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作者:清新福建用戶端

清新福建用戶端消息【作者:林智雙 林秀欽 圖/文】7月月16日訊,走進蕉城霍童古鎮,你會無數次被這個小鎮的驚喜所震撼,霍童洞天、明清古街、霍童溪,無不令人神往,而今天要說的則是,那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獨家記憶——霍童線獅。

視訊加載中...

2006年,霍童陳姓線獅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視訊作者:林秀欽 林智雙】

“走進非遺,甯德‘線獅吐聯’為文化宣傳添彩”。近年來,甯德市各縣(市、區)文旅部門結合全國文化示範城市建立工作,融合北路戲、評講戲、四平戲、提線木偶戲等具有本地民俗、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特色節目,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旅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具有閩東特色的“一縣一品牌”文旅宣傳格局。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擁有2000餘年曆史的霍童線獅号稱“中華一絕”,曆盡歲月滄桑,依然煥發着民俗藝術的魅力,2006年被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線獅之“線獅吐聯”表演,将曆史宣傳教育融入非遺文化傳承,讓廣大群衆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接受文化教育,營造濃厚的曆史氛圍。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福建省甯德市蕉城區霍童鎮的姓氏很多,宗祠也很多,設有宗祠的一般都是大姓,但在衆多的大姓中,估計陳姓交集得最密切,因為他們是古鎮裡唯有舞線獅的陳姓。中國沒有獅子,卻對獅子情有獨鐘,被稱為民族傳統文化的舞獅,最初是由獅舞衍化而來,而且“舞獅”和“獅舞”的演變卻經曆了漫長的時光。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注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這是最早将“獅”加以“戲”的記載。也是獅舞最開始的注解。到1500年前的北魏時代,獅舞演變成舞獅運動,作為民間民俗的表演藝術登上曆史舞台。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舞獅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大流派,線獅表演陣容由“引獅員”、“雙獅”5人組成,獅型為頭大嘴方,手呈金黃色。形态動作雄壯威武,情态動作委婉和順。南獅從北方獅脫胎而來,表演形式主要是單獅(2人)在“樁陣”上表演為主。動作靈巧活潑,突出在蹦、跳、飛躍、踩青等動作上,南獅的舞法與配合技巧亦特别講究,要有紮實穩固的下盤功底,揉合國術裡的腰力、馬步、麒麟步等步法及國術中的腿功、腿法等,配合靈活的舞獅動作、暄天的鑼鼓伴奏,風格獨特。霍童陳姓線獅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三子)、五獅(一母五子)5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後轉為固定台表演。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經過曆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造,線獅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蘇醒、伸展、登山等各種不同姿态,僅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得球等動作。控制獅子的表演動作者站在基座後,牽住繩子,根據鼓手的指揮,來演繹獅子的各種動作。線獅集文功、武功于身,表演時,需要展現出豐富的表現力,能表坐立、蹲卧、蘇醒、伸展、呵欠、抓癢、搔首、舔毛、蟄伏、依偎、跳躍、奔審、上柱、下地、鑽穴、出洞、登山、跳洞、越嶺、飛騰、回旋、翻滾、喘氣、顫栗、怒吼、咆哮等各種動态。這些有趣的姿态,活靈活現地表現出獅子在剛毅威武中不失靈巧、俏皮之趣味。霍童陳姓線獅有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傳承特點。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2006年,霍童陳姓線獅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内外不少的新聞人士都曾經目睹了線獅的風采。作為擁有道骨遺風的“别有霍童第一洞天”的霍童鎮,承載了千年的曆史長河,是中華民族自唐宋以來南遷文化的一個見證。淳樸的古鎮群眾,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呈現了一個别具一格的文化古鎮。而霍童線獅,就是古鎮文化的一個縮影。

稽核丨林 智 林秀欽 本期周刊主編丨林智雙

來源丨清新福建用戶端

原标題丨《非遺文化:“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版權聲明丨本文圖授權釋出。

非遺文化丨“中華一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霍童陳姓線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