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作者:漁樵灬耕讀

文/漁樵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一本書,它可能就代表了一種人生。讀書,那是一場與自我深入的對話。

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長夜漫漫的孤獨,讓人們在黑暗的歲月裡,依然能保持對未來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

書,帶我們遠離封閉和黑暗,展現出無盡的遼闊和光明。

對于年輕、躁動不安的心,書就像是暫時的甯靜和平和的港灣,讓那些處于困惑和迷茫中的年輕人,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意義。

讀書,讓我們更了解這個浩瀚遼闊的世界,也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它激發了我們追尋真理、實作理想的欲望和激情。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01我們是為了誰而學習?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踢易拉罐玩,聲響很大,讓老人無法好好休息。

老人給了每個孩子20美分,讓他們盡情玩耍,孩子們非常高興。

第二天,他們又來了,老人又給他們每人10美分,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給這麼多。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接受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憤怒地質問:“才5美分,你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很快就離開了。從此以後,那些孩子再也沒有回來。

這個故事讓我們思考:我們是為了誰而學習?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一個人是否積極去學習,為什麼去學習,樂意學什麼,學得怎麼樣,都跟動機有直接的關系。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動機是推動每個人不斷進步的首要力量。

隻要擁有強烈的動機,無論面臨何種環境,都能集中精力,盡力去做好。

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同樣,動機與閱讀之間也存在這種關系。閱讀可以激發動機,而動機又能推動閱讀,兩者互相關聯。

如果你缺乏閱讀的動機,很可能會對閱讀産生厭煩情緒,将其視為一項又苦又累的任務。

然而,如果你帶着明确的動機去閱讀,就會把閱讀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再覺得苦澀或疲勞。

我們都知道,無論做任何事情,興趣都是關鍵。

如果我們覺得讀書枯燥無味,或者認為讀書是一項需要用意志去克制的事情,那麼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們的讀書動機是什麼?我們的動機是否足夠強烈?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通過自省,我們可能會發現,閱讀往往是有動機的,但這些動機在性質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有的書需要認真閱讀,原因可能是“要考試”,它們是升學、考證“不得不讀”的書;

有的書,是因為工作中遇到了難題而努力去讀的;

有的書,是因為前輩學者說過“這是一本治學者必讀的書”;

還有的書,完全是因為它吸引了自己,喚起了探求人生真谛的熱情。

如果把自己的各種動機開列出來,我們一定會突然發現妨礙自己提高閱讀效果的症結所在。

閱讀動機一般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外在的動機”,也就是說,讀者是在外在壓力下産生閱讀某本書的願望的。

如為考試、為競賽、為逃避指責而去讀書,多半屬于這種情況。外在的動機常常可以使人迫切地需要讀書。

另一類是“内在的動機”,是指讀者在沒有明顯的壓力的情況下,由于自己的追求、審美趣味、求知欲而産生的閱讀動機,讀者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壓力,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閱讀是人類的一項獨立活動,需要眼、腦、嘴、手的有機配合。它不僅受到社會性動機的影響,還需要轉化為讀者個人的動機。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02深層的閱讀動機是由世界觀、學習目的、人生價值取向和知識水準所決定的

對于一時的閱讀和消遣性的閱讀,一般的動機就足夠了。但是,對于長期的、開創性的艱苦閱讀,則需要遠大的動機。

當思想家們身邊沒有書可讀時,他們會感到寂寞和空虛,這表明了閱讀的重要性。隻有真正的閱讀欲才能使讀書成為樂事。

孟德斯鸠所說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寂寞的時刻變成了享受的時刻。

對于讀書欲弱的人來說,讀物的難度可能會讓他們失去閱讀興趣;

但對于讀書欲特别強的人來說,隻要讀物符合他們的口味,越難越有味道。

這種深層的閱讀動機是閱讀者自己也無法意識到的。

除了讀者的人生目标對深層閱讀動機産生強烈影響外,從閱讀本身的角度來看,這種深層閱讀動機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 讀者的思維素質:思維素質高的人,在閱讀時能夠更有效地了解文本,迅速産生閱讀的内驅力,進而激發持續閱讀的願望。
  2. 讀者的語言能力:包括文字元号的感受能力和運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較強的人在閱讀時能夠更輕松地了解文本,減少閱讀障礙,進而更容易産生閱讀的欲望。

是以,提高自身的思維素質和語言能力是實作深層閱讀的關鍵。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03讀者的自我意識對其閱讀效果有着極大的影響

閱讀習慣能夠讓讀者迅速從其他活動轉移到閱讀活動中,因為閱讀是一種思考。

在閱讀開始時,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心理上不太适應,進而出現“讀不進去”的情況。

對于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這個不适應的階段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然而,對于那些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很快地轉變自己的心理狀态,一旦拿起書,他們的眼睛、大腦和心靈都會迅速進入“戰鬥”狀态。他們隻需讀幾行就能品味出書中的内涵。

同樣,閱讀經驗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那些讀過很多書的人能夠很快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調節到閱讀中來。

心理學研究證明,習慣和經驗與該行為的内驅力有關。為了激發深層的閱讀動機,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進而提高閱讀效果。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自我意識對其閱讀效果有着極大的影響。

不同自我定位的讀者,例如以“博學家”或“學者”自居的閱讀者,以及以“随便讀讀”自居的閱讀者,他們的内驅力會有所不同,進而産生不同的閱讀效果。

這個重要但隐蔽的問題,常常伴随在閱讀心理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不為讀者所察覺。

有些大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過早地産生了專攻某一學科的心理意識,導緻他們很快失去了閱讀其他必要書籍的動力,進而形成了片面的知識結構。

還有一些讀者認為自己是不擅長閱讀的人,這種自我意識使得他們束縛了自己的閱讀和學習。

有些人讀書不多,速度慢,品質不高,卻總是認為這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種心态嚴重阻礙了他們發揮多讀、快讀的閱讀動機。

在閱讀中,我們應該抱着“無所不知”、“沒有一本書是我讀不懂的”的态度,這樣會大大激發我們博覽群書的閱讀動機。

隻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讀書動機,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材料,明确閱讀目标,将書讀精、讀透,直至消化吸收。

一本書就是一種人生,讀書就是認識你自己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裡,願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

我是(漁樵耕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