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論文1: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轉載)

問題提出:

看論文的時候,明明覺得有的部分可以先忽略或者跳過,但還是心裡不踏實。一旦跳過後面就看得心浮氣躁,怎麼辦?

這個問題出現好長時間了。以前看文獻不多,索性讀完…現在越來越需要選擇性地讀…每次都很抓狂…

其實我看教材也有這個毛病。

回答:

作者:陳艾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24014/answer/264703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國立清華大學動機所教授彭明輝教授寫過一份《研究所學生手冊》,其中第5~7節詳細闡述了期刊論文的閱讀方法,操作性也很強,可供參考:

彭明輝教授的《研究所學生手冊》

(整個手冊對于研究所學生新手也很有幫助,推薦閱讀)

摘錄其中第7節對“論文閱讀的補充說明”如下:

碩士生開始學讀期刊論文時,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學部的習慣 :(1)

老是想逐行讀懂,有一行讀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發揮自己的想象,讀論文像

在讀教科書,論文沒寫的就不會,癱瘓在那裡;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測或想象時,老

怕弄錯作者的意思,神經繃緊,腦筋根本動不了。

大學畢業後(不管是念碩、博士或工作),可以參考的資料都沒有秩序地交錯成一

團,而且永遠都讀不完。用大學生的心态讀書,結果一定時間永遠不夠用。是以,

每次讀論文都一定要帶着問題去讀,每次讀的時候都隻是圖回答你要回答的問題。

是以,一定是選擇性地閱讀,一定要逐漸由粗而細地一層一層去了解。上面所規劃

的讀論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細,每讀完一輪,你對這問題的知識就增加一層。根

據這一層知識就可以問出下一層更細緻的問題,再根據這些更細緻的問題去重讀,

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内容。 是以,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讀懂到某個層次,而不是逐篇

逐篇地整篇一次讀懂。

這樣讀還有一個好處:第一輪讀完後,可以根據第一輪所獲得的知識判斷出哪些論

文與你的議題不相關,不相關的就不需要再讀下去了。這樣才可以從廣泛的論文裡

逐層準确地篩選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 不要讀不會用到的東西,白費的力氣必

須被極小化!其實,絕大部分論文都隻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觀念(這往往比較容易)

, 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詳細推導過程(這反而比較費時)。

其次,一整批一起讀還有一個好處:同一派的觀念,有的作者說得較易懂,有的說

得不清楚。 整批讀略過一次之後,就可以規劃出一個你以為比較容易懂的閱讀次序

,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裡撞牆壁。你可以從甲論文幫你弄懂乙論文的一個段落,沒

人說讀懂甲論文隻能靠甲論文的資訊。是以,整批閱讀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規劃

出你自己閱讀時的「最省力路徑」。

大學部學生讀東西一定要循規蹈矩,你還沒修過機械視覺相關課程之前可能也隻好

循規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過機械視覺相關課程,許多論文中沒被交代的段

落你也已經可以有一些屬于你的想象(雖然有可能猜錯,尤其剛開始時經常猜錯,

但沒關系,下面詳述)。這些想象往往補足論文跳躍處最快速的解決方案。其實,

一個大學畢業生所學已經很多了,對許多是都可以有一個不太離譜的想象能力。但

是大部分學生卻根本不敢去想象。 我讀論文遠比學生快,分析遠比學生深入,主要

的是我敢想象與猜測,而且多年訓練下來想象與猜測的準确度很高。是以,許多論

文我根本不是「讀懂」的,而是「猜對」了!

假如猜錯了怎麼辦?不用怕!猜完一後要根據你的猜測在論文裡找證據,用以判斷

你的猜測對不對。猜對了,就用你的猜測(其實是你的推理架構)去吸收作者的資

訊與創意(這會比從頭硬生生地去遷就作者的思路輕松而容易);猜錯了,論文理

會有一些資訊告訴你說你錯了,而且因為猜錯是以你讀到對的答案時反而印象更深

刻。

上面這份手冊中的技巧側重于如何分析論文創意和應用到的方法,還有如何進行相關主題論文的橫向比較。

學術論文的另一要點,還在于其如何就論點給出論據并加以論證。這裡另外有一篇短文,側重于從”論證“這一角度來對論文進行批判性分析。引用自: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 Bacon Handbook. 1994.抄錄如下:

Critiquing an Article

When college professors ask you to write a critique of a text, they usually expect you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not just summarize. A summary merely reports what the text said; that is, it answers only the question, "What did the author say?" A critique,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es, interprets, and evaluates the tex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how? why? and how well? A critiqu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criticize the piece in a negative sense. Your reaction to the text may be largely positive, negativ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t is important to explain why you respond to the text in a certain way.

Step 1. Analyze the text

As you read the book or article you plan to critiqu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ll help you analyze the text:

• 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point?

•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 Who is the author's intended audience?

• What argument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What evidence does the author present to support the arguments?

• What are the author's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r biases?

You may find it useful to make notes about the text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as you read.

Step 2. Evaluate the text

After you have read the text, you can begin to evaluate the author's idea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rovide some ideas to help you evaluate the text:

• Is the argument logical?

• Is the text well-organized, clear, and easy to read?

• Are the author's facts accurate?

• Have important terms been clearly defined?

• Is there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the arguments?

• Do the arguments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Is the text appropriate for the intended audience?

• Does the text present and refute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 Does the text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subject?

• Are there any words or sentences that evoke a strong response from you? What are those words or sentences? What is your reaction?

• What is the origin of your reaction to this topic? When or where did you first learn about it? Can you think of people, articles, or discuss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your views? How might these be compared or contrasted to this text?

• What questions or observations does this article suggest? That is, what does the article make you think about?

Step 3. Plan and write your critique

Write your critique in standard essay form. It is generally best not to follow the author's organization when organizing your analysis, since this approach lends itself to summary rather than analysis. Begin with an introduction that defines the subject of your critique and your point of view. Defend your point of view by raising specific issues or aspects of the argument. Conclude your critique by summarizing your argument and re-emphasizing your opinion.

• You will first need to identify and explain the author's ideas.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that support your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 Offer your own opinion. Explain what you think about the argument. Describe several points with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 For each of the points you mention,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from the text (you may summarize, quote, or paraphrase) that provide evidence for your point of view.

• Explain how the passages support your opinion.

參考文獻:

1. 彭明輝,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

2. 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 Bacon Handbook. 1994.

結論放前面:前面答案都沒有說到如何解決心慌慌的問題。

前面的答案在方法論上都總結的挺好,概括來說就是首先對手頭的文獻分類,然後分為必讀和選讀,最後在讀每一篇具體文獻的時候注意摘要,實驗方法,結論,還有最後的 讨論部分(因為作者通常會在這裡論述本研究的不足和缺失,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建議,指明方向)。 Discussion部分前面的知友們都沒有說到,我就多說一點。這一個部分在某種程度上重要性超過了前面的綜述,結論,有如下 兩個方面的原因:

1. 做學術研究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查漏補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延伸自己的研究,而讨論部分恰恰可以在這方面給我們指明方向;一般以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這樣的句式展開。

2. 接着上一條原因,結尾的讨論作者通常會縱覽相關領域,指明本研究對于整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或者某個學術問題有着怎樣的貢獻。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這樣一個整體的,全局的視角,如果能夠掌握這樣一個全局視角,對于文獻裡面各塊的内容心中就會有一個大緻的定位。

———————————分割線以上其實都不是重點——————————————

來親愛的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問題:【看論文的時候,明明覺得有的部分可以先忽略或者跳過,但還是心裡不踏實。一旦跳過後面就看得心浮氣躁】

心浮氣躁源于心裡不踏實,心裡不踏實源于不确定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确,而對自己決定的搖擺源自于不清楚自己看這篇論文的 真正目的是什麼。

如果覺得目的這個詞太抽象,再具化一點就是: 我從這篇文獻中可以得到什麼。

就像去超市買東西,清單列不好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做什麼菜。

以上的答案好是固然好,但犯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 釜底抽薪的答案是:題主要要在自己的論文/研究上好好下功夫。

我國内有朋友/以及我以前,都是确定了大緻方向就開始輸入關鍵字到google scholar 開始搜尋了。很多情況下都是:

1. research questions 研究問題不明确,不具體,不細化;

2. 對領域的整體研究情況沒有了解清楚,不知道誰是老大,不知道現在的主要思潮是什麼,誰的說法同意的人多,etc.

3. 前兩點問題出現以後,就導緻自己對自己的研究/實驗 沒有一個基本的預期,也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麼,希望解決什麼,希望找到什麼。hypothesis?沒有。

我要給題主一個大殺器:任何好的研究,大前提都是一個好的問題。

這是我導師給我最寶貴的經驗。

題主心慌,就是害怕自己漏掉了自己可能真正需要的内容,這種害怕源于對于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不确定。

————————————以上都是在反推———————————————

我們現在設定你明确自己要研究A領域的a問題,并且對a問題以及a相關問題的研究(實證研究以及涉及的理論研究)都能夠娓娓道來,知道a問題的a1方面已經被 bcdef 這幾個厮回答了,a2方面有ghi 研究過,但是沒有形成conclusive的答案,a3方面還沒有人涉及。我不知道題主是什麼樣的一個學習經曆,姑且認定題主還沒有到獨立研究一個沒有人涉及的領域的能力(也差不多就是博士階段),那麼你能有所作為的領域就是a2,,因為有前人的研究做鋪墊(可能性),而且這個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必然性)。鎖定a2以後,下面題主就需要明白 已知和未知。

到這裡,題主才算是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以上是提一個 好問題的基礎。

在明确了自己的問題了以後,就知道找什麼樣的文獻,也就知道自己 要從文獻中得到什麼,最後再憑借以上諸位知友提供的閱讀文獻的方法,保證題主的心煩氣躁藥到病除。

最後再送一句導師的話以共勉:

我的整個學術生涯就是提出問題罷了。至于解決問題,不是我要做的工作。

下面是另外一位同學的分享: -------------------------------------------------

放開我!讓我來!

最近新學了讀文獻小竅門,試用之後感覺脫胎換骨,醍醐灌頂,仿佛自己的英語都提高了好幾個level(想太多......)

是以迫不及待想要分享出來!

我學生物的,現在上研一,每天就是上課,做實驗,看paper。

我的老師們為了協助我們更好的paper(特麼其實是想逼迫我們看更多的paper),傳授了我們一個看paper方法。廢話少說,分享如下!

0. 準備好紙筆

請多準備一些紙。

除非是這篇paper需要我做讨論,我才會列印出來;一般情況下我都是直接對着PDF看的。是以做筆記呀好重要。

我有一本筆記本專門用來為讀paper做筆記。

1. 标題

不認識的單詞都查吧……

多讀幾遍,盡量了解.....

沒啥多說的

2. 摘要

請别看!直接跳過!

真的!信我!

3. introduction

請認真看!

以前我覺得這塊内容最無聊,一般都是随便瞟一眼就過了,現在我才知道這塊内容能幫助我們了解整個文章的主題!

記筆記開始。

一般作者會介紹:實驗對象,之前的研究,現存的問題,以及他主要幹了啥。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現存的問題。這基本上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了。作者接下來所有的方法,結果,讨論,都會為了這個 問題 而服務。

是以,我會在我的筆記上寫下specific questions. 然後标上重點!

有時候,作者還會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什麼假設,然後他打算從哪些方面來證明這個假設(即概述了方法部分)。

我遇到這些内容也會大緻寫下來,這樣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框框:

主要問題、假設、解決辦法。

接下去看實驗方法就很有目的性啦~~

4. methods

很多時候這塊内容是看不懂的。(特麼要是都看得懂我就是professor了!更何況professor也看不懂好伐!)

不慌!

這種時候,我就無腦歸整畫圖。

盡量寫最少的字,把方法用 流程圖表現出來。

不需要了解,隻管整理,隻管抄。

啊,當然了,單詞,尤其是重要的動詞不認識,我還是會查一下有道的……畢竟英語不大好嘿嘿嘿。

起碼保證句子讀的通順吧。

5. results

一般這塊内容會跟methods 一一對應。

是以,看不懂不要緊,繼續無腦歸整抄錄。

這塊内容一般會有好多tables and figures.

我一般都會在吧results全部看完之後,集中精力去看每一個figure。因為感覺這些圖啊表啊才是重點好麼!

重點關注在 圖表注釋上邊。

這塊文字會詳細介紹這個圖是幹嘛的,然後每一個小的東西代表了啥。

這個時候,由于之前就刷了一遍results了,同時無腦超了一遍,是以會有印象。然後我就會自然而然的翻到和圖表對應的文章部分去重讀,這樣也可以幫助了解。

不過有的時候,我真的是看圖都看不懂(學渣沒辦法)。

不慌!

看不懂就看不懂呗!(不過要是真心一點都看不懂的話,估計這篇文章就不該是你學習的領域的了……)

咱直接進入下一個部分吧~~

6. discussion

一般情況下,作者會把這塊内容分成好幾個小塊,然後分别設定子标題。

這種形式特别有助于了解。

因為幾乎每一個子标題就是一個新的發現或者一個結論。

是以隻要按部就班的閱讀,跟着作者的節奏走。這裡作者會引用很多results當中的内容,其實并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往往他在介紹完results之後,都會接下去跟着“which indicates/suggests/demonstrates that……”, 之後的内容才是重點。

一般看到和子标題相契合的句子,我都會用最少的文字 畫在筆記本上。

最後,當所有子标題内容都讀完了,作者就會總結。

此時,整篇文章又會回到最開頭的地方,也就是那個 問題。

作者會說:他做了啥啥啥,進而解決,或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我作為讀者,此時,我對着我自己的筆記,也可以大概歸納出整篇文章的核心,然後就是思考時間:這些實驗和資料,是否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呢?或者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給出的假設是否契合呢?

這裡就要結合自己的思考了。

不要試圖去雞蛋裡挑骨頭,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無論如何,請把握住大方向。

然後,我會用自己的語言,寫下整篇paper的結論或新發現。

7. 摘要

是時候回到摘要了。

現在,我們開始看摘要。

好像看起來超級好了解了有木有!!

興奮興奮!!

摘要基本會列出幾條結論,然後把摘要的結論跟自己寫在紙上的結論相對照,看看有沒有了解不一樣的地方,進一步幫助自己了解文章。

-------------------------------------------------------------------------------------------

好啦!

大概就是這樣,一篇paper看完啦!

用這個方法看完paper之後,我基本可以做到大緻複述整篇文章的核心,假設,結論。

對着自己的筆記,可以完整說出作者的實驗方法和結果。

如果說我需要拿這篇文章去讨論做presentation,我隻需要對着自己的筆記做一個壓縮整理,基本就等于又重讀了這篇文章。

然後就能愉快的去和小夥伴們讨論啦~~(親測有效!學渣原來也能有春天)

什麼?

你說這個方法花的時間太長?

額……

好吧,一開始是挺長的……畢竟我寫的字又慢又醜……

但是多練練就好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一個晚上隻看了一篇paper;現在我可以一個晚上讀完兩篇paper了,而且全部深刻了解。(當然每篇paper不能超過15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