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伴随着11月車市銷量公布,市場零售達到208萬輛,同比增長26%。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一騎絕塵,各家銷量都實作了普遍大漲,比如比亞迪11月銷量達到30.1萬輛,已經是連續兩個月破30萬,距離完成年度300萬的目标隻差一步之遙,理想汽車更是兇猛,月銷破4萬,已經提前一個月完成年度銷量目标。其他品牌像零跑、小鵬、極氪、問界等品牌也都是同比大幅增長,呈現出一片“遙遙領先”的大好局面。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而實際情況卻是,别看它們表現如此高光,卻都距離年底的KPI望穿秋水。再加上合資品牌的“頹勢”,車市的大部分品牌的銷量完成度并不是很理想。整個2023年隻有少數幾個品牌在狂歡,更多的還是陷入了無比的焦躁。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進入12月以來,已經有接近20家車企在密集降價,更是将這種焦躁展現得一覽無遺。業内觀點認為,價格戰仍然是2024年車市的主旋律。對于更多的車企來說,如果2023年是在洗牌,那麼2024年就将是活着——不要利潤,也要銷量,把市場占了,先活下去再說。

與此同時,各家品牌的焦躁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大家更熱衷于吵架。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前不久,何小鵬和餘承東關于AEB的争論還餘音繞梁,理想和蔚來在營銷費用方面又出現了針鋒相對。今天,也就是12月11日,華為和長城又相繼對某車帝的冬測發出了質疑。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董事長餘承東在朋友圈回應稱,坑人的測試,誤導群眾!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長城将召開名為“撈幹的”的溝通會,對某車帝的冬測标準提出了一系列的問号。

也就是說,現在不僅是車企之間在“商業互怼”,現在還把範圍擴大了,機構媒體和自媒體都囊括其中,前幾天還出現了某自媒體測試方程豹5油耗時超速的新聞。

筆者不想對以上輿論戰誰是誰非做出判斷,隻想說現在汽車網際網路整天充斥着一股焦躁。或許各家在頻繁地價格戰之後,已經心力交瘁,頗有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的氣勢。

隻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本來買車就是一個決策複雜的漫長過程,費心費力,現在更是平添了許多的吵架撕逼的戲碼,簡直比娛樂圈還要熱鬧。

問題也就來了,中國車市到底怎麼了?

價格戰收獲甚微

2023年的價格戰的始作俑者是特斯拉。2023年1月6日,特斯拉啟動了官方降價,Model3及Model Y兩款車型大幅調價,下降幅度在2萬元至4.8萬元。随後才有了3月份那場波及全國數十個省市的大降價,前後有超過40個汽車品牌參與。

然而,降價并沒有起到預想中的作用。乘聯會資料顯示,1-6月國内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952.8萬輛,2022年為926.1萬輛,同比僅增長3%。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截止到11月份,各家汽車品牌銷量表現各不相同。1-11月,比亞迪累計銷量為268.33萬輛,目标完成率為89.44%;吉利汽車累計銷量153.6萬輛,已完成165萬輛全年目标的93.09%;長安汽車累計銷量為233.79萬輛,已完成253萬輛全年目标的92.4%;廣汽集團、奇瑞集團、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累計銷量分别為224.58萬輛、166.6萬輛、438.38萬輛、111.82萬輛,全年目标完成率分别為85.06%、83.30%、73.06%、69.88%。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除了理想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頭部造車新勢力2023年的銷量目标完成率普遍不佳。其中,蔚來汽車1-11月傳遞14.2萬輛,同比增長33.1%,但僅完成24.5萬輛全年目标的57.95%。

小鵬汽車前11個月累計傳遞12.14萬輛,僅完成20萬輛全年目标的60.7%;零跑汽車1-11月,累計傳遞12.55萬輛,完成了20萬輛的年度目标完成的62.75%;1-11月,哪吒汽車傳遞12.24萬輛,全年目标達成率僅48.9%。

也就是說,除了少數的頭部汽車品牌以外,其餘大部分要想完成銷量目标都有着相當的難度。

也就是說,價格戰打了一年,銷量沒有完成,反而打亂了整個車市價格體系。這從車企一而再再而三地調價已經有所展現。

價格戰打到現在,拼的就是誰的血條更厚,誰就更有希望留在牌桌上。

口水戰頻繁發生

人急躁起來,脾氣容易沾火就着,容易幹架。車企也差不多,急躁起來就喜歡打口水戰,是以,我們經常看到車企高管在社交媒體上“開火”,要麼是大放厥詞說什麼“等自主品牌都燒死了,自己再來搶市場”,“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都學不會”之類的口嗨,要麼是品牌之間針鋒相對,比如長城舉報比亞迪,何小鵬和餘承東之間的争論,李想在微網誌上火力全開,炮火攻擊範圍涉及整個行業。

總而言之,各家車企口水戰的内容千差萬别,但都基本遵循一個邏輯,那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随便哪句話說出來,都是石破天驚的效果。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現在整個行業都在凸顯前面我們所說的焦躁。車企希望自家産品迅速出圈,在傳播上不僅是制造各種話題,甚至還出現了給競争對手挖坑的逆向操作,有些媒體則是唯恐天下不亂,斷章取義的事時有發生,有時還故意把屁股坐歪,大肆渲染片面觀點,引發流量讨論。

這也和中國車市進入新能源轉型有關系。随着新能源車型在産品上對傳統燃油車的逐漸颠覆,原有的價格體系也在崩塌,從之前的電比有貴,到油電同價,未來必将出現電比油便宜;原有的營銷管道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傳統的經銷商是主流到現在的直營為主,銷售環節更加透明;品牌傳播的變化更是天翻地覆,傳播管道從傳統的紙媒電視到網絡新媒體,再到現在的社交媒體發生了變化,傳播内容也從以往的産品參數枯燥介紹,到現在的電動、智能體驗場景化、情感價值代入。

價格戰後銷量不如預期,中國車市變得愈發焦躁

更為突出的一點是,現在高管都親自下場為自己産品站台,将品牌傳播與其個人綁定,人格化、IP化使得品牌形象更加豐滿。

問題也出在此。這就像市場擺攤一樣,都是老王賣瓜,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套路,就難免發生龌龊。

車市競争大體邏輯也基本如此,大家可以仔細品。

百姓評車

中國車市現在出現的問題,某種意義來說是暫時的。因為現在處于新能源轉型的過程。既然是轉型,就意味着以往的規矩被打破,新的規矩正在重建。在這樣的夾縫當中,出現亂象在所難免。

等到市場競争趨于平穩,秩序重建完成,高管大佬吵架的事自然也就少了。隻是到那時,降價潮也就結束了。消費要想體驗這樣的“消費盛世”,估計就得等下一輪的車市轉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