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不是在手機裡嗎?”孩子對錢越來越沒概念了

作者:新湖南

“錢不是在手機裡嗎?掃一掃就有。”随着移動支付的普及,很多孩子從小極少接觸現金,對錢沒有概念,也不把花錢當回事兒。長此以往,他們的金錢觀、消費觀在悄然發生變化,有些長大後甚至深陷網貸泥潭。

事實上,财商教育是門“必修課”。趁着暑假,家長不妨多帶孩子認認錢,讓孩子懂得如何理性花錢。

尴尬

孩子不認現金 也不了解找錢

“各位,你們給娃零花錢了嗎?”“我家沒。”“我給了,但他好像沒什麼感覺,扭臉就忘了。”“我已經把手表裡的快捷支付永久關閉了。”

微信群裡,家長們聊着聊着發現,好多孩子似乎對錢毫無概念,甚至自打出生以來,就幾乎沒有接觸過現金。

“一張50元鈔票可以換幾張20元鈔票和幾張10元鈔票,這題怎麼教?”“拿鈔票教呀!”“家裡沒有50元、20元、10元,就一堆硬币。”“翻遍了我公婆的包,才終于湊到了這幾張錢。”

類似這樣哭笑不得的經曆,趙菁也曾遇到過。“孩子5歲那會兒,從抽屜裡翻出來個好多年沒用過的錢包,拿着裡面的錢問我這是什麼,我才意識到他從沒摸過鈔票。”趙菁跟孩子解釋,“這是錢,用來買東西的。”結果,孩子指着手機問,“錢不是都在那裡面嗎?買東西隻要掃一掃呀!”

對孩子來說,陌生的不隻是現金,還有與之相關的各種說法。“給孩子做采購的數學應用題,發現他不知道什麼叫‘打折’。”看到網友的段子,于先生也給兒子做了個小測試。沒想到,7歲的孩子不僅不知道什麼是“打折”,還不懂什麼叫“找錢”,更别說“湊整”了。

這也難怪,家中日常購物,大多都在網上完成。偶爾帶着孩子超市采購,也是手機一刷了事,孩子從小到大沒怎麼碰過錢。

于先生不由得感慨,孩子對于錢的概念,與自己小時候大相徑庭。“他不知道收銀機、取款機這些裝置長什麼樣,甚至在前幾年,連超市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想要什麼東西,人家都會給送到家,從沒關心過支付這個環節。”

最近幾個月,二年級的棠棠會時不時地抛出幾個關于錢的問題。“爸爸一個月掙多少錢?”“咱們家有十萬塊錢嗎?”他還開始學着用錢解決問題:“幫我把這事幹了,我給媽媽一萬塊錢。”

在笑着說“你哪有一萬塊”的同時,爸爸孫先生琢磨着,是時候對孩子進行财商教育了。

其實,一年級的數學課上,棠棠就學了認錢,還學會了“元、角、分”的換算,但二年級都快結束了,孩子對錢還是懵懵懂懂。

“學校主要還是教算術,感覺跟現實生活有些脫節。”課堂上,棠棠明白十進制的換算規則,孫先生還在家裡找出了1分、1角硬币,帶着孩子認錢,可面對“1分錢能買什麼”的問題,他實在答不上來。“與其把大量時間花在‘120分等于幾元幾角’的練習上,還不如讓孩子真正體會一下,10元或者100元究竟能買什麼。”

困擾

無視價格高低 花錢感覺淡化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般給孩子的東西隻考慮需不需要,确實很少因為價格做取舍,孩子無形中也受到影響。”程璐家境還算優渥,原本不怎麼會跟孩子談錢,但這段時間,她發現這樣下去對孩子并不好,“在孩子眼裡,錢好像是從天而降的,根本看不到背後的勞動,小小年紀就總想着躺平。”

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也正潛移默化中改變着孩子們的金錢觀。賀雪最直覺的印象是,孩子對于價格高低絲毫不敏感。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售價100塊孩子覺得便宜,300塊也是便宜。“總之隻要他想買的,多少錢他都說便宜,就沒聽他說過貴。”

回想自己小時候,可不是這番光景。賀雪六七歲就會算計自己那幾塊的零花錢,還知道用零錢跟家長換張整十塊的存起來,“挺有成就感的。”

孩子對價格無所謂的态度,讓賀雪多少有些擔憂。“當錢的概念逐漸抽象,貴賤不再有差别,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對于花錢的感受,也在悄然淡化。”在賀雪看來,無現金時代引發的消費觀轉變不容小觑。“利用移動支付手段,孩子輕松繞過監管,瘋狂購買遊戲皮膚、裝備,甚至打賞主播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些花好幾萬買遊戲皮膚的,說到底就是孩子不明白錢的意義”。

前不久,林潇就遇到過這種糟心事。“孩子在遊戲平台上一口氣充了好多虛拟币,被我發現以後,還理直氣壯,覺得是我小題大做。”耐着性子跟孩子溝通一番,林潇着實無語,“孩子以為手機裡的錢随刷随有,根本用不完,是以從不在意價格,直接‘閉眼入’。”

徐磊擔心,孩子對花錢無感,影響的可能不隻是當下。“現在好多大學生稀裡糊塗就深陷網貸的泥潭,有些因為貸款還不上,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原因之一恐怕是跟小時候沒有培養正确的金錢觀有關。”徐磊記得,曾有人說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将來就會有其他人替你教。這個人會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如果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容易讓孩子的欲望不斷膨脹。一旦手中的錢無力支撐這樣的欲望,就可能釀成惡果。”

支招

體驗自掙自花 參與家庭采購

如何讓孩子對錢有概念?孫先生選擇帶孩子參加幾場“跳蚤市場”活動。在鍛煉社交能力的同時,也讓孩子更明白金錢的意義。“例如同類别玩具,自己孩子标價5元,别人标價20元時,就可以跟孩子讨論,到底誰的标價更合理、當初買這個玩具多少錢等。”

在财商教育上,丁欣也做過許多嘗試。“想過買教具,或者帶他玩這方面的遊戲,但又覺得有些設計太兒戲,還是寓教于生活來得更真實。”前陣子家裡進行了集中網購,快遞比較多,丁欣決定讓兒子東東體驗一下掙錢和花錢的感覺。“我帶着他一起把拆出來的各類紙箱收拾好,用小推車拉到樓下的廢品資源回收筒,總共賣了8塊錢。雖說錢不多,可那是他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的,特别有成就感。”

8塊錢怎麼花?按照事先約定,東東說了算。“他在小區超市裡精挑細選了一包最喜歡的立體卡通貼紙,高興壞了,比我們直接買給他還激動。”丁欣相信,這樣的體驗對孩子大有裨益。“至少他知道,錢不是平白無故來的,買東西也要先想想自己手裡有多少錢。”

平時,丁欣會讓東東參與家庭采購。小到蔬菜水果、文具玩具,大到家具家電、長途旅行,她都會把價格告訴東東。“一個西瓜多少錢、一台冰箱多少錢、一趟旅行多少錢,慢慢就有概念了。”

除了掌握價格資訊以外,丁欣還引導東東學會了比價。“有次在遊樂場,他看上一個風車,賣38元,用手機一查,電商平台同款隻要12元。我就告訴他,選擇網購的話,這些錢可以買更多東西。”最終,東東在網上挑了兩個不同花色的風車,又挑了個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嘗到了甜頭,就知道以後買東西前要貨比三家。其實,教孩子比價并不是真缺這點錢,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他建立起經濟頭腦,以後買東西乃至做事情,都更加理性。”

東東一天天長大,丁欣又開始盤算着給孩子進行理财啟蒙。“過去老人們給壓歲錢會給很多,孩子不好掌控。後來我們就跟老人們商量好,春節每人象征性地給200元就行,全部交給他來管。”丁欣告訴東東,這些錢可以選擇放進儲蓄罐,也可以選擇讓爸爸幫忙存起來,每月獲得一筆利息。“專門給他做了個賬本,上面寫好日期和金額。如果遇到有自己特别想買的東西,就從裡面支取一部分。别看孩子小,一筆一筆記得可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