(分辨率、長寬比、輸入法的不同)的處理是web開發者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他們可應付移動的多平台特性。

三、跨垂直産業公司,從品牌到銀行,将數字化戰略延伸到移動應用,選擇mobile web是因為低成本及被大部分裝置平台支援。同樣的原因,公司IT部門将傳統的内網服務向移動裝置部署,也選擇了mobile web。

四、将HTML轉換為原生應用的開發工具幫助HTML/JavaScript開發者進入智能手機原生應用市場,并将大衆手機浏覽器作為長尾。這些工具包括有Appcelerator, PhoneGap, RhoMobile, Sencha和The M Project。此外,原生應用可封裝web内容,簡化了跨平台的開發。

Windows仍不是移動三馬競賽中的第三匹馬。他的開發者數目在下降,有兩個原因:一、過去兩年,微軟在裝置銷售和開發者宣傳無法和Apple或者Google相比,Windows Mobile在漸漸淡出視線,大量的Windows Mobile MVPs(最有價值專家-公認社群意見領袖)被Apple的消費應用提議所吸引,轉向了iPhone應用開發;二、新出的Windows Phone銷量一般,根據Gartnet和IDC圖表,截至2011的第一季度末,估計銷售量剛過300萬台。

JavaME和Symbian平台的開發者青睐度在持續下降。盡管已在30億台手機上部署,Java ME仍飽受負面消息的困擾。Symbian是正式到期的平台,它的産品線不再發展。

Android不僅是受到最多開發者的青睐移動平台,同時也是最易進行試驗的,原因如下:

  1. Android的底層API,例如通路home螢幕,多媒體編解碼,手機短信,語音電話和流媒體,和iPhone相比限制較少。
  2. Android Market提供即時釋出,而Apple需要通過“無文檔描述”的應用驗證政策。由于無需等待Apple驗證流程完成,使得Android開發者速度更快。
  3. Android應用很容易安裝(例如,通過一台連接配接的PC,而無需通過官方的應用商店)。應用無需達到在Apple應用商店的品質标準要求,周邊的人就可以試用beta版本。

開發者意向指數表示未來計劃使用平台的開發者比例,用于預測平台競賽的未來發展,哪些平台正在被開發者抛棄,并表示開發者對平台的興趣度。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三)

“Windows Phone的開發工具是一流的,例如設計者和開發者可以在同一項目中協同工作,其精密即使是iOS或者Android也無法達到。”Andreas Tsouchlaris,R&D Manager,Binary Logic

盡管隻有6個月時間,Windows Phone 7已成占據了第二熱點的位置,開發者意向指數逼近第一位的35%。微軟的優勢來自于卓越的XNA和Sliverlight開發工具以及和Nokia交易中承諾的大量使用者群。微軟巧妙地定位Windows Phone平台,不是針對現有的已對原來平台失望的Windows Mobile開發者,而是面向新進入移動領域的桌面和遊戲(Xbox)開發者。

Google的Chrome OS承諾接近Android的市場滲透率,排名很高(第三),有接近1/4的開發者宣稱計劃使用。

開發者仍樂觀看待MeeGo和QT。Nokia的退出使開發者将在沒有指引的情況下使用MeeGo和QT,但開發者對這兩個平台的興趣仍比由RIM花費數億美金收購的黑莓高。

被抛棄平台圖顯示,Symbian和Java ME具有最高的開發者抛棄率。接近40%的Symbian開發者和接近35%的Java ME開發者計劃抛棄。

對Java ME的放棄并不驚訝,無論Oracle還是Sun都沒有投資在對發展Java移動平台。此外,Java ME缺乏的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釋出管道(也就是應用商店),Sun對此沒有相關的計劃和承諾。Symbian的Nokia在11年2月宣布将它所有的智能手機雞蛋放入微軟的籃子。

Palm OS和OS青睐度下降是可預測的,HP無法讓主流媒體和開發者相信它可作為平台廠家在Apple和Google制定的遊戲規則中競争。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三)

高通的BREW被開發者抛開是最大的意外。為了最新的BREW MP平台,高通投資上億美金,建立超過300人的開發團隊。高通很好處理了與AT&T和Verizon在功能手機交易的結束。然而BREW是老化的開發環境,高通無法擷取開發者青睐并在應用和API重于與裝置和營運商交易的新遊戲規則中競争。接近25%的使用BREW受訪者計劃在未來放棄。

在WAC銷售它們第一台裝置之前(見ViewMobile的智能網絡電話文章),開發者已經放棄了基于微件,營運商支援的平台。對于營運商驅動的軟體平台向來不太好,包括SavaJe,i-mode alliance,LiMo基金會,到現在的WAC。建立一個開發者生态鍊要求與建立一個電信網絡完全不同的文化群組織基因。

“Flash Lite正在衰落,很多開發工作室已經面臨關閉。我們是為數不多仍在運作的Flash Lite公司,因為我們一直保持小規模”Stefan Wessels, Co-founder, Breakdesign

Flash是另一個在擷取開發者青睐的競争中失敗的平台。雖然在2011年,青睐度有所上升,但這是因為ActionScript開發者和Flash開發者開始轉向移動開發。與此同時,運作Flash的六個平台的開發者計劃放棄Flash。基本的原因是Adobe自己的移動戰略,和Sun一樣無法實作“寫一次在所有地方運作”的願景。Abobe戰略失敗可以追溯為三個原因:

a. 過于追求一緻。 Adobe在移動平台上部署Flash Lite過于考慮一緻性。 盡管Flash Lite部署超過十億手機,平台最終是分裂的,開發者無法通路以及平台老化。Adobe不得不放棄Flash Lite,在移動領域中從頭開始。

b. 老派文化。Adobe是傳統的以美國為中心的公司,具有媒體集團文化,與Macromeida(它的Flash Lite平台被Adobe收購)不同。以美國中心,使Abobe難以在亞洲等開發者集中地獲得機會。此外,集中關注大型商務夥伴,使得長尾開發者難以培養起來。最後,Adobe不能公平對待開發者,例如,關閉具有商業需求的API,關閉Flash Cast産品等等。

c. 平台複雜。 Adobe引入的複雜平台(ActionScript 3),疏遠了設計師,非程式設計的開發者已經轉向原生平台,例如iPhone和Android。

在應用經濟學的另一方面,品牌和垂直行業公司在平台選擇上遲緩并缺乏細節考慮。Apple以及(一定程度上的)Android有優秀的體驗,是他們在移動領域擴充數字化張略的最佳切入點。當他們對移動深入了解,他們的數字化戰略要求進入大衆化市場,通常由三方面實作:移動網站(自己開發或者外包),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移動應用釋出平台(例如Communology, Conmio, Mobiletech),或者雜志風格釋出平台,例如Flipboard, Taptu and Zite。

相關連結:

  • [譯]2011年移動開發者經濟學報告(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我的産業生态鍊和雜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