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文|螳螂觀察

作者|餘一

前不久,在華為全場景新品夏季釋出會上,新一代華為全屋智能正式亮相。在重點針對互動體驗進行全方位更新的同時,還帶來了全新的“後裝”解決方案(所謂“後裝”是指已經完成了房屋裝修的使用者)。

而在此之前,華為的解決方案并不适合絕大多數使用者,因需要布線、配網等原因,并未顧及到後裝市場,其說是面向C端,不如認為在B端市場其實潛力更大。顯然如今華為自己意識到了這一點,面向後裝市場做出的調整将解鎖更加廣闊的使用者群。

目前,被“後裝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的全屋智能玩家也不止華為一家,打通“後裝市場”成為當下行業的一場新競逐。

“後裝市場”,全屋智能的新機遇也是新大考

據此前京東新百貨居家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618期間超60個智能家居品類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倍,數千家智能家居品牌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倍。智能家居在大衆群體中的普及度、使用者對智能家居産品的消費熱情,由此也可見一斑。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其中,全屋智能更是成為一抹亮色,各大品牌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像歐瑞博全屋智能618開場一小時就創造了天貓增長390%,京東增長280%,抖音增長2200%的驚人成績。

全屋智能之是以會成為智能家居賽道的主流趨勢,一方面是因為随着近年來消費者開始對品質生活産生追求,對于居住空間的智能化充滿向往,加之現階段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成熟的時代,智慧生活等理念已經逐漸被消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是因為全屋智能的本質是通過AIoT等技術手段,搭配相應場景的家電産品組合,打破智能單品之間的生态隔閡,進而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智能、舒适的居家體驗。

然而,相比較而言全屋智能在國内的滲透率仍較低,這裡也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曆史遺留的口碑問題,絕大多數使用者并沒有親身體驗,接觸全屋智能全憑“道聽途說”,未能形成正确的認知;其次是目前除購買自帶全屋智能的精裝房使用者外,絕大多數時候使用者選擇全屋智能都是在裝修環節,這就注定了實際活躍使用者群體的局限性;最後,自智能家居産品誕生以來,都是以技術為導向,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過于“粗犷”,“買得起不會裝”的情況亦成為阻礙。

這也是目前包括華為在内,一衆賽道玩家将目光放到後裝市場的原因。有機構預計,未來五年智能化後裝市場空間超過31.6萬套,存量房無裝修需求使用者智能化後裝市場預計超過173萬套。

但能不能吃到這塊蛋糕,又成為一個新問題。後裝市場并不是單純的放個主機,換幾個插座這麼簡單,其要求甚至将遠高于“前裝”,至于怎樣才是後裝市場的正确打開方式?總結現有玩家的模式,無非産品與服務。

撬開“後裝市場”,“産品+系統”是标配

後裝市場的使用者到底有哪些需求?從實際體驗出發智能、便捷、外觀、環保等要素或許都将是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目前,有這麼一批玩家,在全屋智能後裝領域最有可能率先摘到果子,那就是華為、小米和歐瑞博,至于原因則離不開他們“産品和系統”。

1、産品支撐,基礎底層

分别來看,華為、小米、歐瑞博在産品端又有着不一樣的玩法。

首先,衆所周知在全屋智能領域過去華為采取的是“1+2+N”戰略,主要是依靠一個主機和兩張網絡配上鴻蒙系統形成家居的智慧互聯,具體到智能家居硬體上此前華為并未做太多擴充,主要以智能手機、智能中控屏為核心終端,除此之外還有智能門鎖、路由器等個别硬體,主要還是依托生态內建的模式打造自己的“朋友圈”。

而今年華為有了改變,推出了全新後裝主機,賦予了即插即用的方式,改變了此前砸牆、走向複雜的過程,對于後裝使用者而言更便捷。今年更早之前還推出的全新帶屏智能中控,在彌補華為自身硬體缺失短闆的同時,也反映出華為進一步開拓全屋智能硬體的決心。

其次就是小米,硬體領域是小米一直以來的強項,與衆多的生态鍊企業圍繞米家平台共同打造出強大的智能家居生态,使小米有了豐富的産品縱深。由此也給使用者帶去了更加靈活的搭配方式,如在場景創新方面可随使用者心意随時改變,卻也非常考驗使用者對全屋智能的了解和動手能力,同一套裝置在兩個不同玩家手中,也許效果也截然不同。

最後是歐瑞博,歐瑞博的優勢展現在它的專注力,從品牌誕生時開始歐瑞博一直專注在控制終端、開關及照明領域,對于市場的了解更加深刻,歐瑞博從底層去建構全屋智能體驗,将場景與互動系統化,基于此歐瑞博在全屋智能的産品與系統部署上更加完整,這也是歐瑞博在智能家居領域能夠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

以後裝市場為例,這兩年無主燈開始流行,但不少使用者受房屋層高有限、精裝房無吊頂等阻礙無法安裝,歐瑞博就推出了SOPRO刀鋒系列無主燈,完全不受吊頂安裝影響,也不需要砸牆,完全可以滿足後裝改造的需求,再搭配其創新推出的單火帶屏智能開關MixPad C2,不需要顧慮改線等複雜安裝問題,兼顧到許多使用者想要的科技美觀的同時,又能夠通過觸屏、語音等智能互動方式,控制家電、窗簾、照明等場景,可以輕松實作使用者想要的場景智能化改造。顯然,歐瑞博這些全屋智能的技術積累在後裝消費市場有着天然優勢。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歐瑞博SOPRO刀鋒系列無主燈)

另外,目前消費市場對于産品的追求,也不僅僅停留在功能上,“美觀”同樣必不可少。像小米自己也參與産品的設計和釋出,加上龐大的生态鍊,整體設計風格統一,比較受年輕使用者喜愛。歐瑞博同樣如此,考慮到後裝市場的家庭裝修無法再變動,智能家居需要主動迎合整個家庭風格,為此歐瑞博推出了MixSwitch Defy、巴赫系列、MixSwitch ORIGIN等不同系列的中控予以使用者選擇。似乎用色彩打動使用者,也成為當下全屋智能玩家突破後裝市場的一條捷徑。

不管怎麼說,在産品力方面算是各有所長,不過産品也隻是全屋智能的基礎,目前市場比拼的核心是在系統層面。

2、系統能力,才是核心

全屋智能系統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沒有系統統籌協同,全屋智能不過隻是一個個單品智能。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國内能脫穎而出的玩家會是華為、小米、歐瑞博的又一原因。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華為智能家居生态)

華為鴻蒙的影響力已有目共睹,今年更是推出了全新主機SE及全屋互聯十大子系統,都是以鴻蒙系統來串聯,在後裝領域華為主機系統化讓使用者實作了快速智能,憑借主機連結,螢幕集控的方式,達成全屋智能。

鴻蒙系統的優勢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如今不光是智能手機、智能穿戴、全屋智能等領域,鴻蒙也已經走上汽車、政企、工業等領域,特别是面對即将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憑借鴻蒙系統使用者能感受不光隻是智慧家庭,而将體驗整個生活乃至工作上的便捷。

再看小米,如今小米有着全球最大的IoT平台,MIUI HOME系統圍繞小米手機、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産品,由小米生态鍊企業的智能硬體産品組成一套完整的閉環。但或許是為了秉持小米原有自由、靈活的特性,其系統的作用隻是起到串聯、控制的作用。

這裡又展現出小米與其他玩家在全屋智能領域的不同思路,比如包括華為、歐瑞博等廠商都在研究主動服務時,小米仍将選擇權丢給使用者自己。

至于歐瑞博,它的全屋智能系統是Home AI OS,與鴻蒙類似的是歐瑞博的Home AI OS也是挖空了安卓,重寫了500萬行代碼由此完全擺脫了安卓,使其在安全性、穩定性上更勝一籌;不同之處在于,Home AI OS更加聚焦與家庭場景,着重于使用者在家庭場景下的互動體驗。打個比方,客廳燈光太亮,歐瑞博免喚醒隻需要說“太亮了”系統就會根據使用者指令主動調節,就像前面提到的,在這些細節問題上歐瑞博都有着自己的獨特見解。

總之,目前來看“産品與系統”作為全屋智能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後裝使用者不得不率先考慮的兩個方面,不同品牌還是表現出了較大差異,當然對使用者來說更多的選擇絕對是一件好事。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全屋智能的未來趨勢,“生态與管道”建構大閉環

在産品與系統能力外,還有兩個點也将決定使用者購買決策,那就是“生态與管道”。

對于後裝使用者而言,生态将決定日常全屋智能的“複雜性”,強大生态亦是全屋智能成型的關鍵。總的來看,在生态路徑上各路玩家都在向“開放”靠近。

像華為通過不斷引入擴大外部廠商與品牌,以鴻蒙系統為基礎建構整個全屋智能生态,華為的開放式生态模式,也是目前國内絕大多數全屋智能品牌在走的模式,海爾、美的他們與華為全屋智能戰略殊途同歸,不拘泥于個别單品,通過場景化及生态內建的方式,讓智能家居形成一個整體。

而小米生态路徑則是難以複制的,背靠衆多生态鍊企業其中不乏一些領域的佼佼者,使得小米在産品數量和使用者基數上有了巨大優勢,如今小米生态基本已經覆寫了全屋智能的方方面面,任何單品大到大型家電,小到智能傳感器,小米生态都一應俱全。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生态方面,歐瑞博則是率先投入到了Matter懷抱,甚至比蘋果更早。而在加入Matter協定後,也使得歐瑞博有了更廣的生态圈,特别是未來Matter必然會是适合所有協定的入口和關鍵位。最主要基于Matter協定的生态模式,或是也是當下最适合後裝市場的模式,使用者不再受到生态壁壘的鉗制,也不再受到品牌閉環生态的影響,于消費者而言這将成為最大的吸引力。

而管道則關系到後裝使用者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目前,将目光重新放到線下市場也成為行業玩家的一緻選擇,原因無他,“全屋智能”終究是以體驗為基礎,線上模式再便捷,但卻無法讓使用者實際感受,這也是此前智能家居行業普及率不高的一個關鍵原因。

例如華為,在釋出華為全屋智能 2.0 時,曾表示如今華為全屋智能門店已覆寫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店數超 100 家。可以看出,在管道方面,華為想要複刻當初手機業務的模式。

小米的線下管道優勢在于足夠數量的小米之家,不過小米之家并非“全屋智能”專門店,且小米之家空間普遍較小,限制了全屋智能真實家居場景的還原,這是小米還需補足的地方。

而歐瑞博在2020年就推出了“繁星計劃”,宣布将在3年内開1萬家線下體驗店。在此之前歐瑞博已經開設超1300家終端門店,“繁星計劃”的初衷是希望每個使用者在離家10公⾥内都能快速體驗到歐瑞博全屋智能,同時借助歐瑞博自身開發的智慧家易一站式方案設計平台工具,将大幅提升全屋智能零售管道的效率,也将進一步惠及後裝使用者。

全屋智能向“後”轉,華為、小米、歐瑞博齊步走

總而言之,以生态和場景互動為底層的革命正進一步驅動全屋智能行業向前挺進。而後裝市場被全面打開後,全屋智能的行業格局也或将被改寫。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

此内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