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構築新時代數字美育的廣闊空間

作者:光明網

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技術的日益革新,促進了網絡生态、智能生活以及學校教育的深刻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數字化推進中國小美育教學,既是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應有之義。

數字美育本質上是促進資訊技術與學校美育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造力的教育活動。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審美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審美的感覺、體驗與領悟能力是主客體在美的環境中不斷互相作用的過程,最終完成一種動态的結構演變。但這個結構演變并非建立在台基上的、靜止的金字塔,而是高度不斷增加的螺旋體。如果沒有審美領悟之前的審美感覺、審美體驗和審美诠釋,所謂的審美建構隻能是空中樓閣。數字美育的開展依據中國小生對網際網路等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美的認識和感受極其敏銳等情況,具有優質教學資源豐富、适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等特點,有助于培養審美客體感覺美、欣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是以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方式。

利用優質數字資源提升美育教學成效。優質的數字資源如資料庫、電子圖書、期刊、網際網路網頁、多媒體平台等,都是美育優化的基礎。從師資力量看,藝術類教師較為短缺,而鄉村學校尤甚。從美育課堂看,傳統的課堂無論是在教學内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較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面對這一現實,踐行數字美育不失為一個可行方案。如今,大陸中國小(含教學點)已全部接入網際網路,超過3/4的學校實作無線網絡覆寫,中國小數字化教學條件全面更新。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也在原有的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個闆塊基礎上,拓展了美育闆塊内容。這些優質資源有效服務了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教學改進、農村優質資源共享和家校協同育人,應充分加以利用。

中國小生作為網絡“原住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社交平台擷取知識。需要警惕的是,這些平台在提供海量資訊的同時,也暗藏暴力、獵奇、恐怖等元素,影響着中國小生的審美取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審醜”“審怪”等現象。是以,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之外,中國小校還要依據學情,認真遴選網際網路優質美育資源,将具有積極價值觀且學生喜聞樂見的音視訊美育素材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與網際網路及數字内容和諧共處。審美素養的提升不能隻是被動接收資訊刺激,而應主動建構意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進而建構自己的了解。

不斷拓展數字美育教學方式。數字美育是互動、觸發、浸入、生發的新時代教育模式,既有傳統的導引、講授的環節,又有自主、探究的方式。數字美育并非利用數字技術與普及傳統美育的實體疊加,而應主動應對數字藝術時代,巧用數字技術拓寬美育教學形式。通過調研學情和精選教學素材,中國小校可以在教研、教學、作業等各個環節,引導各科教師積極主動地使用數字技術,借助智慧課堂、自主學習等多場景應用,把混合現實技術帶入課堂,發揮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的互相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更充分地了解知識與知識背後的文化内涵,使美育更具思想性、和諧性與創造性。

除美術課堂外,其他課堂也可以深度融合數字美育;不僅在校内,校外也有數字美育的廣闊空間。當下,藝術展覽已進入數字化時代,開拓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帶來了與傳統美育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不少地方的美術館、博物館創造性地将藝術品進行數字圖像化、360度全景采集、3D化展示等,觀衆隻需掃碼或跟随語音導覽,就可以全方位了解作品;或使用手機“搖一搖”與作品互動,利用移動用戶端看到靜止的作品在虛拟空間動起來,實作了實體與虛拟的連接配接、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觀衆與藝術家的交流等的結合。中國小校應充分利用社會上的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等美育資源,采取同步課堂、共享優質線上資源等方式,讓中國小生随時随地徜徉于美的空間。

将數字美育與學校德育深度融合。以美育人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教育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數字美育既要承擔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功能,也要擔負起培育學生積極價值觀的重任。目前,價值觀日益多元,良莠不齊的動漫、網絡遊戲等對中國小生身心産生着深遠影響。數字美育應高度關注培養學生對網絡文化創意産品的專業認知和良性審美,普及數字動畫、新媒體動畫、網絡互動遊戲等的創作理念、創作過程、營運機制、影響結果,引導學生在美學、文化、傳播學等多元視角下進行全面判斷和科學認知,在此過程中涵養正确的價值觀。

美育不隻是讓中國小生具有發現美的眼睛,也是促使其人格健全,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的教育形式。新時代數字美育要更多擔負起德育功能,高度重視育人導向,自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小教育教學全過程,引領學生樹立正确審美觀念,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民族情感,全面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學校要探索同向同行、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美育思政”育人模式,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數字美育實踐,親身感受美及數字美育帶給個人思想的變化。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數字美育順應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符合中國小生的認知現實和學習特點,有助于引導中國小生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尊重生命之美和藝術之美,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感。做好數字美育工作,用數字美育涵養更多的“美麗心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作者:劉廣遠,系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5日第7版

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