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瑾、曹祎遐、劉喆慧丨深挖價值巧創新,傳統節慶與城市品格相輝映

作者:文彙網

傳統節日是特殊的時間節點,也是我們文化基因的表征,它往往還展現着不同地域在地文化、在地化生活的特征。正如百裡不同音,同一個傳統節日,可能在都市或鄉村、南方或北方會有着不同的節慶方式,這也恰恰展現着傳統節慶的形成本身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的上海,一座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彙流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這樣的文化屬性一定程度上鍛造了上海市民、尤其是Z世代人投身傳統節慶的各色方式。同時,在文化創意産業高度活躍的這座城市、在随時都可能激發靈感的這座設計之都,傳統節慶與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相融相生、交相輝映,有着越來越多鮮活案例。

——編者

嘉賓:

潘瑾 東華大學時尚創意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曹祎遐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喆慧 豫園股份公共事務與品牌傳播部專業總監

主持:王彥 本報記者

潘瑾、曹祎遐、劉喆慧丨深挖價值巧創新,傳統節慶與城市品格相輝映

傳統節慶的傳承往往是地方文脈、民俗民情與時代生活方式的總和

主持人:不久前,上海博物館“對話達·芬奇——文藝複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開幕當晚舉辦的博物館之夜活動中,自得琴社的年輕人們身着民族服裝、以國樂彈奏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佳話的《茉莉花》《醉漁唱晚》,曲目典雅悠揚,東方韻味引人入勝。立足世界看中國的重要視窗,這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同時彰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幕似乎是上海的常見景觀。

潘瑾:如果說傳統節日灌注了中華民族的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麼今天我們對傳統節慶的傳承往往是地方文脈、民俗民情與當代生活方式等等内容的總和,反映在日常生活,常展現出鮮明的在地化。

上海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亦在曆史的演進中與上海的城市發展水乳交融,我們能從不少城市文化地标中找到生動案例。比如漁陽裡,紅色地标與時尚地标在此融合,浸潤着都市生活的日常。比如龍華,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與新春佳節時的熱鬧廟會比鄰而居,用今天Z世代青年的話來說“《覺醒年代》的續集就是今天我們的生活”“這盛世如先輩所願”,紅色文化與傳統節慶的交彙有了中國式的浪漫表達。又比如豫園,它有着上海城市曆史發祥地、“城市之心”的美譽,也是中心城區整體性最好、規模最大的地域文化特色風貌區之一。百餘年來,不僅豫園自身的商業與城市文脈共生發展,豫園也可謂寄托上海市民傳統文化情懷、歡慶傳統節日的最佳承載地之一。凡此種種,無不是守正創新與東方美學在上海的融會貫通。

曹祎遐:節日文化遺産從來不是冰冷的,隻有當它更好地融入大衆生活,才能煥發新的生機。近些年,我們能看到傳統文化、傳統節慶融入城市生活愈發有迹可循。其中,花朝節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慶日,在上海有望成為花文化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抓手,煥發時代風采。

花朝節,對應中秋節,是太陽的節日、百花齊放的日子。“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般春”,花朝節又名“花神節”,即花神的生日。也許因為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大陸南北的花朝節具體日期也不大相同。南宋楊萬裡的《誠齋詩話》雲:“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是南方花朝節的日期。清代,北方的花朝節被确定在農曆二月十五日。據一些研究者整理,花朝節的習俗至少包括懸彩賞紅、祀神祝誕、花燈出巡、遊春撲蝶、種花挑菜、曬種祈豐、趕花會、制作花糕、插花簪花、祭祀勸農等十種。江浙地區,花朝節習俗除有些與上述相同外,還有賦詩題篇、鬥草之戲、百花之戲、互贈食物等。花朝節習俗的地域差異,反映了任何民俗事項都不可能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

這兩年,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推進下,花朝節作為傳統節日,因為其美、其情、其寓意、其創意等都與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與城市生活的節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契合,重又蔚然成風。今年春季,一條遊園賞春、感受曼妙春日的城市“花朝”風景線在中心城區的豫園、世博文化公園申園以及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内形成。吸引許多年輕人着漢服沉浸于古典園林之美,吟詩詞徜徉于燦爛春日。

潘瑾、曹祎遐、劉喆慧丨深挖價值巧創新,傳統節慶與城市品格相輝映

深度挖掘價值,做好傳統佳節的内涵建設與表達煥新,是時代之需

主持人:國風升溫已是時代的顯流。如今,帶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中華傳統佳節不僅是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契機,佳節本身也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粉絲。順應時代發展、回應青年的熱愛與期待,該如何做好中華傳統佳節的内涵建設?

曹祎遐:首先需要厘清,傳統佳節之是以差別于集市,核心在乎它所承載的文化内涵。中華傳統佳節曆千百年流轉至今,傳承密碼就是其中的精神取向、情感認同、文化辨別。從這一意義上說,今天我們弘揚傳統佳節,需要深度挖掘它的價值,講好故事。比如中秋佳節,我們能否講清楚月亮的故事,360°全方位、多元度地拆解傳統文化中關于月的涵義,這關乎文化創意産業的成熟度。

其次,我們從當代青年文化的潮流中能洞察年輕人的過節需求:有正能量可汲取,能滿足互動社交的需求,能張揚個性的表達。因為今天的青年注重知識擷取、自我成長,他們不再為同質化、批量化的文化場景、文化産品所滿足,轉而渴望有着豐富文化内涵、能提供沉浸式場景化體驗的深度文化活動。這就需要注意,在弘揚傳統佳節時避免把所有節日過成千篇一律的集市買賣。深度挖掘傳統佳節的價值,并做好價值的傳遞、闡釋、再創新,是時代之需,也符合廣大市民收獲精神滋養、實作自我成長的内在願望。

潘瑾:在傳統文化厚重博深的中華大地上,幾乎每個傳統節日,都是一個文化符碼、一種精神隐喻。元宵節喻示着人們對一年美滿生活的憧憬,端午節诠釋敬緬,中秋節則飽蘸家國情懷。人們為傳統佳節而感召,内心的情感底牌是對正能量的向往和撷取。傳統節日往往有其曆史淵源、經典詩文、獨特情趣,反映着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華民族的情感所系、社會發展的時間履痕,其中有着變與不變。

如今,穿着漢服去城市地标打卡是不少年輕人在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具象展現,它承載着民族的紡織工藝和美學理念的變遷,更安放着東方哲思與智慧。不同年代漢服的紋樣、材質、款式,有時候如詩詞一般,每個細節都在訴說不同的寓意、與不同的傳統節氣或節日比對。這便需要我們更為細緻地講好傳統佳節的故事、傳統文化的故事,從文化認同、情感黏合的源頭,來凝聚更多人愛過并過好傳統佳節。

主持人:說到傳統的感召力,在上海,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豫園燈會恐怕當仁不讓,它紮根傳統、又順應時代之進,回應着青年的熱愛與期待,每每令傳統佳節形成城中盛事,感召人們去奔赴一場傳統之約。就在前兩天,豫園燈會首次跨國舉辦,在上海和巴黎同時亮燈,被列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旅年的開幕活動。

劉喆慧:豫園燈會最早能追溯到近300年前,改革開放後,豫園燈會也已經舉辦到第29屆了。新春佳節到豫園,已成為許多上海市民遊客過節的保留節目之一。到九曲橋上走一走,走過九曲十八彎,祈願新年幸福平安;在豫園燈會觀賞花燈、品嘗美食、體驗非遺、感受民俗,都是體驗春節濃郁“年味”的人氣活動。這些年來,豫園一方面深耕傳統,從傳統文化、非遺技藝、民俗風情中汲取養分;另一方面,我們向時代和科技求解,以契合時代的新鮮表達解鎖傳統佳節的更多玩法,讓市民遊客在遊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與東方生活美學的魅力。

2023年,豫園推出“山海奇豫記·豫園迎新年”活動,取《山海經》中“禹定九州”的寓意,結合多元科技手段和體驗活動,打造出一個神仙瑞獸、奇花異草環繞的東方美學奇境。市民遊客不僅能感受四時流轉、時光更替,還能在光影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打造的獨特山海世界裡邂逅祥瑞神獸、赴約花神月神。從一票難求的遊覽熱情來看,我們所追求的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表達、創造性發展,得到了市民遊客的認可。

這次巴黎和上海同時亮燈。在巴黎風情園,共有60架大型燈組和2000餘盞華燈亮起,組成造型各異的“龍”圖騰、《山海經》中的瑞獸奇珍、五彩斑斓的光影圖卷。在上海,“一夜魚龍舞”主題燈組也預熱亮燈,既是遙祝法國豫園燈會的啟幕,也預告了2024年的上海豫園燈會。甲辰龍年,豫園燈會将承續2023年,以《山海經》為設計藍本續寫“山海奇豫記”的故事,并和主題為“山海有靈”的法國豫園燈會東西輝映。我們希望,豫園燈會能打造一個世界性的中國品牌,将包括非遺技藝在内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向世界呈現、表達。

潘瑾、曹祎遐、劉喆慧丨深挖價值巧創新,傳統節慶與城市品格相輝映

搭建平台,探索跨行業、跨區域關聯,以合力撬動傳統節日的融合傳播

主持人: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傳統節日的傳播表達也與時俱進。我們注意到河南衛視自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後一連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遊”“端午奇妙遊”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效果不同凡響。從傳播内容看,弘揚了中華文化揚,彰顯文化自信。這些節目的火爆出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曹祎遐:在傳播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演藝能成為一個撬動的支點。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常演常新、長演長火;張軍的園林版昆曲《牡丹亭》經久不衰;在江蘇,沙家浜蘆蕩火種劇本營深受年輕人喜愛……無論紅色文化還是傳統文化,它們以新穎有趣、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使閱聽人産生了高度的文化認同、情感共鳴和審美享受。

這兩年,上海的花朝節已逐漸探索出一條強體驗、強互動、強沉浸的辦節模式。其中,豫園的仲春花朝節依托古時花朝節的形制,滿滿儀式感,通過裝置花車、巡遊演藝、主題市集、花卉彩燈、NPC互動等内容,讓人沉浸其中。世博文化公園申園推出吟詩大會疊加古典園林光影秀,十二花神主題結合國樂、戲曲、舞蹈等多種演繹及全息投影、水幕投影,夜幕下的詩意江南别有一番韻緻。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則主打自然生态理念,公園内的近百畝郁金香、千米紫藤長廊、腦洞大開的花卉藝術作品等景點,天然修飾已是最美春天。未來的花朝節,能否通過相關主管部門來搭建平台,串聯起更多園林參與,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将花朝祈福、花神對詩的活動浸潤在城市各個區?

劉喆慧:資料統計,豫園在今年52天的燈會期間吸引遊客超400萬人次。空間和承載力都是有限的。作為國家級非遺,豫園燈會願意作為主會場之一投入這場全城活動,一起把蛋糕做大,讓傳統文化資源輻射全市更多地标,滿園開放才是春。就像雲南的潑水節世界馳名,吸引八方遊客。我們也期待上海會有一個出圈的傳統文化節日名片,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遊客心目中的魅力IP。

(本期策劃:邢曉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