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作者:耳東文史

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孩子,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夜晚的操場上,總能看到幾個孩子在嬉戲打鬧,他們口中叫嚷着各種從電視劇中聽來的“神功”,仿佛隻要聲音足夠大,他們的招式也就越強,而其中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無疑是“降龍十八掌”。

不過相對于剛猛路子的降龍十八掌,筆者更偏愛的則是那源自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畢竟那招式看起來是要更飄逸靈動得多。

降龍十八掌和六脈神劍在《天龍八部》中都有被提及,但說來奇怪,降龍十八掌是一直被傳承到後世,而六脈神劍則早已失傳,這是為何?

一、化氣為形的神功

金庸在新修版中是将各部作品之間的世界觀給打通了,這一點恰好就能從降龍十八掌的傳承看出來。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段譽練功劇照)

《倚天屠龍記》第三十三回中就有提到過這麼一段設定:“丐幫神功‘降龍十八掌’,在北宋年間本為二十八掌,當時幫主蕭峰武功蓋世,卻因契丹人身份遭驅除出幫,他去繁就簡,将二十八掌減了十掌,成為降龍十八掌,由義弟靈鹫宮虛竹子代傳,由此世代傳承。到南宋末年,雖繼位幫主耶律齊得嶽父郭靖傳授而學全,但此後丐幫曆任幫主,因根柢較欠,最多也隻學到十四掌為止。”

你看,哪怕是後來史火龍根柢不佳,隻習得十二掌,乃至後來掌法失傳,金庸也算是把降龍十八掌的傳承給寫透了,合情合理。

六脈神劍的傳承卻不是如此,當年除了段譽之外,并無其他人習得完整的六脈神劍,天龍寺的各位高僧也不過隻分别習得其中“一劍”而已,是以傳承六脈神劍的重任自然是落在了段譽身上。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虛竹劇照)

那麼段譽沒将這套劍法傳承下去又是出于什麼原因呢?

段譽固然有“不愛習武”的人設,但那隻是身為武林人士的他才會有的想法,當他成為大理國君之後,他肩負的不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整個大理國的命運,他自然有理由精進武功,也有義務傳承武功,力保兒孫能夠憑借那些神功屹立于武林之中,也確定皇位不失。

是以六脈神劍的失傳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段譽認為這門武功不值得傳承。

二、大理段氏的傳人

之是以說六脈神劍失傳,是因為“雙雕”中登場的段譽的孫子“南帝”段智興所擅長的武功隻有一招一陽指,已不見那六脈神劍。

而《天龍八部》中提到過,一陽指其實是六脈神劍的“前置武功”一般的存在。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段譽劇照)

你且看原著描述:“六脈神劍,并非真劍,乃是以一陽指的指力化作劍氣,有質無形,可稱無形氣劍。所謂六脈,即手之六脈太陰肺經、厥陰心包經、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

而原著第十回中也有提到六脈神劍确實是一門達到了魔幻境界的武功,書中隻道是:“‘六脈神劍’、‘火焰刀’、少林派指法等将内勁凝聚集中,發出而化為毀物傷人的無形刀劍,僅為小說家誇大之言,并非真有其事,讀者當做‘寓言誇張’可也。”

它确實是能夠化氣為形的上乘武功,就如同少林派掃地僧所釋放的無形氣牆一般,也是将内力外放具象化的表現,着實是強。

但值得注意的是金庸可從沒說過一陽指不如六脈神劍這樣的話。

事實上以逍遙派想掠奪天下武學秘籍的設定來看,那六脈神劍與一陽指是持平的一門武功,至少對于大理段氏而言,那兩本秘籍同樣重要。

是以琅嬛福地中才會刻着這麼一句:“他持燭走近,見書架上貼滿了簽條……在‘大理段氏’的簽條下注‘缺一陽指法、六脈神劍劍法,憾甚’的字樣。”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一燈劇照)

而後來一燈所用的一陽指,也足以與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媲美,若以新修版的設定為準,洪七公所用的降龍十八掌甚至是虛竹改良之後的版本,比蕭峰當年所用的版本要更為精妙。

是以從這裡也能看出一陽指有多精妙。

不過書中其實還有更直覺的證據能夠證明六脈神劍是被讀者過譽了。

三、後世登場的三流武者

六脈神劍之是以看起來精妙,就是因為它并非真劍,隻是無形氣劍。

不過一門武功是好是壞,還是得從它的威力來判斷,書中就明确提到過,六脈神劍的威力并不強,它甚至連一棵樹都打不穿。

少室山大戰時,段譽對陣慕容複時就展現了這招式的弊端:“本來六脈神劍六路劍法回轉運使,威力比之單使一劍強大得多,但段譽不懂其中訣竅,單使一劍反更圓熟,十餘劍使出,慕容複已額頭見汗,不住倒退,退到一株大槐樹旁,倚樹防禦。”

是以在“威力不強”的前提下,光是能夠“化氣為形”,就顯得有些華而不實了。

事實上後世武林中有不少三流高手都能夠做到“化氣為形”。

段譽為何放棄六脈神劍?并非一燈沒天賦學,答案藏在倚天屠龍記中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烈:“武烈左手揮掌向那村女按去。那村女斜身閃避,叮當一響,手中長劍和衛璧的長劍相交。就在此時,武烈右手食指顫動,已點中了她左腿外側的“伏兔”、“風市”兩穴。那村女輕哼一聲,立足不定,倒在張無忌身上,但覺全身暖洋洋地,半點力氣也使不出來便是想擡一根手指,也宛似有千斤之重。”

又如《鹿鼎記》中的皇甫閣:“皇甫閣叫道:‘好‘般若掌’!’左手食指點出,一股勁風向澄光面門刺來。澄光向左閃開,啪的一聲,勁風撞上木門。澄光使開般若掌,凝神接戰。”

顯然“化氣為形”在後世武林中已經算不上什麼稀奇事,相對于一陽指而言,六脈神劍的成本效益就極低了,段譽将它棄之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