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作者:江樵品史

孫策之死,是三國初期繼衣帶诏之後的又一起謎案。

這次意外死亡改變了曆史:孫策死前傾盡東吳之兵,打算一舉攻占廣陵,進軍徐州,威脅許都。若能成功,被袁紹孫策兩面夾擊的曹操,很有可能危在旦夕。

随着孫策的死亡,所有相關計劃都化為泡影。

伴随着着這次死亡,同樣有着諸多疑點:為什麼曹操的謀士郭嘉能夠事前精準預測到孫策之死?為何可能性事件被郭嘉斷定為必然會發生?刺殺孫策的,是被孫策所殺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他們是如何得知孫策行蹤的?

有人說,上司者要善于拉一幫、打一幫、趕走一幫,這樣才能夠確定地位的穩固。

職場新勢力孫策在江東快速發展,同時引發與兄弟部門江東英豪,以及對手曹操的激烈競争。

可孫策為抓住袁紹号召群雄讨伐曹操的風口,進一步激化各方沖突,促使競争對手和自己兄弟部門團結起來,稀裡糊塗地陷入内憂外患的危險境地。

于是孫策便繼孫堅之後,又掉進血酬定律之中,并再一次為之付出了高額的代價。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孫策遇刺

狂怼江東勢力,失了人和

我們先從江東勢力說起。

當時與孫策形成對抗的江東勢力大緻有三個:

東漢朝廷勢力,比如劉繇、王朗等人。這些人已經在孫策平江東之戰中被擊敗,被驅逐出了江東;

江東地方豪帥,比如嚴白虎、祖郎、太史慈等人。這些地頭蛇并沒有與孫策對抗的強烈意願,是以被孫策采取蠶食瓦解的政策;

江東世家大族,以“顧陸朱張”為首的江東豪門大族們,有錢有地有人,在江東根深蒂固,是最難應付的對手。

因為孫策之前追随袁術,是以最初江東各方勢力大多将孫策當做是袁術侵略江東的爪牙,向來對其沒什麼好感。

這也可以了解,孫家本是江東草根,祖輩以種瓜為生。而孫策也隻是繼承了父親孫堅破虜将軍的官職。在東漢末年,破虜将軍隻是五品的雜号将軍。要讓衆多江東豪傑通通聽命于他,似乎也不太現實。

但孫策卻心急火燎地采取了霹靂手段,對所有勢力都全力打壓。他攻打廬江,使陸氏宗族一百多人死了一半;在會稽,又殺了周氏的周昕;随後還發動了“誅戮英豪”事件,殺了一大批江東名士,包括周昕、盛憲、高岱、于吉等人。

這便埋下了禍根。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孫策平江東

一些江東士人紛紛逃走,轉而投奔曹操,比如徐奕、陳矯、徐宣等。當然也有一些人留在江東,并與曹操保持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許貢。

許貢是東漢朝廷的吳郡太守。被孫策擊敗後,又轉投到山賊嚴白虎那。之後嚴白虎又被孫策擊敗,兩人隻得投奔在餘杭的許昭。

因為不甘心就這樣輸給孫策,許貢便在公元197年左右,設了一個局。

他向朝廷上表,認為孫策骁勇冠世,指出放任孫策勢力坐大,對朝廷以及曹操來說将終成大患,提出以皇命召孫策到朝廷任職的主張。

孫策骁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诏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這樣一來,就會讓孫策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死局:

如果孫策任京官,那麼寄人籬下,就跟劉備投奔曹操後一樣很難有所作為;

如果孫策拒絕,等同于要與漢朝朝廷公開決裂。而江東境内就會有軍閥将領奉皇命而反抗孫策,孫策在江東就會成為衆矢之的。

而許貢就可以揭竿而起,重新占得一方天地。

但很不幸,此表被孫策截獲,孫策找許貢來對質,許貢推說沒有上表,孫策于是指令武士将許貢絞殺。

可這件事卻影響深遠:

1、許貢肯定和曹操聯系緊密,能夠站在朝廷或是曹操的角度考慮問題,動用朝廷資源給孫策挖坑。

2、許貢公元197年前後寫此表後不久,公元198年曹操提出與孫氏互結婚姻,結為兒女親家,并禮聘孫策之弟孫權、孫翊到朝廷來任職。名為任職,實為扣為人質。這與許貢之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乎是同一人的思路。

3、許貢預見了孫策必将與曹操産生沖突的未來。

于是孫策與江東各方豪傑之間的沖突,成了一個随時可以爆發的隐患。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過于強勢的孫策

曹操的裡應外合

有關後來許貢門客的複仇,會令人不禁産生疑問:

許貢是公元197年前後被孫策所殺,但許貢的門客為何要選擇在三年之後才報仇?

這便不得不聯系起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正月,衣帶诏東窗事發,董承等人被殺。袁紹奉衣帶诏讨伐曹操,劉備、孫策等人紛紛起兵響應。

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正在官渡與袁紹大将顔良、文醜對戰時,卻聽到了一個令他大吃一驚的消息:孫策正北上進攻廣陵郡。廣陵是扼制江東勢力的重要關口。一旦廣陵失守,孫策就能夠威脅整個徐州,甚至可以乘勢向許都進軍。

但此時曹操将所有的兵力都投進了官渡戰場,根本無法抽出兵力援救廣陵。

前一年,廣陵太守陳登在膽戰心驚中抵擋住了吳軍的兩次進攻。但這第三次進攻,是孫策本人親自挂帥,大軍浩浩蕩蕩一路向北。甚至因為此次軍隊規模頗大,導緻出現了軍糧一時未到位的情況,孫策不得不進駐丹徒等待軍糧到位後再揮師北上。

如果此時讓曹操在北邊與袁紹頂級戰将鏖戰的同時,還要撥出一部分兵力南下抵抗孫策,天知道會發生什麼!

節骨眼上,謀臣郭嘉淡淡地說了一句:

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神奇的是,郭嘉說出這句話後不久,孫策果然被許貢的門客所殺。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他騎的是一匹快馬,扈從騎兵被遠遠的甩在後面。這時忽然碰到了三個人,這三人都是被孫策所殺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三人欲為許貢報仇。

孫策問:“你們是什麼人?”三人回答說:“我們是韓當的士兵,在這裡射鹿。”孫策說:“韓當的士兵我全部認識,從沒見過你們。”說完,孫策向其中一個射箭,那個人随着弓弦的聲音而倒下。餘下二人當即彎弓搭箭,向孫策射箭。在對射之中,孫策的面頰中了箭。這時,後面的扈從騎兵尋找到孫策,将刺客全部殺死。

有人會感到詫異:郭嘉為什麼能夠如此神機妙算,算中了孫策就一定會被刺殺呢?為何這次足以影響曆史程序的複仇,偏偏不早不晚,非得選擇孫策打算北上時動手?并且此時許貢已經死了三年,其勢力應該蕩然無存,那麼三個門客是如何得到孫策行蹤的資訊,進而提前設伏?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受益人着手。

孫策死了,肯定曹操會最受益,畢竟解除了後方之憂。其次孫策喋血,孫氏實力必然受損,江東英豪能夠擺脫打壓,趁機恢複一波。

那麼我們不妨這樣假設:

1、許貢門客自身缺乏資訊、缺乏身份掩護,要想蒙混過關,在孫策必經之路上設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曹操方必然會參與。因為許貢與曹操聯系緊密,在許貢被殺後,許貢的門客或投奔曹操陣營,或在曹操陣營支援下繼續從事反孫的活動。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樣才能夠保證關鍵時刻,具備專業刺客的素養,能夠一擊必中。

3、江東豪族也通過自己的關系,為刺客提供各種便利。很難想象,一場如此精準的刺殺會沒有本土勢力的支援。想當年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就是因為缺乏始皇車隊的實時資訊,隻砸中了車隊的副車,終告失敗。

而這些刺客能夠清楚地知道孫策所率軍隊資訊,謊稱自己是韓當的士兵,以此為掩護避開沿途隊伍,接近孫策,那麼肯定是得到了來自吳軍内部的幫助。

此外,郭嘉還曾明确地指出:“(孫策)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可見郭嘉對江東豪族的複仇行為了解得十厘清楚,是以能夠在關鍵時刻将之作為孫策必被刺殺的重要支援論據提出來。

這樣一來,事件脈絡就清晰了:

江東英豪早就在謀劃複仇的方案,而正好此時孫策打算進攻曹操,曹操欲将之除去而後快。于是郭嘉等人于江東人士聯絡合作,共同完美地完成了對孫策的刺殺。

至于為何要找許貢門客,亦或是甩鍋給許貢門客?

因為許貢是曹操和江東英豪間的一股獨立勢力,許貢已死,許貢門客被殺,即便繼任的孫權想要追查也無從下手。而幕後各友善得以全身而退,隐匿于許貢三門客舍生取義的煙霧之中。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孫策遇刺

父子兩代都死于刺殺

孫策的死,讓人不由得想起他的父親:孫堅。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孫堅也是死于刺殺。

公元192年,袁術派孫堅征讨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複與大戰。黃祖敗走,逃到岘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的部将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

孫堅之是以遭受如此激烈的反擊,也和他過往不無關系。他對荊州垂涎已久,曾借口讨伐董卓,在北上的路上大肆消滅附近的地方勢力,先逼死了荊州刺史,後又斬殺了南陽太守。有這些劣迹在先,劉表肯定是欲除之而後快。是以在無理由斬殺荊州官員,在荊州拉滿了仇恨值後,孫堅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并不冤枉。

但孫堅在追擊中被殺也疑點重重:為何不會像曹操那樣有幾名得力将領如影随形地保駕護航?孫堅的護衛随從為何會毫無存在感?除了孫堅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外,有沒有其他内部的紛争和沖突?

孫策死亡疑雲:或因曹操與江東勢力合謀,寒門逆襲付出高額血酬

孫權接班後才擺脫接連被刺的詛咒

寒門逆襲能避開高額的血酬代價嗎?

孫策之死,像意外又不像意外。很難不說這其中隐藏着“血酬”的味道。

所謂血酬,就是生命與生存資源交換的邏輯。孫家人都是草根出身,沒有什麼生存資源,于是就開始了前赴後繼的“交換”。先是父親孫堅奉袁術命,率軍征荊州劉表,為劉表部将黃祖兵士射殺。随後又是兒子孫策響應袁紹号召,率軍讨伐曹操,被江東勢力許貢的門客所殺。雖然為其家族子弟此後經略江東提供了基礎,但孫堅孫策父子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因為出身草根,缺乏生存資源和人脈資源,為了開辟自己的一方天地,就隻能靠自身實力怼天怼地怼空氣,導緻最後拉了仇恨,樹下了衆多仇敵。最後不得不付出高額的血酬代價去解決問題。

這似乎是個無解的死局。難道沒有避坑的方法了嗎?并非如此。

可以參考下曹操的崛起之路。同樣出身低微的曹操,因為門第不高,在讨伐黃巾軍和讨伐董卓的過程中,曹操連軍隊規模都不敢超過袁紹袁術等豪門将領。

但曹操在随後的發展中巧妙地利用了各種沖突:豪強與豪強的沖突,大豪強與中小豪強的沖突,豪強與草根的沖突。“挾天子以令諸侯”,争取到了衆多中小地主和草根人才的廣泛支援,并聯合孔融、荀彧等豪族,最後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擊敗了袁紹袁術等豪族,統一了北方。

隻有懂得盡量避免樹敵,合理利用沖突,才能夠争取到人和,進而在有風口的天時下,合理發揮自身優勢,進而找到逆襲的有效途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