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作者:深圳特區報

視訊加載中...

黑夜中,海龜媽媽時不時喘着粗氣,一枚枚晶瑩剔透、如乒乓球大小的海龜蛋落入沙坑中。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一隻人工繁育雌海龜在台風“杜蘇芮”登陸前,誕下了54枚珍貴的海龜蛋。這是深圳報業集團讀特用戶端《海底探“粵”——沿着海岸線看廣東》系列直播在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錄到的第一手畫面。

2023年7月24日0時至27日24時,讀特用戶端攜手海洋環保組織“藍蹼生态”與保護區的專家們,在“海龜灣”通宵蹲守野生海龜洄遊産卵,并在直播過程中記錄到了人工繁育海龜的“下蛋”過程,引起海内外廣泛關注。

海龜被稱為海洋中的“活化石”,與恐龍互為“同齡人”。如今,海龜正面臨滅絕的風險,世界上七種已知海龜大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瀕危和極度瀕危物種。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态日。近日,斯坦福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國際海龜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拉瑞·克勞德博士(Dr. Larry Crowder)接受了讀特融媒體記者獨家專訪,講述了全球海龜面臨的“困境”與世界各地的“海龜救援行動”。全球氣候變暖、漁業誤捕、利益沖突......“生死場”上,海龜的“出路”在何方?

高溫下,海龜正面臨“性别比例失衡”

海龜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水中,雌海龜上岸主要是為了産卵。

在産卵季,雌海龜會在漲潮時獨自在夜間上岸,并在海灘上找到一個安全的場所作為自己的“産房”,再利用強壯的前肢和後肢,挖出一個沙坑,然後進入洞中開始“下蛋”。産卵結束後,海龜會用沙子将海龜蛋埋起來,随即爬回大海。藏在沙坑裡的海龜蛋經過30-60天的孵化後,小海龜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一路躲避天敵,爬向大海。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正在“挖坑”的海龜媽媽

和人類不同的是,海龜沒有性染色體,海龜的性别是由沙子的溫度來決定的。

克勞德博士用紅海龜舉例,如果海灘沙子的溫度高于29攝氏度,海龜蛋将孵化出雌海龜,如果溫度低于29攝氏度,會孵化出雄海龜。随着全球氣候變暖,沙子變得越來越熱,海龜蛋在沙坑裡就像被“煮”一樣,小海龜容易“胎死蛋中”,成功孵化的雄海龜越來越少,雌海龜越來越多。

據路透社2022年8月的一則報道,過去四個夏天是美國佛羅裡達州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在這期間,研究海龜産卵和孵化的人員甚至沒有發現雄性小海龜降生。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路透社報道截圖

“當雌海龜找不到雄海龜交配時,雌海龜也有可能會上岸産卵,但産下的海龜蛋沒有受精,也就沒有辦法孵化。”克勞德博士說。

高溫和性别,聽上去毫無關聯的兩個因素,對海龜的命運來說卻是決定性的。

能不能對海龜蛋進行“急救”?克勞德博士表示,曾經有人提出在海灘上用布搭建遮陽處,讓海龜産卵的地方“降溫”,進而提高雄海龜的孵化率。“這種方法對小型區域來說是可行的,但是在大面積的海灘上很難操作。”

另外一種措施則是在雌海龜産卵後,将海龜蛋從被太陽暴曬的沙坑裡挪到樹下陰涼處。“我們暫時不能确定這些人工幹預的方式是否是長期可持續的,但我們知道至少得做些什麼才行。”

海龜家族決定“自救”

苦于海灘“熱度”,海龜也在改變自己的習性來“拯救”海龜寶寶。

一般來說,每年5-10月是海龜的産卵季節,同一隻雌海龜在一個産卵季中,會有多次上岸産卵的行為,每一窩海龜蛋最高可達上百枚。“證據顯示,部分海龜上岸産卵的時間段越來越靠前。”克勞德博士舉例稱,有些5月份産卵的海龜在4月就會上岸,這樣海龜蛋才能在溫度更低的沙灘裡生存。

下蛋時,海龜也不會把所有蛋都“下在同一個籃子裡”。克勞德博士解釋,通過追蹤雌海龜身上的衛星定位裝置發現,在同一個産卵季,它們會在同一片海灘的不同地點産卵,以防所有海龜蛋都因洪水或其他自然災害孵化失敗。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海龜蛋

對于生活在熱帶海域的海龜來說,它們還可能因為氣候原因逐漸往地球兩極移動,為自己的海龜寶寶找到更涼爽的海灘。克勞德博士表示,海龜正通過不斷地遷徙來讓後代的性别盡量達到平衡,目前看來,它們“搬家”的速度還算比較緩慢。

“海龜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上億年了,為了活下去,它們也不得不進化來适應氣候變化。”

海龜媽媽另尋“産床”

海龜遨遊于大海中,有相對固定的栖息和覓食地。但在繁殖季節,絕大部分海龜會通過感應地球磁場來為自己“導航”,不遠萬裡洄遊到當年的出生地,在同一片“産床”上繁衍後代。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海龜在“海龜灣”上岸(圖檔來源: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如果說海龜為了尋找溫度更适宜的海灘,選擇“搬往”更靠近地球兩極的地方,它們還會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嗎?克勞德博士坦言,一般情況下,海龜确實會回到它們曾經出生的海灘或區域産卵,比如50年前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海灘出生的紅海龜,多年來也一直回到同一片“産床”。

但是,假如海龜在三十年後洄遊至出生地時,發現原來的海灘因為飓風消失了,它們該怎麼辦?克勞德博士向讀特融媒體記者抛出了這個問題。“是以說,海龜并不是‘隻能’回到出生地産卵,如今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海龜會發現在原出生地産下的海龜蛋很難活下去,而在緯度更高的海灘産下的海龜蛋生存率更高,随着時間的推移和漫長的适應過程,海龜會慢慢‘搬家’,另尋合适的‘産床’。”

“氣候變化的速度之快遠遠超過海龜交配繁育的周期,是以我們需要想出更好的應對辦法。”克勞德博士說。

漁業誤捕讓海裡“危機重重”

有研究表明,由于天敵衆多,且受漁業捕撈、海洋污染、非法貿易等影響,野生海龜的成年存活率極低,通常隻有不到千分之一。克勞德博士認為,雖然守護海龜蛋很重要,但保護大海裡20多歲的“青年海龜”也同樣重要,因為它們已經接近成年及性成熟,即将擁有繁衍能力。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交配前的海龜(圖檔來源: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極端假設下,如果我們隻能保護一隻海龜,那麼必須保護一隻成年性成熟的雌海龜;如果我們隻能選擇保護某個成長階段中的海龜,就要保護幼年及亞成年海龜,因為它們離成年隻有一步之遙。”克勞德博士說。

“漁業誤捕已經成為海龜緻危的主要因素之一。”克勞德博士表示,有很多幼年及亞成年海龜死于這一行為,海龜種群數量也是以受到很大威脅。

漁業誤捕為什麼會導緻海龜死亡?海龜靠肺呼吸,雖然它們擅長潛水,但仍需浮出水面換氣,否則就會憋死。當漁民用漁網或拖網捕撈魚和蝦時,海龜也容易被網纏住,氧氣儲備會在用力掙紮中迅速耗盡,如果無法及時浮出水面,海龜容易是以受傷或溺水,導緻虛弱或死亡。

事實上,很多漁民也并不希望捕到海龜,多數情況下都是失誤導緻,克勞德博士補充道。

擺脫大海“困”境

海龜“困”于海,我們怎麼“補救”?

美國曾研發出一種“海龜逃生裝置” (Turtle Excluder Devices, TEDs),用來加裝在漁網上,幫助被誤捕的海龜從漁網中逃走。“這種裝置在墨西哥灣的漁船中推行後,當地的海龜數量有适當增加。”克勞德博士表示,目前這類“海龜逃生裝置”在美國和國際上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海龜逃生裝置”模拟(圖檔來源: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漁業局(NOAA)官網)

另一種常見的“補救”措施是對捕魚工具進行改造。克勞德博士舉例說,裝在延繩釣上的J形鈎被海龜誤吞後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是以目前鼓勵漁民盡可能使用較大尺寸的圓型鈎,可以緩解海龜誤捕的情況。

除了技術層面上的改進,國際上還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海龜保護經驗做法?克勞德博士提出,近年來,業界開始讨論一種新興的“動态海洋管理” (Dynamic Ocean Management) 的政策,通過給海龜裝衛星定位追蹤器,研究海龜在海裡的活動地點,以此建議漁船改變捕撈方向及區域,“這樣的話漁民也不需要另外改裝捕魚工具了。”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克勞德博士(右)為海龜裝定位裝置(圖檔來源:斯坦福大學官網,攝影:Laura Jim, Hawai‘i Preparatory Academy)

研究發現,海龜常常聚集在“北太平洋過渡區” (North Pacific Transition Zone),北方冰冷、營養豐富的北極水和南方溫暖的海水在此交彙,海龜、鮪魚、鲨魚等海洋生物經常在此出沒。

克勞德博士指出,如果漁民在此區域内捕魚,很容易誤傷海龜,但如果漁民在過渡區的北邊或南邊捕魚,能減少誤捕機率。“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漁業局(NOAA)已經在通過不斷模組化實踐來幫助漁民監測海龜動态。”

建立“移動”的海洋保護區

海洋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也被認為是保護海洋生物的關鍵戰略。

海洋保護區是指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而劃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護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帶。據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官網介紹,近30年來,不少沿海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起各種類型的海洋保護區。

  • 1974年,澳洲政府将大堡礁定為國家公園,大堡礁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統保護區,總面積約28萬平方公裡,比英國本土的面積還大。
  • 1975年,美國開始建立海洋保護區,目前已相繼在夏威夷群島、加利福尼亞沿海和佛羅裡達州群島周圍建立了12個保護區,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裡。
  • 大陸海洋保護區建設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在渤海海域劃定的蛇島自然保護區,其後大陸大規模興起海洋保護區的建設。1990年,經國務院準許建立了第一批海洋保護區,共包括昌黎黃金海岸、山口紅樹林生态、大洲島海洋生态、三亞珊瑚礁以及南麂列島。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景(圖檔來源: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動物不會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海域的空間也會發生變化,克勞德博士認為,海洋保護區也不能是靜止不變的。

“移動海洋保護區 (mobile Marine Protected Areas,mMPAs) 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已經有多地的管理部門在推進應用。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海洋生物的活動、漁業活動、海洋管理、海洋保護區全都是動态的。”

有漁民覺得這種管理方法改變了他們一直以來的捕魚習慣,克勞德博士解釋,其實隻是讓漁民換一個少有海龜活動的捕魚區域,捕魚的方式不會改變。

“30多年前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來實作,但現在随着科技發展我們可以做到了,我預測10-15年後這樣的動态海洋管理方法能夠大規模應用。”

“海洋直播”勝過千言萬語

2023年4月22日,讀特用戶端攜手海洋環保組織“藍蹼生态”正式推出《海底探“粵”——沿着海岸線看廣東》 (SEA You in Guangdong: Along the Coastline) 大型系列直播報道,通過海洋專題直播、海底慢直播、航拍、小視訊、深度報道等形式講述灣區“深藍”故事,呼籲公衆關注海洋生态保護,向全球導覽大美廣東、生态灣區,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之灣區實踐。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霜鹿角珊瑚産卵(圖檔來源:藍蹼生态)

5月24日-27日,讀特用戶端首次采用了7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方式,全天候蹲守深圳海域野生珊瑚産卵。7月24日0時-27日24時,讀特用戶端走進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96小時不間斷直播,在“海龜灣”通宵蹲守野生海龜洄遊産卵。截至目前,該系列直播全網觀看量達3.2億,海内外超180家媒體、平台持續關注。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海龜産卵(圖檔來源: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很多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并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就好比你如果不是潛水員的話,可能根本不會有機會看見珊瑚産卵,但是通過直播我們能看見,也可以吸引大家多多關注和感受自然。”在觀看讀特用戶端《海底探“粵”——沿着海岸線看廣東》系列直播後,克勞德博士不由得感歎,媒體直播在助力提升公衆海洋保護意識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們常說一張照片、一部電影勝過千言萬語,你們的直播拍攝可以說是一場更震撼、更有力的感官盛宴,由此可見,直播講故事也同樣勝過千言萬語,這類海洋直播是很成功的嘗試,我為你們的付出點贊。”克勞德博士說。

獨家 | 讀特記者專訪斯坦福專家拉瑞·克勞德博士:海龜“生死場”上,出路在何方?

海内外媒體報道讀特用戶端《海底探“粵”——沿着海岸線看廣東》系列直播截圖

克勞德博士坦言,在全球海龜保護的路上,每個領域都面臨很大的壓力,“比如漁民和海龜保護志願者之間就常常發生沖突,漁民為謀生,志願者為海龜,雙方都不能忽視,這也是一個很棘手的難題。”

漁業工作者、環境保護志願者、高校研究者和政府決策者的多方共同對話至關重要。克勞德博士認為,“推動海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想出對人類和對地球都友好的方法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而不僅僅隻是為了海龜或者隻為人類。”

編輯 陳苑婷 審讀 吳劍林 二審 徐雅喬 三審 王越勝

(作者:讀特融媒體記者 陳苑婷 孫钰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