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作者:柳絮憶史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上方的“ 關注 ”按鈕,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1930年,湖南長沙的一所監獄裡,押來了楊開慧,以及她和毛主席的三個兒子。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入獄的幾日裡,敵人對楊開慧用盡各種手段,逼她投降,但楊開慧始終不願屈從,甚至放言:“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這位年輕女子的勇氣和剛毅,并未讓敵人退卻,卻給了毛岸青幼小心靈極大震撼,他在心裡不停地祈禱,爸爸快來,快來救他們。

然而,毛岸青還未等到那一天,母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親曆這種生死别離,讓年幼的毛岸青和哥哥,痛哭到幾乎要昏厥過去,母親最後不舍的身影,也從此深深刻在他的腦海裡,成為了他一生的心結。

半生坎坷

作為毛主席和楊開慧的兒子,毛岸青是幸運的,可他的一生,卻又充滿了太多不幸。

毛岸青出生時,正值天下動亂,父親毛澤東應運而起,為革命四處奔走,在毛岸青為數不多的童年記憶裡,很少出現過父親的身影。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他的母親楊開慧,是一位獨立勇敢,十分堅強的女子,多年來,她一人在闆倉撫養幾個孩子長大,帶着他們輾轉多處,躲避着反動派的追捕。

那時,即便生活再艱苦,毛岸青也從未覺得苦。

他記得,在闆倉的日日夜夜裡,母親給哥哥講光明的故事,用粗糙的雙手手把手教他如何寫字,每每憶起,手中似乎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溫暖。

可誰能想到,隻是轉瞬間,母親楊開慧犧牲在了反動派的槍口下。

年幼的毛岸龍并不清楚此事,但毛岸青和毛岸青,卻是目睹了這一切,當時的毛岸英年僅八歲,毛岸青,也不過七歲。

要如何訴說那種傷痛呢,年紀輕輕,就永遠地失去了母親,人生遭遇了巨大轉折,從此步入颠沛流離的生活之中。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楊開慧在獄中

他們兄弟三人,從監獄出來後,已經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沒想到,不久之後,弟弟毛岸龍因病早夭,留下毛岸青和哥哥相依為命。

後來,中共地下黨組織聯系到他們,便将兄弟二人秘密接到上海生活。

那時,上海反革命陰雲密布,地下組織慘遭破壞,毛岸青和哥哥最終被迫流落街頭。

為了活下去,他們撿過垃圾,賣過報紙,推過黃包車,甚至在垃圾堆裡翻過吃的,夜裡再一起擠在破廟或者街頭。

就這樣,他們度過了六個年頭,直到有一天,黨組織成員在一處破廟裡,找到了衣衫褴褛的他們。

在毛主席的支援下,組織決定将毛岸青和毛岸青,送往蘇聯學習,不過,此行還有另一目的,即治療毛岸青的精神創傷。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青經曆母親和弟弟離世的打擊之後,精神相當脆弱,後來在上海,他又遭遇了警員擊傷頭部,自此留下一生都無法治愈的頭部内傷,不發病的時候還好,一發病就頭痛欲裂,那種疼,鑽心裂肺。

在蘇聯的生活,對毛岸青來說,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一是學習上存在障礙,他有十三年未上過學,也不怎麼識字,再加上心理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學習進度很慢。

二是蘇聯醫院的治療方式,讓他痛苦不堪,因為醫院所采取的方法,是将精神病人隔離起來治療,可毛岸靑他不是精神病人,卻被當成精神病人對待,被關在小房間裡,失去行動自由。

這不僅無法緩解他的頭疼,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這一點從後來張世保老人的回憶當中完全可以證明。

張世保是負責黨内外重要警衛工作的人員,毛岸靑後來從蘇聯回國之後,上級上司指派張世保負責毛岸靑的警衛工作。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青

張世保回憶說,毛岸靑人很高大,但性格卻極端内向不愛說話,後來倆人相處熟悉了毛岸靑話才漸漸多了起來。

與此同時,張世保發現,毛岸靑經常說着話眼睛就盯着一個方向一動不動,他明白,這是毛岸靑的大腦,又開始疼了。

回國相見

毛岸青雖然大腦受創,思維很受影響,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化疼痛為學習動力,在校期間不僅成績斐然,甚至考上了莫斯科東方大學,他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一句話: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獨自在蘇聯繼續生活一年多之後,毛岸青終于踏上了回國之路。

不過,回國之後,毛岸青并未着急與父親見面,而是去了東北農村基層鍛煉,投入到土改運動之中,正如父親所期望的那般,為人民事業奉獻自己。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考慮到自己的俄語相當娴熟,平日裡,毛岸青也會專心做一些俄語翻譯工作,經常忙到廢寝忘食。

毛主席得知以後,很是擔心他的身體,便寫信勸慰他,信中還特意提到毛岸青找對象一事,毛岸青雖然才二十四歲,不着急結婚,但對象還是要找的。

毛主席寫道:談戀愛找對象,就找個工農出身的,也不要跟人說自己是毛澤東的兒子,這樣就很好。

收到父親來信時,毛岸青原本沉悶的心情,被這些溫暖的文字驅散不少,他本想着順從父親之意,趕緊找個對象,卻不幸再度陷入到一場巨大打擊之中。

他的哥哥毛岸英,在北韓戰場上犧牲了。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主席與毛岸英

毛岸青得知消息後深受刺激,大病了一場,他的頭疼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高,為了治愈他精神和大腦的創傷,組織将他送往大連進行療養。

在大連,毛岸青接受的是開放自由的治療方式,盡管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之下,他的頭疼情況得到很大程度抑制,但隻有他自己清楚,親人接連離世的痛苦,是深入骨髓、難以消弭的。

無數個夜裡,毛岸青夢見自己和哥哥在上海的冬日裡,瑟瑟發抖地擠在一起取暖;夢見兇神惡煞的警員沖着他們揮舞着棍棒;夢見母親在耳畔溫柔地讀着“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夢見母親毫不畏死地說出那句:

“犧牲我小,成功我大。”

這些記憶,萦繞在他的腦海裡,讓他舍不得忘掉,也讓他痛不欲生。

1957年,出于關心和思念,毛主席去大連看望他,當時的毛岸青,已經三十四歲了,但在老父親面前,他還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青與父親合照,左為邵華

毛主席為了毛岸青的身體健康着想,一直試圖避開一些話題,隻是他們二人的共同記憶,總會繞不開那些人,那些往事。

談話間,毛主席不禁念出了那句詩:“我失楊花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毛岸青曾把父親寫的詩讀爛了,他以為父親錯把“楊柳”念成“楊花”,殊不知,父親卻搖了搖頭,感歎道:

“楊花才更為适合她。”

那個“她”,他們都知道,隻有楊開慧。

闆倉回憶

毛主席和楊開慧,結識于北京大學,當時的毛主席,曾是楊昌濟的學生,而楊昌濟是楊開慧的父親。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主席在北大聽課期間,遇到了思想進步,教養良好的楊開慧,二人志同道合,心意相通,很快便墜入愛河,步入婚姻殿堂。

那時,他們的婚姻儀式很簡單,沒有熱鬧的鑼鼓,沒有華麗的衣裳,隻有幾位親朋好友在場,雖過于簡單平凡,卻幸福感十足。

結婚之後,楊開慧不僅是毛主席的妻子,亦是他堅實的革命夥伴,他們二人并肩走過許許多多曲折道路,曆經革命鬥争的腥風血雨。

每逢夜裡,毛主席伏案疾書時,楊開慧會為他悄悄沏好茶,縫好衣物,毛主席睡去之後,她又會拿起筆,謄清所有文章和思想。

後來,革命最轟動時,他們二人被迫分離,楊開慧獨自留在長沙闆倉,一邊照顧三個孩子的生活,一邊從事地下鬥争,既無怨恨,也不後悔。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兄弟

這樣一位美麗堅強的女子,卻在昏暗的大牢裡,見識了皮鞭、竹簽子,壓迫殘忍的威力,她那柔弱的身體,勇敢地挺過了十多天的酷刑,甚至連最終的犧牲,也是充滿了不屈和堅毅。

時至六十年之後,毛岸青每每想起這些往事,總會感到不寒而栗。

那時的毛岸青,結婚已有三十年,為了給母親楊開慧掃墓,他便攜妻兒回到了老家湖南闆倉。

剛踏上那片土地時,鎮子沉甸甸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如今的他,早已不是當年的七歲孩童,而是一位年過花甲、無父無母、無兄無弟的老人。

一直以來,母親楊開慧并未葬入毛家祖墳,這是父親毛主席的決定,父親認為,闆倉是二人共同為革命奮鬥之地,也是她為革命赴死之地,葬在闆倉,具有極度重要的意義,毛岸青對此也十分認可。

這些年來,毛岸青精神上有了很大好轉,對于世間的變化無常,接受度也更高了。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青與邵華

一路上,他的面容總是波瀾不驚的,然而,當踏入母親的紀念館時,回憶還是不顧一切地湧入心頭。

素來少言寡語的他,如今看到那些舊照片時,卻像個喋喋不休的老人一般,對着身邊之人,訴說起母親楊開慧的故事。

在毛岸青眼裡,母親楊開慧永遠是那位聰慧且偉大的女子,在生命的最終時刻,勇敢又熱烈,以鮮血向世人證明了革命女子信仰堅定,不懼生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而說到這些,毛岸青心中的傷痛,也再度接踵而至。

他的妻子邵華為了安慰他,向他提出,在闆倉修建一個開慧媽媽的雕像,其實,這與毛岸青的想法不謀而合。

那年正是楊開慧英勇就義六十周年,到了明年,則是她誕辰九十周年,毛岸青想着,一定要趕在明年誕辰紀念日前,為這位平凡偉大的女性,送去一個雕像。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楊開慧雕像

平凡且偉大

很快,這一事傳到了長沙縣内,長沙縣的百姓對此事極為熱情,這讓毛岸青夫婦大為感動。

在婦聯的倡議下,當地人紛紛伸出援手,為開慧烈士雕像捐出一份力量,在他們看來,楊開慧不僅是楊家的女兒,更是中華民族的女兒,她是為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的,是所有國人的驕傲。

在衆人的共同努力下,楊開慧烈士的雕像,用時八個月完成,這座雕像由漢白玉制成,高達3.8米。

雕刻的楊開慧像,手握書卷,迎着狂風,不露一絲怯色,昂首闊步,凝視遠方。

正如當年的她,執一絲星火,在黑夜裡前行,面對殘忍的敵人,毫無懼色,用生命與之抗衡。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毛岸青在母親的雕像下,不禁潸然淚下,并輕聲許諾:

“媽媽,等我老了,一定回來陪您,您再也不會孤單了。”

自那以後,毛岸青每年都會來看一次“楊開慧”雕像,直到他再也無法站立,纏綿病榻。

2007年3月23日,這位曆經痛苦的老人,悄然離開了人世,在他彌留之際,依然不忘囑咐身邊人,将他葬在闆倉,葬在開慧媽媽身邊。

次年,他的妻子邵華,也追随而去,同年年底,毛岸青與邵華同志的骨灰,由北京遷葬至楊開慧烈士陵園。

在骨灰安葬儀式上,他們的兒子毛新宇,動情地說道: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爸爸媽媽,今天我們終于把你們送到開慧奶奶身邊,實作了你們的遺願。”

毛岸青和邵華夫婦,始終遵循父母之意,一生低調樸素,未積下多少财産,他們二人的晚年,極度關心國家之大事,深入過農村、革命的調研,也曾以各種形式,幫助許多貧困地區兒童獲得教育。

他們如同父母一般,平凡且偉大,走時坦蕩簡單,亦如來時之純粹。

結語:

為父者,全心全意,舍家衛國不顧身;為母者,大義凜然,酷刑面前不畏生死,為長兄者,視死如歸,熱烈鮮血灑盡戰場。

1990年楊開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園,毛岸青:百年之後,我想來陪媽媽

而這,便是毛岸青的家庭,在他的整個人生中,目睹着一個個親人離世,卻也見證了他們與世間的醜惡和不公,抗衡到底。

在世人眼裡,影響毛岸青的最初痛苦,便是來自于幼年時期,親身經曆母親離去,然而,殊不知,人間的生離死别,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是最正常不過之事。

所幸,如今是和平年代,人們再也不會正常地遭受那些苦難,也正因為如此,那些灑下熱血的革命先烈們,才更加勇敢、偉大。

參考資料:

今日頭條:《毛澤東與毛岸青的父子深情》

今日頭條:《【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毛澤東與毛岸青的父子深情‖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