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飲業揭秘預制菜真相:它為何勢不可擋?

作者:文澤知識科普

●撰文 勞駿晶

趙英傑的小飯店開在浙江嘉興一小鎮。他的拳頭産品是黑魚煲,兩人份的量,賣78元,都是他親自做的。從殺魚到爆炒起鍋,他要在那個幾乎轉不開身的小廚房裡忙20分鐘。菜終于上桌時,抽油煙機又積上一層油,用于消毒的紫外線燈把他的後脖頸曬得黢黑。

餐飲業揭秘預制菜真相:它為何勢不可擋?

而在80公裡外的杭州一個購物中心裡,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莜面村有一個整潔的明檔廚房,白衣白帽的廚師表演一般,在蒸騰的水汽間穿梭。他們承諾,一整桌菜都會在25分鐘内上齊。

效率,在這兩家店裡不可同日而語。效率背後有一個不被注意到的密碼:預制菜。

《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中國預制菜行業下遊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業,銷售管道85%以上面向小吃快餐店、連鎖餐飲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團餐等。預制菜正全面深入餐飲業的腹地。

降低45%的人力成本

西貝集團有個高調的創始人,賈國龍,他曾告訴媒體,“預制菜是未來餐飲的大趨勢,西貝将持續布局新零售,以賈國龍功夫菜打開預制菜市場。”連鎖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是業内周知的秘密。

對于連鎖品牌,這些預制通常都在中央廚房完成。

供職于一家頭部連鎖餐飲品牌的楊琴,曾參觀公司旗下的中央廚房。這裡與她想象中的廚房完全不同,沒有炒鍋和油煙,葉菜和肉制品置于不同的冷藏、冷凍庫,然後進入一條條閃着不鏽鋼冷光的流水線,被處理、包裝,送往不同門店。

餐飲業揭秘預制菜真相:它為何勢不可擋?

楊琴注意到,蔥的不同位置被分開包裝,中間青綠的蔥段會被送到她所在的品牌門店,蔥頭和蔥葉部分則會賣給其他餐飲企業。一切都是如此标準化。

“一大口美食榜”新媒體創始人小寬解釋,多門店營運都需要菜品預制,淨菜處理是預制,料汁配送也是預制。“部分高端餐廳還有快餐,理論上都是預制。”

連鎖店需要口味的一緻性,一條條流水線和儀器,保證了“出口的穩定”。

預制也意味着高效。楊琴解釋,有完整的中央廚房和供應鍊後,門店的廚房面積減小、人手減少。餐飲是一個“三高一低”的行業,房租高、食材成本高、人工高,利潤低。

《2021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提到,預制菜能降低的人力成本達到45%。同時,更小的廚房面積帶來了更多的接待面積和接待人手,制作時間縮短也意味着更高的翻桌率。

而在中國繁多的餐飲品類裡,小寬所見的預制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火鍋。統一制作的底料、完成預處理的淨菜,讓一家火鍋店不再需要一位大廚。就像走進任何一家海底撈,顧客都能嘗到同一個口味的牛油火鍋鍋底。當你問服務員,鍋底是不是老湯時,對方大概隻能尴尬一笑。

此時,口味已經不掌握在廚師手中了。

工業化下的舌尖生意

口味由料理包和它背後的研發團隊控制。

朱鶴就是掌握口味的那個人,他做了20年的西餐廚師。後來從五星級酒店的行政副總廚,成為了叮咚買菜預制菜部門的火鍋料理研發專家。

大廚從依賴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人,變為一個在意數字和細節的研發員。他手下的醉雞煲,也擁有精細生産流程的預制版:清遠走地雞用汽蒸來保持鮮嫩;雞胸、雞腿、雞翅有不同的汽蒸時間,最後放娘酒,保證酒味揮發較少,充分鎖進雞湯裡;一公斤水用7g鹽。

叮咚預制菜相關負責人說:“預制菜一頭連着種植業、養殖業、生産加工業,另一頭連着餐飲業和居民消費。”

預制菜正試圖把舌尖上的生意納入到整套工業化體系當中。盒馬鮮生的預制菜部門在今年4月首次公開亮相,叮咚也在此前加碼預制菜部門。兩家在這個領域再次展開競争。

2022年,預制菜已擁有4196億元的市場規模,被看好為萬億級的風口。中國現有6.8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其中超54.7%的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競争才剛開始。

餐飲連鎖品牌也參與其中。你可以在網上買到真功夫的速食半成品菜,香汁排骨的味道和店裡一樣。海底撈旗下有一系列的自熱火鍋,眉州東坡旗下也孵化出主打川味預制菜的食品公司。半成品菜公司味知香在2021年上市,成為“預制菜第一股”。

眉州東坡總經理王剛曾充滿信心地說:“我覺得中餐可以産業化,首先要解決标準化問題。”小寬也說:“中餐标準化一定是從菜品預制開始的。具體預制到哪一步,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邏輯和方式。我是支援預制菜的發展的,它更環保,更清潔,生态友好,可持續,節省人工,易于操作。”

工業化的潮水正湧向食品工業和餐飲行業。

黑魚煲存在的意義

在工業化的浪潮裡,人是不确定因素,個性往往是需要被剔除的。

在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的世界裡,廚師不再那麼重要了。有媒體統計,目前國内餐飲業需要廚師1200萬人,實際從業者(含幫廚)不足千萬。

一家主營外賣的小店,也不需要廚師。《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裡,有第三方機構估計,全國70%的外賣商家使用料理包。

在淘寶一個炒雞蛋預制菜的頁面裡,評論裡有不少外賣店主,他們不再需要起鍋燒油就能瞬間做出一份松軟的炒雞蛋,當然也可以是荷包蛋。

餐飲業揭秘預制菜真相:它為何勢不可擋?

“開飯店越來越難了。”小飯店老闆趙英傑感慨,他也打過賣預制菜的主意。朋友老蔣就幹過這個。老蔣的店開在嘉興,小小的店面隻有兩張桌子,原本是賣面的,後來生意實在不好,就開始做外賣。

從供應商那裡買來料理包,你想要的菜品全都裝在這些真空包裝裡。牛肉、雞腿、豬腳,還有洋芋和綠葉菜。操作簡單,把10元的料理包放進原本燒面的鍋裡,等水開了就撈出來,用剪刀劃開包裝,把湯湯水水一團菜擠到飯盒裡,再打一份飯。這份外賣就搞定了,加價五元賣出去。

因為是外賣,客人不會知道菜品如何制作。

不過趙英傑很快打消了這個主意,客人在餐桌邊一望,就可以看到他在廚房忙活,要是看到食物是從一個真空包裝袋裡擠出來的,一定不願消費了。

預制菜在消費者心裡總是一道坎。而試圖推行預制菜的賈國龍功夫菜似乎走早了。去年以來,它在北京的多家門店相繼關閉。消費者不喜歡在餐廳吃到預制菜。

趙英傑隻好繼續在熱鍋前炒菜,冒着一頭汗。微波爐加熱一份蓋澆飯隻需兩分鐘,他做一份面的澆頭就要3分鐘。

他其實并不喜歡做飯。也不在乎鍋氣,不在乎手藝,不在乎一個廚師的自我實作。在工業化還沒有完全改造這個小鎮的飯店時,他就想掙點錢,因為兒子要結婚了。

面上的澆頭和一鍋黑魚煲,還沒有被預制菜足夠完美地工業化。

趙英傑最主要的客戶來自這家小飯店附近的兩個工廠,一家印染廠、一家紡織廠。晚上10點,勞工們從流水線上下來,會想吃一份不來自工業化流水線的黑魚煲。(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琴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