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理軟體應用-選用合适的軟體(考慮企業自身)

就目前形勢來看,管理軟體應用的最難關就在于正确的選型,因為很多企業甚至對自己對行業都不太了解,如何能夠去正确的選型呢?

對自身要有正确的認識。有很多企業都是遇上問題就解決,沒遇上問題就太平的過,甚至問題的類似性都不去分析,也找不出正确的管理辦法去防止這類事情的再次發生,這類情況相當于我們這兒的說法:爛泥蘿蔔吃一段揩一段。呵呵,該改革了,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想着辦法去學習行業内管理者,去學管理方法,當然不少企業也去學了,學了什麼呢?也許不是笑話,也許是天大的笑話,去學那些企業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很多企業還是免不了的,但是靠行政去管人能提升管理水準嗎?苛政猛于虎,學習行政的歸來後的一系列的改革,把員工情緒搞大了(反對情緒),工作效率下降了,其他還有什麼呢?也許有部分是管理的細節的部份,也許有部份是有關于流程的,但是改善的實在是太少了。靠制度管理企業,是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把制度了解為行政制度,而标準化的流程制度則不是企業全局的事情,比如倉庫管理方面,很多企業在問責制度上有很多條例,非常細化,但是對于業務的辦理,一般隻見相關單據、相關手續之類的模糊用語,這不是一大笑話嗎?問責是應該的,但是隻有詳細的流程描述下來以後才能問責,但是有多少企業有這方面的流程描述?模糊的描述往往是問不清責。我曾為企業辦理過一個原材料賬務處理的标準流程描述,花了三天時間,在實踐中也更改了,但是唯一的好處就是按标準做了,并且是一勞永逸的活。但我不是企業的管理者,是以能做的也就是限于賬面,但是實物保管還是插不上手。

有很多企業的老總們都是從個體起家的,或者是剛從農田中赤腳穿鞋子上來的,管理經驗有限、資金也有限,他們有着充份的商人的頭腦,能夠捕捉商機,是個冒險家,這類企業的規模往往不大,但是卻如星星之火一般,這類企業也有脫胎換骨的,企業子產品不斷更新,但往往企業的管理卻還停留在原來的水準上,這企業跑得累啊。

管理軟體很多的客戶都是這類企業,企業對自身都不太了解,對于管理更是談不上,這時候應用管理軟體,幾乎就等于燒錢,也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并不是效率的提升,而在于管理水準的上升,BI在過去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現在卻被很多企業越來越多的應用,不僅是決策用,甚至日常工作都用得上了,但是對于那些不了解自身的企業,大多都不會想到BI,我原來所在的機關,把5年的資料都放一邊了,并且那機關還不算小,在行業中很有名氣,他們也許了解自身,但是肯定的,他們不懂管理。這個時候最适合做的事就是進行管理教育訓練,最好能夠進行企業業務流程的教育訓練,而不是去讨論哪種軟體。

要上管理軟體一定要明白企業以及企業所處的環境,企業的核心竟争力往往是某個企業的特色,也許這個特色與管理軟體的應用完全搭不上界,也許管理軟體的應用會使這種管理如虎添翼。簡單的例子,A公司接受銀行承兌彙票結算方式,業務員在接受訂單的時候經常要把現款價格轉換為承況價格,其實這是一個電腦能解決的問題,但也并不總是用電腦能解決的問題,該公司所送出的傳統的報表上有一項為現款價格,以便于正确的比較該項物料的銷售價格。這麼一項簡單的需求如果是在一般的管理軟體中并不容易達到,因為要記錄着貼現率、結算方式、訂單單價、轉換成的現款價。這個問題是不複雜,但是做起來挺複雜,能做到的軟體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該考慮将要選用的軟體能不能滿足這個最基本的需求。

企業投資于IT的預算是有限的,因為企業規模獲利能力有限,建議是至少投入年利潤的10%左右。管理提升效益,沒有哪一種管理方法的提升所帶來的效益比一個管理軟體要好,資訊的應用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的競争力,最簡單的比較:應用管理軟體的企業的工作效率比沒有應用管理軟體的企業的工作效率要高得多,相應帶來客戶滿意度提升等等。有的軟體企業按銷售額比率推薦投入到IT建設之中,這更是強硬了,沒有利潤也得投,因為這是提高生産力,不是隻花錢,是以應該按銷售額的比率将資金投入到IT建設之中。

在國内的私營和民營企業之中,其實有些企業規模還是挺大的,但是這個企業往往是由N個不上規模的企業組成的,這兒一個工廠,那兒一個工廠,加起來倒也挺大。由于管理水準有限,不同的工廠/企業往往有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利潤目标,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軟體應用方面也是:聽說那個機關用的軟體不錯,咱們機關也要用。高層管理者在這個時候不僅表現了其對管理軟體價值的無知,同時也表現了其管理層次之差。在這些企業中間,企業是要從上而下的,不是從下而上的。從上而下往往是有不同的标準出現,這個時候再去改革,那麼所花的成本也是相當高的,并且會有一個問題:以誰的标準作為統一的标準?(誰都要面子,這是個簡單的事實問題,我也要面子,但是最近準備不要這個面子了,^_^)。高層上司一定要推行統一的标準,所選用的軟體也應該能夠實作自身的标準,如果不知道應用什麼标準,不妨選進行一個管理教育訓練風暴,因為這是早晚的事情。

還有很多企業則更為可惜,創業成功了,但是還在使用創業初期的管理方法,甚至新辦一個企業不能把管理方法複制到新辦的企業,不得不說是一大管理弱視,不要把習慣當成管理,并且他們還有一句話:那個時候什麼都是這樣,還不是照樣做好了!嚴重的弱視啊,把新辦一個企業就當一次創業,管理者有時間有精力啊,并且還很有錢!創業往往要花錢才能買到管理經驗。管理軟體能夠幫助管理者将管理從一個企業複制到另一個企業,管理者在選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我投資于其他行業怎麼辦?我是搞制造的,我準備投資于貿易,我是搞鋼鐵的準備投資搞化工……,這不得不考慮管理軟體的行業适用性。

企業的執行力差在大家都有飯吃的時候也許算不上什麼,因為大家都有飯吃,但是在過獨木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了,在行政制度很嚴的企業,并不就是執行力高,因為執行力是要執行管理目标的,行政制度健全的企業很多都會成為官僚企業,在這裡一切按制度行事,業務流程并不會很規範,到處都是可以避開問責的制度,或者都怕承擔責任而不作為,高層管理者在沾沾自喜的時候也許從沒有考慮過這種事情,因為想法是好的,但是魔高一丈,或者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類制度下的企業往往是怕作為,并且同一作為問題被分散到幾個部門,是以,效率問題較差。在這類企業中如果執行力強,那是一大怪事,弱,倒也不至于,不上不下,那倒差不多,也許這類企業适于使用管理軟體,因為争對一個項目制訂項目制度就可以了,但是這項目上馬就上得懸。因為這個企業并不是管理目标的向心力,而是官僚向心力,誰不在機關有個三親四戚?而且工作輕松收入還不錯。我曾遇到過一個記賬都不會的人居然去倉庫保管員,并且賬目、原始單證都是亂七八槽,老總雖然支援我:人不行就換人。他NND,他說話友善,第一人事不屬我管,第二,那個部門不屬我管,那個部門的人事當然也不歸我管,我說的話他們當是放屁,第三,考核,往往在項目初始期并無效果,因為她隻是能力不足,不應該在那個崗位上而已,但是事實上,我隻能耐心等待。當高層管理者在睡夢中笑醒的時候,因為企業完美無缺的行政制度,應該每天都睡不着覺了,因為經濟形勢并不太好了,N多紡織企業已經關門了,N多小鋼鐵企業已經停産了,該為企業的執行力去徹夜的想辦法了。

管理軟體,這個工具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軟體,精通軟體的不一定精通管理,精通管理的不一定能用軟體,是以需要找兩種類型的結合點,以便讓軟體用得更好,也許企業不需要CIO,但是至少得存在有那麼一個人,熟悉IT,并且熟悉管理,并且對企業的内部運轉已經相當的了解。缺少這麼一個角色在,幾乎就是缺少了一個選型的組織者,缺少了一個選型的強有力的支援者。并且在上線以後,找咨詢顧問太貴,還少真不了這麼一個角色。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特色,每個行業都會稱ERP軟體的困難度,這個雖然有點吹了,但也是事實上存在的一點問題,比如服裝行業邊角料的問題,金屬壓延加工行業也存在有這個問題,是以,在選型的時候,雖然找不到完全支援特色的軟體,至少該找個比較接近的軟體,或者是開放性程度高的軟體,選用一些真正的技術支援比較差的企業隻會是浪費人力和财力。

“我要求的資料很有用,但是業務部門幾乎無法提供!”,這不僅僅是工作效率,并且已經嚴重的影響到管理者,其實早該考慮應用管理軟體了,不要到發現的時候才去應用,亡羊補牢,也許已經太晚,因為現代的競争實在是太激烈了,并且應用一個管理軟體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真正選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企業要進行的管理革命以及自身的财力,有的企業想法很好,但是很難去實作,最終也不得不做一些讓步了。曾有一位前輩說了:我想自己開發軟體,做成積木一樣,要怎麼改就怎麼改。這對于一個中小型企業都是不可能實作的,成本太高。如果一心想應用這種構思的軟體,也比較困難,國内軟體至少沒有哪一家可以達到那位老兄的想法,國外軟體又有點超出中小企業的财力。而要選用的軟體不僅得符合行業特色,并且要滿足企業管理特色。很多企業在售前吹,真正實施的時候往往是把特色去掉做的。建議負責選型的項目負責人應該建立企業的流程原型,并組織資料,參于的軟體供應商則應該根據需求跑業務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