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ES6 之 Promise用法詳解 1、什麼是Promise 2、Promise基本用法 .then() 函數 .catch() 函數 實作簡單的axios Promise.all, Promise.race 以及兩者的差別 Promise.resolve和Promise.reject

promise用了這麼多年了,一直也沒有系統整理過。今天整理整理promise的相關東西,感興趣的可以一起看一看。我盡量用更容易了解的語言來剖析一下promise

我準備分兩篇文章來說明一下promise

一篇來了解和使用promise(本篇) 另一篇來從promise使用功能的角度來剖析下promise的源碼(下一篇)

我準備從以下幾點來慢慢了解Promise

1、Promise,Promise存在的意義

2、Promise基本用法

3、.then()函數

4、.catch()函數

5、實作簡單的axios

6、Promise.all, Promise.race 以及兩者的差別

7、Promise.resolve和Promise.reject

1、什麼是Promise

我的了解是:實作讓我們用同步的方式去寫異步代碼的一種技術。是異步解決方案的一種。

他可以将多個異步操作進行隊列化,讓它們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去順序執行。

那麼,Promise之前有沒有其他的異步解決方案。肯定是有的,常見的有callback回調函數以及事件。

那Promise有啥優勢,我認為Promise功能更為強大,且能讓我們代碼寫的更為清晰

  • Promise提供了統一的API, 讓我們控制異步操作更加容易
  • Promise可以避免callback回調函數的層層嵌套,使代碼更為清晰。可讀性性與維護性更高

2、Promise基本用法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些Promise的基本概念

2.1、Promise狀态

Promise一共有3中狀态,分别是Pending(進行中)、Resolved(已完成,又稱Fulfilled)和Rejected(已失敗)

狀态的改變隻可能從Pending轉------>Resolved,或者從Pending------->Rejected。并且狀态一旦發生改變,就不會再更改了。而觸發狀态發生改變的,隻有異步操作的結果。結果為成功 觸發狀态變更為 Resolved, 結果失敗或者中途發生錯誤,則會觸發狀态變更為 Rejected

2.2 Promise結構

  • Promise是一個構造函數,故通過new Promise()可以執行個體化出來一個Promise對象
  • new Promise()時,接受一個函數作為參數,且這個函數,有兩個參數,分别是resolve,reject。 而resolve和 reject也是兩個函數。他們由JavaScript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 每一個被執行個體化出來的promise執行個體,都有.then() 和 .catch() 兩個方法。且這兩個方法的調用支援鍊式操作

好,了解完概念,我們看看Promise的基本用法

首先,如何執行個體化一個promise對象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 成功 */) {
			resolve(res)
		} else {
			reject(err)
		}
	}, 100)
})
           

上圖中,通過new Promise() 執行個體化了一個promise執行個體,注意:new Promise()方法中的函數是一個立即執行函數,即,在new Promise()的一瞬間就會被執行。函數内代碼是同步代碼。

resolve和reject用于傳回異步操作的結果,當使用resolve()時,promise狀态會由Pending—>Resolved, 并将異步的正确結果傳回。當使用reject()時,promise狀态由Pending---->Rejected,并将錯誤資訊傳回

再看這個對象如何接收傳回的結果

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上圖中,.then的回調函數 和 .catch的回調函數分别用來接收resolve()傳回的正确資訊和reject傳回的錯誤資訊。

下面我們來詳細看下.then() 和 .catch()

.then() 函數

then()函數是Promise執行個體的一個方法,他的作用是為Promise執行個體添加狀态改變時的回調函數

它存在以下特點

  1. then()是添加在Promise的原型上的。即Promise.prototype.then(), 故所有Promise執行個體都存在.then()方法
  2. .then()可以進行鍊式操作 即promise.then().then().then(),then的回調函數将會按照次序調用
  3. .then()函數存在兩個參數,這兩個參數一般情況下是函數。其中,第一個函數是在狀态變為Resolved的時候才會執行(我們下文中統稱為.then的resolve回調),并且參數是Promise對象resolve(res)時的值。第二個函數是在狀态變為Rejected的時候才會執行(我們下文統稱為.then的reject回調),後面我們會說哪幾種情況下,狀态會變成Rejected
  4. Promise會存在值穿透的情況,當我們then()的兩個參數不為函數時,會穿透到下一個then()裡面,如果下一個then()參數也不是函數,則會繼續向下穿透
  5. 我們上面說過了,Promise執行個體resolve()方法執行時,會将執行個體的狀态變更為Resolved,故.then的resolve回調會在目前Promise執行個體resolve()時被觸發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下第2,3,4,5

function getData(ur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url) {
                resolve({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else {
                reject(new Error('缺少url'))
            }
        }, 100)
    })
}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二個回調')
    console.log(res)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三個回調')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第二個回調
// undefined
// 第三個回調
// undefined
           

從上面代碼,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 1、then()方法被鍊式調用了,從這裡我們其實是可以看出一點東西的。首先,我們知道,隻有對象,才可以去調用他的方法。那是不是說明,上面的3個.then()分别是3個對象是調用了呢。首先第一個.then(),毫無疑問,getData()得到的是一個Promise對象,這個Promise對象,調用了他自己的then()方法,而第二個.then(),是在getData().then()之後被調用,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一點,getData().then()其實也傳回了一個對象。這個對象也是個Promise對象,也有他自己的then()。第三個.then()也是同理。故,我們得出結論:每一個then()方法被調用後内部其實都會傳回一個新得Promise對象,而隻要是Promise對象,都有.then()方法,故而,實作了鍊式調用。
  • 2、當getData() resolve() 執行時 .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被依次調用,但是隻有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參數有值,而其他兩個是undefind,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代碼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return 123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123
           

看上面代碼咱好像發現,第二個then中resolve回調得參數好像是第一個then得resolve回調函數得傳回值啊。我告訴你,是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上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每一個.then()内部都傳回了一個Promise對象,那麼第二個.then必定是這個新傳回得Promise對象所調用得,那第二個.then的resolve()回調的參數肯定也就是第一個.then()内部傳回的Promis對象所resolve(res)的值。進而,我們不難推測出。then函數内部的基礎邏輯是如下的

Promise.prototype.then = (Resolved, Rejected)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定義一個變量存儲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傳回值
		let x
		if (this.status === 'fulFilled') { // 狀态是成功時
			x = Resolved()
			resolve(x)
		} else if (this.status === 'rejected') { // 狀态是失敗時
			x = Rejected()
			reject(x)
		}
	})
}
           

現在,我們就不難了解之前為什麼後面2個.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參數是undefind了,是因為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并沒有return 值,而沒有return 預設return的就是一個undefind

但是。上圖中Resolved()回調所傳回的值,是有幾種情況的

  • 1、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當傳回的是一個普通值時,就像上圖一樣,直接被resolve()
  • 2、如果then的resolve回調傳回的是一個Promise對象時。那麼會将這個Promise對象的狀态做為then函數傳回的Promise對象的狀态,将這個Promise對象resolve()或者reject()的值作為then函數傳回的Promise對象被resolve()或者reject()的值

下面我們看一段代碼驗證一下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456')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456
           

總結:

  1. 每一個.then函數都會傳回預設傳回一個Resolved狀态的Promise對象
  2. 這個Promise對象預設resolve了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傳回值

下面我們再來看下,如果then()的參數不是函數,那會怎麼樣,下面,我們看一段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
then(345)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console.log(res)
})
// 輸出
我是第二個then
123
           

如上圖,可以看到,當我們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不是函數,而是一個數字345時,resolve(123)穿透到第二個then中了,觸發了第二個then的resolve回調執行,并将resolve的傳回值給了第二個then的resolve回調。這種現象,叫做值穿透。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new Error(123))
    });
};
getData().
then(345)
.catch(678)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catch')
    console.log(err)
})
// 輸出
我是第二個catch
Error: 123
           

可以看到,報錯時,同樣發生了值穿透

到此,.then()相關以及 then()的第一個參數就講完了,而第二個參數,我們放到.catch()方法中一起将

.catch() 函數

catch()也是挂載在Promise對象原型下的方法(Promise.prototype),和then()一樣, 故所有Promise對象也都有catch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來指定發生錯誤時的回調函數,也就是捕獲異步操作所發生的錯誤

它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先總結一下,後來再一一來驗證

  1. .catch()會指定一個參數作為錯誤發生時的回調,故catch((err) => {})的參數會在Promise狀态變更為Rejected時被觸發。
  2. .then(null, (err) => {})的第二個參數,也是在Promise狀态變更為Rejected時被觸發。故其實.catch()和 .then()的reject回調函數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寫法不一樣。但我們一般更傾向于使用.catch()而不使用.then的reject回調。原因後面會講
  3. 代碼抛出錯誤和reject()函數執行都會讓Promise對象的狀态轉變為Rejected,故兩種情況都會觸發catch()的回調執行或者then()的reject回調執行。 是以,reject()的本質,其實就是抛出一個錯誤
  4. .catch()的回調函數以及.then的reject回調一樣,執行時預設都會傳回一個狀态為Resolved的Promise對象(也就是 return Promise.resolve())
  5. .catch()和.then()一樣,也可以寫多個,也支援鍊式操作,原因就是上面的第三點
  6. 抛出的錯誤一旦被catch捕獲,便不會再向外傳播,隻有再次向外抛出錯誤,才會繼續被後面的catch所捕獲。故錯誤具有冒泡性質,會一步一步向外傳播,直到被catch捕獲

1、我們先看第一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錯誤')
    console.log(err)
})

// 捕捉到錯誤
// 123
           

毫無疑問,reject(123)抛出一個錯誤,catch的回調捕捉到錯誤,并輸出

2、再看第二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 (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 捕捉到錯誤
// 123
           

從代碼上也可以看出,上面這兩種方式是一樣的。

現在,我來說說為什麼建議使用catch() ,而不推薦使用then()的reject回調呢。看下下面的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 (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 成功
           

此時,隻輸出了成功, 而then的resolve回調中所抛出的錯誤,并沒有被捕捉到

再看下面一段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成功
捕捉到一個錯誤
Error: 123
           

看,同樣的錯誤,但是使用catch(),可以捕捉到,而使用then()的reject回調,卻捕捉不到。

結論:catch()可以通過放到操作鍊的最底部而捕捉到任意地方(指的是Promise内)的錯誤。而then()的reject回調,隻能捕捉到這個.then()執行之前的錯誤,目前執行的then的resolve回調内的錯誤無法捕捉到,後面再執行的代碼所抛出的錯誤也無法捕捉到。并且.catch的寫法,代碼層面也更為清晰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 (err) => {
    console.log('第一個錯誤捕捉')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二個resolve回調')
}, err => {
    console.log('第二個錯誤捕捉')
})

成功
第二個錯誤捕捉
           

如上圖中,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中抛出的錯誤被第二個then中reject回調所捕捉

故 結論:一般情況下,不要去用then的第二個參數,而盡可能的去用.catch()方法去捕捉錯誤

3、下面我們再看第三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x)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row new Error('我抛出了一個錯誤')
}).catch(err => {
    console.log('我也捕捉到了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捕捉到一個錯誤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我也捕捉到了一個錯誤
Error: 我抛出了一個錯誤
           

上面代碼可以看出,不是隻有reject()執行了才會抛出一個錯誤,x未定義,系統會自動抛出一個錯誤,throw new Error是我們自己手動抛出一個錯誤。而這些都會使得Promise對象的狀态變更為Rejected,進而觸發catch。

同時上面的代碼我們還可以看出我們上面寫的第六點,錯誤會冒泡式向外傳播,當被catch之後,便不會再進行傳播了。直到再次抛出錯誤。上面代碼中,第一個錯誤被第一個catch捕獲後,原本第二個catch是不會再走的,但因為在第一個catch中又抛出了一個錯誤,才導緻了第二個catch的執行。

4、下面我們再看第四點(catch()的回調函數也會傳回一個狀态是Resolved的Promise執行個體)

其實這一點,我們從上面那張圖中也是可以看出來的,第一個catch()的回調原本是要傳回了一個Resolved狀态的Promise,但是因為throw了一個錯誤,導緻這個Promise執行個體狀态變更為Rejected并傳回,而變成成Rejected變觸發了第二個catch的回調執行

我們看下下面的代碼,再次驗證下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x)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

捕捉到一個錯誤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我是第二個then
           

上面代碼可以看出,catch的回調執行後,後面的then依然被執行了,為什麼,就是因為catch的回調執行後預設傳回了一個Resolved狀态的Promise執行個體(return Promise.resolve())

第五點,第六點我們已經驗證過了。不再多說。

實作簡單的axios

axios我們比較常用,大家應該都發現了,axios的使用方式,和Promise好像是一樣的,

axios({
    url:'http://www.baidu.com',
    method: 'post',
    data: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沒錯。axios就是一個Promise執行個體。他是一個用Promise來封裝的一個XMLHttpRequest

下面我們也來實作一個簡單的axios

function MyAxios(opti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http = new XMLHttpRequest()
        http.open(option.method, option.url);
        http.responseType = "json";
        http.setRequestHeader("Accept", "application/json");
        http.onreadystatechange = myHandler;
        http.send();

        function myHandler() {
            if (this.readyState !== 4) {
                return;
            }
            if (this.status === 200) {
                resolve(this.response);
            } else {
                reject(new Error(this.statusText));
            }
        }
    })
}
MyAxios({
    url:'http://www.baidu.com',
    method: 'post'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Promise.all, Promise.race 以及兩者的差別

1、Promise.all

Promise.all()可以并行執行多個Promise(), 并傳回一個新的Promise執行個體

Promise.all()的參數不一定是數組,隻要具有Iterator接口的資料都可以(Iterator是一個周遊器,我這裡就不做過多介紹,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官網看看)。但是參數周遊後傳回的成員必須必須是Promise對象(如上面的,p1,p2,p3都必須是Promise對象,如果不是,則會先調用Promise.resolve(p1)将他轉化為Promise執行個體)

那麼,Promise.all()傳回的Promise執行個體的狀态是如何定義的。

  • 隻有參數的各個成員(p1,p2,p3)狀态都變成Resolved,p的狀态才會變成Resolved,
  • 參數的各個成員中,有任意一個狀态變成Rejected, p的狀态都會立刻變成Rejected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1,3,5,7].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all(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3.5s後輸出
請求成功
[ 1, 3, 5, 7 ]
           

如上圖, 最後一個成員(上圖中7傳回的promise執行個體)的狀态是在3.5s後才變更為Resolved,故.then()的resolve回調在3.5s後才執行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2,4,6,8].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all(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3s後輸出
請求失敗
Error: 請求發生錯誤了
           

上圖可以看出,當我們改用 2,4,6,8去得到promise成員時,第3s得時候 發生了錯誤,此時,Promise.all()傳回得Promise執行個體得狀态立刻變更為Rejected,catch()的回調立即觸發。故輸出錯誤

2、Promise.race()

Promise.race()和Promise.all()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并發處理多個Promise執行個體,并傳回一個新的執行個體。

而差別在于,兩者傳回的新的Promise執行個體的狀态改變的時機不同。

  • Promise.all是 所有Promise子成員狀态都變為Resolved, 新的Promise執行個體狀态才會變成Resolved。中途如果有任何一個子成員狀态變成了Rejected,新的Promise執行個體的狀态就會立刻變為Rejected
  • Promise.race是 隻要子成員中,有任何一個的狀态發生了變化(不管是變成Resolved還是Rejected),那麼傳回的新的Promise執行個體的狀态也會立刻發生變化,而變化的狀态就是那個子成員所變化的狀态。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2,4,6,8].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race(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1s後輸出
請求成功
2
           

上圖可以看出,1s後 第一個子成員狀态變更為Resolved,那麼傳回的新Promise執行個體狀态也立馬變更為Resolved,故1s後.then()的resolve回調執行。輸出請求成功.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前面用到了的Promise.resolve()吧

Promise.resolve和Promise.reject

Promise.resolve()

前面我們說到過 Promise.resolve可以傳回一個狀态是Resolved的Promise對象。沒錯,其實它等同于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
})
           

當Promise.resolve()有參數時,會傳回一個Promise對象的同時,将參數做作為then()resolve回調的參數傳回(當參數是thenable對象除外,後面會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參數是一個Promise對象時

将會直接傳回這個參數,不做任何更改

2、參數是thenable對象時,(即,存在.then()方法的對象),如下

let obj= {
  then: 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我是thenable對象');
  }
};
           

此時,Promise.resolve(obj) 會傳回一個Promise對象,并且調用obj的then()方法,哎,這裡注意了,這個.then()并不是 新Promise對象的.then() , obj的then()會立即執行,可不代表 新的Promise對象的then() 的回調也會執行, 還記得嗎,我們前面說的Promise對象的then()的回調執行的條件是這個Promise對象的狀态發生變化了才會執行。

let obj= {
    then: function(resolve, reject) {
      console.log(123)
    }
};
  
let p1 = Promise.resolve(obj);
p1.then(function(value) {
    console.log('成功')
    console.log(value);  // 42
});
// 輸出
123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立即執行了obj.then(),但Promise的then的回調并沒有被執行

3、參數不是對象,或者說是沒有.then方法的對象

會傳回一個Promise執行個體,并将參數作為.then()的resolve回調的參數傳回

如,Promise.resolve(‘123’) 等價于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123')
})
           

4、不帶參數,即Promise.resolve(),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傳回了一個Resolved狀态的Promise對象,但是.then()的resolve回調沒有參數。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輸出
undefined
           

Promise.resolve()

Promise.reject() 也是傳回一個Promise對象,隻是這個對象的狀态是Rejected

至于參數的用法和Promise.resolve()完全一樣,唯一的差別是沒有thenable參數一說,也就是說有參數時,參數不論哪種情況,都會被當做catch()的回調參數傳回。也就是說參數沒有前面1,2,3種的差別。大家可以去試試,我就不過多說明了。

Promise的使用就說到這裡了。下一次給大家帶來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Promise的源碼 敬請期待。喜歡的話,點個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