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作者:洞見

#暑期創作大賽#

路遙曾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覺醒的早晚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人隻有打破原有認知,消除固有偏見,才稱得上覺醒。

複雜多變的時代,太多人在忙碌中随波逐流,活得疲憊又麻木。

就像《認知覺醒》一書中所揭露的,我們想勤奮,敵不過懶惰,想努力,又陷入低效,想精進,卻總走彎路。到最後,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半輩子過去了仍一事無成。

而那些活得精彩又出衆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在認知上遙遙領先。

《認知覺醒》是一本專注個人成長的工具書,于3年前出版,上市2個月就加印5次,暢銷15萬冊,被豆瓣網友打出了8.7的高分。

有資深書評人說:

“看完這本書,像被人當頭棒喝,也像忽然淋了場雨,瞬間清醒了過來。”

其實,書籍作者周嶺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曾有着和你我一樣的困惑與絕望。

他通過覺醒認知走出困頓的方法,可以說,适用于每個迷茫無助的普通人。

在書裡,周嶺不止一次寫道:

認知覺醒,是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也是造成人與人差距的根源。

眼下的時代,人隻有激活思維,打開心智,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1

頭腦麻木的人

隻能做可憐的“工具人”

阿根廷動畫短片《雇傭人生》,戳痛過無數人。

這部僅7分鐘的片子,将人的“無腦化”展現得淋漓盡緻。

每天早上7:15,秃頭男機械式地關掉鬧鐘,然後起床、洗漱、乘車、上班……

整個過程中,他面無表情,動作熟練,像執行指令的機器人。

更令人唏噓的是,影片裡的一切用品,都是“工具人”。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有人當桌子,有人是挂衣架,而秃頭男的工作,則是辦公室門口的一塊地墊。

這類 “工具人”,在《認知覺醒》裡,被周嶺更形象地比拟為“醒着的睡着的人”——一群看起來醒着,實際上頭腦和心靈早已沉睡的人。

他說,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數人都會沿着“求學—工作—婚戀”的既定程式,慣性式生活。

混得不好不壞,過得乏善可陳,說不上哪裡不對勁,卻也活得無趣至極。

就算偶爾鼓起勁頭做出改變,堅持不了幾天,又恢複原狀。

你是不是也這樣過?

興緻勃勃報了網課,卻很少認真看完,學着學着就覺得沒意思了;

買來的書隻翻了幾頁,讀來讀去,對生活也沒産生什麼質變;

工作上怎麼做也沒突破,一下班就想回家打遊戲玩手機……

身心懶散,沒有目标,缺少規劃,人像浮萍一樣漂到哪兒算哪兒,結果最終都擱淺在泥濘中。

在書裡,周嶺還講過一個“垃圾工”的故事。

美國男子卡羅爾中了970萬彩票,一夜從垃圾工變身為超級富翁。

然而,在卡羅爾的認知裡,活着無非就是吃喝玩樂。

他買豪宅,名車,後來迷上了賭博,渾渾噩噩過了7年,卡羅爾終于把獎金揮霍一空,又做回了垃圾工。

這個魔幻的故事,讓人頓時明白:命運,不可能繞過認知,發生改變。

頭腦麻木,認知淺薄的人,永遠隻能被外界牽着鼻子走。

就像書裡說的,認知上不蘇醒,我們終将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

若想變被動為主動,人就必須喚醒大腦,開啟心智領域的探索。

而人與人之間,也從認識覺醒的那一刻,有了千差萬别。

2

覺醒你的認知,才能持續進化

在書裡,周嶺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曆。

年前,他決定在主之外,學一門新技能——計算機程式設計。

學了半年後,上司要給辦公軟體更新,就從外面請來了程式設計人員。

然而,公司業務太專業,外來人員根本拿不準上司的要求。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周嶺竟意外地成了兩方溝通的橋梁。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既懂公司業務,又有程式設計基礎。

等他完美解決這件事,自己便順利得到了提拔,成了公司骨幹。

嘗到學習甜頭的周嶺,又在不久後涉足寫作領域,辦起了公衆号。

經過三年的深耕,他不僅收獲了無數讀者,還出版了3本書。

如今,周嶺已是标準的“斜杠中年”,将大批同齡人甩在身後。

他不止一次說過,自己之是以能有今天,全在于36歲那年“睜開了眼”。

要不是當年他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承認過往的失敗,是不可能開啟改變的。

人,隻有認知覺醒後,才能實作“再進化”。

從現實的困頓中蘇醒過來,才能看清現狀,尋找到激活自己的方法。

一次采訪中,雷軍問晨興資本的劉芹:“你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劉芹說:“天道酬勤,隻要勤奮,就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投資人。”

他話音剛落,雷軍就搖搖頭說:天道不一定酬勤。

如果隻是重複低效的努力,再勤奮也沒有用。

有這麼一種說法,說人和人的差距,在于3種資訊差。

第一種,是資源,我有,你沒有;

第二種,是技能,我會,你不會;

第三種,是認知,我懂,你不懂。

資源,可以尋找,技能,可以學習。

隻有認知,依賴的是每個人的覺醒力,很難超越。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說,一個人隻能在他認知範圍内生活。

同樣的運氣下,洞悉本質和規律的人,能把運氣轉化為實力;

同樣的條件下,看得更深更遠的人,才能尋找到更多的機會。

在書裡,周嶺寫道:

“隻有刻意提升自己,我們才能慢慢甩開大隊伍,走在前列。”

如果你也想成為佼佼者,一定先要覺醒你的認知。

隻有認知覺醒了,人生的局面才能打開。

3

拓展思維寬帶,用認知撬動人生

有位旅行者,在旅途中,碰上一個正在遷徙的部落。

他好奇地湊過去,詢問長老:你們遷徙,是因為以前的居住環境變差了嗎?

沒想到長老說:

恰恰相反,正因為那裡太舒适,我們才要遷徙。不然,安逸的環境,會使族人的生存技能退化。隻有定期遷徙,我們才能倒逼自己學習本領。

生存,從來都是一場不斷進化的競賽。

而當代社會,最需要進化的,是我們的頭腦。

關于這點,書裡還給了如下建議:

1. 運用“理智腦”,找準思考“熔斷點”。

在書裡,周嶺将人的大腦,比喻為一個公司。

而公司裡,隻有三個員工——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前兩者,隻在乎眼前的安逸與舒适,隻有理智腦,才會驅動深入思考。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如果不刻意運用理智腦,人就會在“避難趨易,急于求成”的天性中,沉迷于低級享受。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刷視訊,而不是去看書,考職稱,學技能。

是以,喚醒認知的第一步,就是對抗懶惰的天性,養成用腦習慣。

那到底如何思考呢?

周嶺舉了個例子。

比如你看書,一旦看到難點,或是有啟發的地方,就停下來。

圍繞這個“熔斷”點,對自己提問:這裡講的是什麼?對我有什麼用?可以如何實踐?

很多時候,思考就像一條繩索,不斷牽引,最後可能就在頭腦裡牽出一頭大象。

2. 錘煉深度學習力,發揮複利效應。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理論。

這個理論,揭露了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和主動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諸如聽講、閱讀、視聽、示範,知識在腦海裡的留存率隻有5%、10%、20%和30%。

而主動學習,就像讨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留存率則高達50%、75%和90%。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造成差異的根本,就在于被動學習大多浮于表面,而主動學習則能深入下去。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深度學習并不容易,這個過程,就像下面的複利曲線,需要足夠的定力與耐心,才能迎來質變的轉折點。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報了網課,就認真學完,再探索進一步的深造;

學習技能,也不要淺嘗辄止,直到學以緻用;

看書也不要半途而廢,用終身學習武裝起頭腦。

唯有長久深入的學習,才能發揮時間的強大效用。

3. 站在“舒适圈”邊緣,一點點向外走。

你有沒有這種經曆

制定跑步計劃,不是目标太容易,跑起來太簡單,就是目标太難,堅持不了幾天;

日常學習工作中,要麼不給自己壓力,要麼就突然給自己拿出“高标準嚴要求”。

結果,我們不是沒動力繼續,就是根本完不成挑戰。

周嶺說,若想最大限度激發潛力,我們要找準自己能力的“拉伸區”。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在這個地帶,我們既有往前探索的欲望,又不至于被太高的難度擊潰自信。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在《心流》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模型:

當人們對目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說明應該提高難度;

當人們對目前的活動感到焦慮時,說明應該保持這個水準專注練習。

如此反複交替就可以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不管學什麼,找準你的“舒适圈”邊緣,循序漸進向外拓展。

你将一步步拓展認知領地,獲得更廣袤的知識版圖。

4. 開啟“上帝之眼”,在反觀中蛻變。

書裡提了1959年的一次天文事件。

那年8月7日,美國“探索6号”衛星,拍攝了第一張地球全景圖,人類從此有了“上帝之眼”。

衛星讓地球看見了自己,而我們每個人,也應用“會飛的自己”,跳出自身局限,對自我進行反觀。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認知覺醒》

意識到這點後,周嶺開始了他的“反思計劃”。

他買來筆記本,每天像記日記一樣,寫下對自己的觀察。

至今,他反思日記已寫了十幾本,每一筆都像一把刻刀,把自己雕琢出了更好的樣子。

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複盤,人才能在反觀中蛻變。

4

周嶺曾在網上開通了問答專欄,做過一段時間的“成長咨詢師”。

每當被問及如何擺脫眼前的困頓,他說:

“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

而這句話,也是《認知覺醒》的核心要義。

人能實作的所有躍遷,本質上,都是認知完成了覺醒與提升。

有人從《認知覺醒》中,總結出了一款“蛻變公式”:

強烈的意願+深度思考+自我反思+行動=改變。

眼下的世界,競争已然是腦力資源的比拼。

隻有認知占上風的人,才能赢到最後。

點個贊吧!快讓自己從沉睡中蘇醒,喚醒大腦,積極思考。

請相信,覺醒後的你,前途必将不可限量。

内容同款—— 認知覺醒 ¥19.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