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作者:36氪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進擊的手機廠商,華為拉下2023帷幕。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2023年,對于手機行業來說是持續突破、向好發展的一年。盡管從大盤來看,中國手機行業今年整體出貨依舊持續下滑,但自9月份開始已有了止跌态勢,同比大漲60%,增長延續至今。

手機行業大盤持續恢複、庫存壓力出清之餘,具體到産品上,2023年的中國手機行業也有不少看點。

在國内市場,2023年的手機行業最大看點當屬華為——2023年史無前例地推出“先鋒計劃”,手機行業首次未有釋出會即開售,華為Mate 60系列和Mate X5一時間一機難求,華為又重新站上中國手機的出貨量前列的牌桌,成為攪動中國手機行業的鲶魚。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不僅僅是中國手機市場充滿看點,2023年的中國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全面開花。尤其是,以傳音、小米在内的中國手機廠商,在東南亞、非洲、拉美市場的手機增長還在持續。中國廠商在海外複制了一個個增長奇迹,中國科技品牌逐漸走向世界。

中國手機市場内外開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事,離不開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最近幾年來持續修煉技術内功。

2023年以來,國産手機廠商不僅僅祭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機晶片技術,還在手機作業系統、衛星通信、移動影像,甚至是手機外觀設計方面有着許多創新亮點。底層技術的突破,推動國産手機構築了底層的護城河。

而在國産品牌手機陣營中,華為正是持續耕耘創新的排頭兵之一。甚至在晶片業務受限、手機業務處于低谷期之時,華為也沒有放棄作為科技公司的使命,夯實了充足的發展基石。

回過頭來,從這幾年的中國手機行業的發展來看,華為的帶動,正在持續為中國手機供應鍊、中國手機廠商注入更多的積極态度和正向影響。所有中國廠商一起努力,共同塑造中國手機的品牌節奏。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中國手機晶片勇攀高峰

要關注手機行業的技術發展,晶片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晶片決定了手機的性能、續航、發熱等等關鍵特性,是手機的基石。

隻是,普通使用者“看不見”的晶片,所需要的投入卻十分巨大。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這看起來似乎并不是一項投入産出比很大的買賣,再加上,供應鍊上還有高通、聯發科這類成熟好用的選擇,是以,手機廠商們在早期對于底層晶片研發一直有所搖擺。

在一衆國内的手機廠商中,是華為更早邁出了這艱深的一步——并且是從最難、最核心的處理器晶片着手。早在2009年,華為就開啟了晶片研究。華為海思晶片研發之路艱難起步的3年之後,華為才釋出了“K3V2”晶片,這也是華為的第一款自研晶片。

不過,華為後來很快調整了晶片的研發節奏,聚焦在華為Mate和P系列手機上進行晶片的常态化疊代,并且每一代麒麟晶片的技術都有各自的技術亮點。

比如,在麒麟晶片的早期,華為将晶片的重點放在了信号優化上——2013年推出的麒麟910晶片正是華為的首款4核LTE SoC,第二年釋出的麒麟920,則是業界首款商用LTE Cat.6的SoC;到了此後的麒麟960,則是第一款內建了全網通基帶的SoC。

華為晶片的進化史,也是緊密持續追趕着摩爾定律(每18個月晶片密度翻倍)這一金科玉律。尤其是,在國内晶片研發搖擺不定的年代,華為也在持續伴随着供應鍊共同進步,這從麒麟晶片密集的制程進步也可以窺知一二——麒麟 950、970、980、990、9000,就分别是業界首款采用16nm、10nm、7nm、7nm+EUV、5nm的SoC。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很快,随着中國手機的技術競争逐漸深入,對手機廠商的底層科技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華為曾經的經曆也讓各家充分意識到了,不确定的國際環境中可能潛藏的供應鍊風險,是以,中國手機廠商們在2017年之後陸陸續續推進手機晶片自研之路。

不過,晶片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的慢工夫,手機廠商們暫時也是先從簡單的小晶片開始着手積累經驗——小米先後推出影像晶片C1、充電晶片P1、G1;OPPO盡管哲庫已經決意解散,但還是推出過多顆影像NPU、自研藍牙晶片;vivo和榮耀在晶片研發的決定相對較慢,但近兩年也前後腳推出自研影像晶片、射頻增強晶片,交出了一份答卷。

晶片盡管是一項看不見的隐形投入,但對于中國科技廠商來說,突破國外廠商卡脖子的掣肘,有利于長遠的供應鍊安全,對于建構中國的科技品牌來說,意義深遠。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糧草彈藥密集之處

除了晶片領域,手機廠商們科技競争的糧草彈藥,也喜歡砸在使用者體驗最明顯的地方,尤其是作業系統和影像。

在作業系統方面,華為在海外GMS受挫之後的2019年,決意在當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釋出作業系統HarmonyOS。短短四年,華為的鴻蒙生态進展快速,2023年更是全面狂奔。

尤其是,在2023年,鴻蒙生态建設初見成果——鴻蒙系統前三年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不過3%,但今年上半年上漲了7個百分點。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鴻蒙之後,做自己的作業系統,慢慢成為中國手機廠商們的共識。隻是,脫鈎安卓的風險很大、難度不小、成本效益有限,不少手機廠商退而求其次選擇基于安卓系統,先做一套自己的UI,積累經驗。比如,vivo這邊有OriginOS、榮耀有MagicOS、OPPO這邊則有代号“潘塔納爾”的智能跨端系統等等。

如果說,此前中國手機作業系統為了更好起步,以及友善開發者遷移,要麼如鴻蒙一般采用與安卓相容的ASOP代碼,或者直接基于安卓深度開發,那麼,風向到了2023年出現了一些變化。

随着手機廠商們逐漸打造起自己以手機為中心的IoT生态,安卓系統已經不再是一項好選擇——安卓更多是基于手機打造,并不十分适合在廣袤的IoT品類中使用。在商業的驅動下,手機廠商才慢慢變得勇于脫鈎安卓。

也是在今年,華為原先涉及作業系統的初衷真正顯露——不久前,華為終端BG CEO餘承東宣布HarmonyOS NEXT蓄勢待發。這意味着,一個“純血”的鴻蒙慢慢浮現,真正成為獨立于安卓和iOS的第三大作業系統。

為了加入“純血”鴻蒙生态,在2023年,也有更多MAU超過2個億的大應用先做出表率,比如原神、小紅書、美團等等。大應用們的舉動,還在形成一種無形的示範效應,持續吸引更多開發者和使用者加入。目前,鴻蒙生态的開發者已經超過了220萬。

其他手機廠商,2023年以來在系統上的動作,出奇一緻。比如,vivo這邊此前推出藍河作業系統,表明了不與安卓相容的明确态度,但為了穩妥,選擇先在手表上試水,還沒有向手機滲透;不久前推出的小米澎湃OS,其實也是混入了部分小米自研的Vela系統能力,并不是100%基于安卓系統長成。

作業系統,其實還不算中國手機廠商彈藥最密集的領域,移動影像才是一場毫無疑問的中國手機平原狙擊戰。而從中國手機影像發展史中,也可以看出濃濃的華為引領痕迹。

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是,華為最早為了打響相機的知名度,在2016年釋出的華為P9就開始就與徕卡合作,采用黑色+彩色雙鏡頭,重新樹立了移動影像的新标杆。

與高端相機品牌的合作,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使用者心智營銷手段,被手機廠商們沿用至今。比如,從2020年開始,vivo在X60系列上開始與蔡司合作;一加在2021年則官宣了一加9與哈蘇的合作關系,并且在一加手機和OPPO合并之後,哈蘇又順理成章與OPPO達成合作,成為OPPO高端手機上的标配;小米則在華為與徕卡合作到期之後,于2022年宣布了與徕卡的合作,并在小米12 Ultra上首發搭載。

高端相機品牌有着各自的“味道”、閱聽人群體,更有着足夠高端的品牌調性。與這些高端相機品牌的合作,國産手機廠商也慢慢在自身高端化的程序中,找準了屬于自己的影像特色,構築影像力高牆,比如華為釋出的影像品牌XMAGE。

如果說,聯名隻是一種軟性的營銷捷徑,中國的手機廠商們還在持續探索更好的硬體級解決方案。

要把長焦塞進厚度隻有7.5mm、薄薄的手機内,難度不小,在2019年釋出的華為P30 Pro上,華為就首次作出了嘗試,搭載800萬像素5倍潛望式長焦鏡頭,掀起了一股“拍月亮”的風潮。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自此之後,潛望式長焦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盡管長焦并不是使用者日常使用最頻繁的攝像模組,但在手機上卻不可或缺。

直至如今,“潛望式長焦”依舊是手機廠商持續耕耘的一個賽點,戰火甚至燒到了對堆料要求更極緻的折疊屏手機上。

華為在2021年釋出的Mate X2上,就首次在折疊屏手機上實作了高達10倍的潛望式長焦。到2023年,還有更多的折疊屏手機,慢慢強調攝像頭功能,讓折疊屏手機也擁有直闆機才有的拍攝體驗。比如,今年釋出的OPPO Find N3、小米MIX Fold 3,都先後宣布能夠搭載超光感潛望長焦、5倍潛望長焦。

在最艱深的晶片、作業系統、影像領域,中國手機廠商近幾年都在瘋狂堆巨額的人力成本、資金攻勢跟進。這背後,離不開華為在内的手機廠商去嘗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科技創新,需要一個為行業找準方向的角色,也離不開産業鍊廠商的共同協作。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技術以外,着眼感性細微

硬技術構築起了消費電子堅實的底座,中國手機廠商除了在這個堡壘上持續攻堅,還慢慢洞察到了一些感性細微之處,從手機機身材質、手機ID設計等方面入手,探索科技美學新秩序。

一個現象是,在過去手機在邁進全面屏時代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背闆材料不是玻璃、就是塑膠。千篇一律的選材和設計,這讓人不免懷念起曾經功能機時代中,各種腦洞大開的手機形态設計。

回想一下,2023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機設計是什麼?

可能大多數人很難不想到,華為P60系列的洛可可白設計所引發的“賭石”熱潮。而這,或許也給了手機行業一個關于如何破局手機設計瓶頸的可行答案。

在今年3月所釋出的華為P60系列中,華為推出了全新的洛可可白配色——首創的“凝光貝母”工藝,将天然礦物珠粉融入機身制作,讓機身呈現天然貝母一般不可複制的自然紋理。

這種設計最大的魅力是,讓消費者每次買手機就像開盲盒一般,每一部手機都是獨一無二的設計。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而洛可可配色的成功,也讓手機廠商越來越多考慮将具有天然紋理的材料運用到手機背闆中。比如,OPPO不久前釋出的Reno 11系列也推出光韻寶石設計;另外,近期釋出的榮耀100系列的月影白色,也開始強調“自然紋理”設計。

當手機廠商跳出原有的思維架構,從傳統可見的工業材料到取材于自然,手機廠商們逐漸引領手機美學,推動藝術化、個性化審美浪潮。

其實,華為的背闆設計的創新,并不是第一次。

華為很早就意識到了全面屏時代下智能手機外觀同質化的問題,2019年在Mate 30 Pro上就首次采用了辨識度和手感更高的素皮材料,素皮材質的丹霞橙與青山黛,一經推出便成了搶手版本。

素皮材質皮革紋理搭配純色設計自帶進階感,與手機廠商的高端之路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此後其他手機廠商也逐漸引進了素皮材質後蓋,各家共同推進了中國手機行業的背闆設計革命。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如果說設計美學是一種錦上添花,華為還将同樣的材料創新思路,從背闆帶到了螢幕,切入使用者對手機耐用性和可靠性的剛需。

華為手機螢幕材料的創新之路是:2021年華為P50系列采用了納米微晶玻璃;此後的華為Mate 50系列又首發了超可靠昆侖玻璃,整機耐摔能力提升至10倍;随後,華為Mate X3内屏還采用了非牛頓流體材料,Mate X5外屏還帶來超耐刮的玄武鋼化昆侖玻璃;2023年9月,華為Mate 60系列則采用超可靠玄武架構,集三層防護一身。

随之,在榮耀、魅族、小米手機上,納米微晶玻璃、巨犀玻璃、泰坦玻璃、龍晶玻璃的創新也俯仰可見。

不管是天然石、素皮、昆侖玻璃、非牛頓流體,這些隻是中國手機設計創新的冰山一角,是屬于底層材料科學的創新,但其實,中國手機廠商也從基礎設計上慢慢颠覆。

比如,在2022年9月的Mate 50系列上,華為就采用了巴黎飾釘設計,将其與矩陣式攝像頭有機融合——巴黎飾釘細膩而雅緻,能在觀感上減弱鏡頭部分的視覺凸起,去除相機模組加高的厚重感,給機型增添了一絲優雅氣息。

巴黎飾釘設計此後逐漸在2023年的手機行業蔚然成風,2023年以來,有多款手機都有類似的設計,比如OPPO A2 Pro、小米14系列、iQOO 12系列、OPPO Reno11 系列。

總的來說,對于中國手機廠商而言,硬技術之外的細微感性之處的使用者需求同樣被關注,做了密集的創新,從材料、底層設計思路着眼。

中國手機廠商在一步步突破美學設計界限,讓科技與美學進行完美結合。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從“海外引領”,到“行業逆襲”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手機行業一直是被海外品牌引領。

這其實也不足為奇。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是跟随着類似蘋果這樣的海外品牌啟蒙的,而後随着越來越多的供應鍊公司擠進其供應鍊牌桌,國内的手機供應鍊技術才慢慢成熟起來,與雨後春筍一般的手機品牌一起,共同推進通訊技術的普惠。

反映到終端上,在過去,中國的手機不管是技術還是設計,都以海外品牌為風向标,但情況在這幾年似乎慢慢出現了變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競争不斷走向激烈。中國的手機廠商,也慢慢從原來的“被引領”“被啟蒙”,到如今畫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逆襲曲線。

以衛星通信為例,在華為的5G晶片受限後,華為便開辟了通信領域的新征程,在2022年Mate 50系列上全球首發了北鬥衛星消息功能。短短一年時間裡,華為Mate 60系列又推出了天通衛星通話,實作語音通信的無死角覆寫——可謂中國手機一項裡程碑意義的技術革新。

華為手機突圍,早就「蓄謀已久」

這隻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另外一些肉眼可見的變化是,中國手機廠商所引領的安卓生态,技術疊代之快,不管是潛望式長焦、螢幕高重新整理率、1TB的超大記憶體、還是有線/無線的快充,基本都是在安卓陣營卷完又卷後,海外品牌才緩緩跟進。

銷量,正是使用者青睐度的有力證明——在華為手機回歸之後,蘋果在國内的銷量出現下滑之勢,與此同時,中國手機品牌奮起直追,手機市場的蛋糕面臨重新分割局面。

華為手機的發展,是中國品牌追趕海外品牌、并逐漸成為全球高端品牌曆程的縮影,是中國高端品牌從0到1并不斷突破的曆程。但又不僅僅隻是“追趕”,如今中國手機廠商也開始走自己的引領之路,不斷從硬技術創新前瞻性(晶片、系統、移動影像),以及設計美學(背闆美學、ID設計)兩方面,軟硬兼施。

華為手機的創新,其本身的意義是,既留住了華為作為科技公司的火種,為華為穿越黑暗做足了準備。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涅槃重生,互為因果。

而對于行業的意義是,華為做出了一種表率,持續開辟和拓寬新的技術賽道,給疲于創新的中國的消費電子供應鍊和品牌,輸入了更多的創新動因,共同推動了中國供應鍊的建設和發展。

不過,中國手機廠商共同的技術進步,最終的受益者都是使用者,最終都是大衆享受到了最有趣的科技創新體驗。而這些持續不斷的創新,也讓華為2024年的動作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2023年的中國手機行業已經足夠精彩,這是一種面對複雜環境,深耕不辍的必然結果,但2024年,會更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