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作者:初心以變8h1s

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離世,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和無數未盡之事。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父業,廢漢帝、改國号,正式開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背後,卻埋藏着一個足以颠覆整個曹魏政權的隐患。曹操臨終前曾再三叮囑兒子,要提防一個叫司馬懿的人。為此,他還特意留下四員虎将,本可確定江山永固。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四人最終卻都沒能發揮作用。他們究竟是誰?又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曹丕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春天,曹操病重卧床,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這位叱咤風雲數十載的枭雄,此時最為擔心的不是他即将失去的生命,而是他辛苦打下的基業。

曹操一生識人無數,但最讓他忌憚的,卻是一個名叫司馬懿的年輕人。這個看似忠厚老實的家夥,曾經在曹操面前裝瘋賣傻,躲過了一劫。但曹操卻洞若觀火,他知道司馬懿絕非等閑之輩。

有一次,曹操與衆臣飲宴,酒過三巡,他突然問道:"諸位以為,誰是當世奇才?"衆人你一言我一語,有人說是郭嘉,有人說是荀彧,還有人拍馬屁說是曹操本人。曹操聽後,搖頭笑道:"都不是。"衆人面面相觑,不知所雲。曹操緩緩道出一個名字:"司馬懿。"

這話一出,滿座皆驚。有人不解地問:"明公何出此言?"曹操不答,隻是意味深長地說:"此人志大才疏,若不加以防範,恐怕日後必成大患。"

正是因為如此,曹操在臨終前特意留下了四員虎将,以防不測。這四人分别是:張遼、曹洪、曹彰和夏侯尚。

張遼,字文遠,是曹操麾下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曾在合肥之戰中以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威名遠播。曹操對他推崇備至,曾說:"張遼等十人,皆萬人之敵,但張遼最強。"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從弟。他曾在宛城之戰和潼關之戰兩次救曹操于危難之中,忠心耿耿,深得曹操信任。有一次,曹操出巡,遇到大雨,衣服盡濕。曹洪二話不說,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曹操穿上,自己卻淋着雨護送曹操回營。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曹彰,字子文,是曹操的第三子,也是曹丕的弟弟。他勇猛善戰,有"虎癡"之稱。曾經在battle of 官渡之戰中,率領輕騎突入敵陣,殺敵無數,立下大功。曹操對這個兒子極為喜愛,常說:"吾家必興,在此子也。"

夏侯尚,字伯仁,是曹操的外甥,夏侯惇的兒子。他文武雙全,深得曹操器重。在一次讨伐馬超的戰役中,夏侯尚臨危受命,率軍擊敗了馬超,立下赫赫戰功。

這四人各有所長,或忠心耿耿,或勇猛善戰,或智謀過人。曹操精心挑選了這四人,就是為了在他百年之後,能夠牽制住司馬懿,保衛曹魏江山。

在彌留之際,曹操将曹丕喚到床前,握着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丕兒,為父留下這四員大将,他們都是忠心可靠之人。你日後若遇到什麼難題,一定要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尤其是要提防司馬懿,此人不可小觑啊!"

曹丕連連點頭,淚眼婆娑地應承下來。誰知道,這番叮囑最終卻成了一場空。曹操留下的這四員虎将,本可以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都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曹操駕崩後,曹丕繼承了父親的基業,成為了魏國的開國皇帝。然而,曹丕并沒有繼承父親的遠見卓識和用人之術。他對父親臨終前的警告置若罔聞,反而對那四員虎将産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曹丕登基後不久,就開始逐漸削弱這四位大将的權力。他首先對付的是自己的弟弟曹彰。曹彰作為曹操的第三子,勇猛善戰,在軍中頗有威望。曹丕擔心曹彰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便借口"太過驕縱",将其調離中央,外派到邊疆鎮守。

這一決定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的不滿。有人上書勸谏,認為曹彰乃是國之棟梁,不應被疏遠。但曹丕卻不為所動,反而責罵那些進谏的大臣"不懂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為曹彰說話了。

接下來,曹丕将目光轉向了張遼。張遼作為五子良将之首,在軍中威望極高。曹丕雖然不敢直接對付張遼,但卻暗中壓制其勢力。在一次讨伐東吳的戰役中,曹丕本應讓經驗豐富的張遼統領大軍,卻偏偏自己親自挂帥。結果因指揮不當,導緻大軍慘敗,張遼為救駕而身負重傷,不久後便郁郁而終。

張遼之死,對魏國軍心士氣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許多老兵紛紛感歎:"若是老将軍在,我們何至于此啊!"但曹丕卻似乎并不在意,反而暗自松了一口氣,仿佛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至于曹洪,他雖是曹操的堂弟,但曹丕對他卻沒有絲毫親近之意。原因竟是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據說,曹丕年少時曾向曹洪借錢,卻被拒絕了。這件事在曹丕心中留下了陰影,登基後便對曹洪百般刁難。他先是剝奪了曹洪的軍權,然後又以"A錢受賄"的罪名将其軟禁起來。

曹洪曾多次上書申辯,稱自己對曹氏家族忠心耿耿,絕無二心。但曹丕卻充耳不聞,甚至在朝堂上公開嘲笑曹洪:"一個連錢都不願借的人,還談什麼忠心?"這番話一出,滿朝嘩然,但無人敢言。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最後一位虎将夏侯尚,本是曹操的外甥,夏侯惇的兒子。按理說,他與曹丕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堂兄弟。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原來,曹丕曾想将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夏侯尚,但夏侯尚卻婉拒了。這讓曹丕大為光火,認為夏侯尚是在藐視皇權。

從此以後,曹丕對夏侯尚處處刁難。在朝會上,每當夏侯尚提出建議,曹丕總是冷嘲熱諷,甚至當衆呵斥。久而久之,夏侯尚也不再主動獻言獻策,隻是默默地完成自己的職責。

曹丕的這些行為,不僅廢除了父親曹操的遺願,更是嚴重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那四位本應成為國之棟梁的大将,要麼被貶,要麼被殺,要麼被軟禁,要麼被邊緣化。這為日後司馬懿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曹丕對司馬懿卻格外優待。他不僅沒有提防司馬懿,反而對其委以重任。在一次朝會上,曹丕甚至當衆宣布:"司馬懿乃國之幹城,朕視之如手足。"這番話無疑給了司馬懿極大的信心和支援。

就這樣,曹操苦心經營的政治格局被曹丕一手打破。那四位本可以制衡司馬懿的大将,最終都成了曹丕猜忌心的犧牲品。這不僅為日後魏國的衰落埋下了伏筆,更是為司馬懿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機會。

随着曹丕對四員虎将的逐漸打壓,司馬懿的政治地位卻在不斷攀升。這位曾經被曹操視為潛在威脅的年輕人,在曹丕的統治下如魚得水,逐漸成為魏國朝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司馬懿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他善于把握機會,在關鍵時刻總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在曹丕即位初期,魏國面臨着來自蜀漢和東吳的雙重威脅。正是在這種危急關頭,司馬懿提出了"金城之計",建議魏國在邊境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以抵禦外敵入侵。這一建議得到了曹丕的高度贊賞,也為司馬懿赢得了朝中大臣的認可。

不僅如此,司馬懿還在軍事上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公元223年的漢中之戰中,司馬懿率軍擊敗了蜀國名将趙雲,成功守住了漢中要塞。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魏國的西部防線,也讓司馬懿在軍中樹立了威信。

然而,司馬懿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在政治鬥争中的老辣手腕。在曹丕打壓四員虎将的過程中,司馬懿始終保持着低調和謹慎。他既不公開支援四将,也不急于表現自己,而是靜靜地觀察局勢的變化。

有一次,朝中有大臣為曹彰求情,希望曹丕能夠重用這位勇猛的将軍。司馬懿在朝會上卻表現得異常沉默。事後,有人問他為何不發表意見,司馬懿隻是淡淡地說:"此乃皇室家事,我等外臣不便置喙。"這番話既表現出了對皇權的尊重,又巧妙地避開了可能引起曹丕猜忌的話題。

在張遼病逝後,朝中許多大臣都在暗自議論,認為這是曹丕的過失所緻。但司馬懿卻公開表示:"張将軍為國捐軀,實乃我魏國之幸。"這番話不僅平息了朝中的不滿情緒,也讓曹丕對司馬懿更加信任。

對于曹洪被軟禁一事,司馬懿同樣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既沒有為曹洪辯護,也沒有落井下石。相反,他建議曹丕:"曹将軍雖有過失,但畢竟是先帝親族。不如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既可顯示陛下的仁德,又可安撫軍心。"這一建議既照顧了曹丕的面子,又給了曹洪一線生機。

至于夏侯尚,司馬懿更是采取了巧妙的政策。他私下勸說夏侯尚:"陛下對你有所不滿,不如主動請纓去邊疆守備,既可避開鋒芒,又可立功自贖。"夏侯尚采納了這個建議,果然得到了曹丕的贊許。

通過這一系列的政治操作,司馬懿不僅成功避開了權力鬥争的漩渦,還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在短短幾年内,他從一個普通的朝臣,晉升為魏國的重臣,掌握了朝中大權。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更為關鍵的是,司馬懿還在軍中培養了一批忠實的部下。他善于發現和提拔人才,對下屬既嚴格要求又給予信任。在他的麾下,逐漸形成了一支以司馬氏家族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支力量在日後的魏國政壇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在彌留之際,他将年幼的太子曹叡托付給了司馬懿。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司馬懿最大的信任,也為司馬懿日後掌控朝政奠定了基礎。

曹丕駕崩後,七歲的曹叡繼位。作為輔政大臣,司馬懿的權力達到了巅峰。他不僅掌控了朝政,還成為了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那四位曾經被曹操視為制衡司馬懿的虎将,此時已經全部失去了影響力。

就這樣,司馬懿在短短幾年内,從一個被曹操警惕的潛在威脅,變成了掌控魏國命運的實際統治者。這不僅是司馬懿個人政治智慧的展現,更是魏國政局變化的縮影。

曹叡繼位後,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權力達到了巅峰。然而,随着曹叡逐漸長大,他開始意識到司馬懿的權力過大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為了制衡司馬懿,曹叡開始重用曹操之子曹宇的兒子曹爽。

曹爽作為皇室宗親,年輕有為,很快就得到了曹叡的信任。公元235年,曹叡任命曹爽為大将軍,與司馬懿共同輔政。這一決定,标志着魏國朝廷中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馬懿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

起初,曹爽和司馬懿還能保持表面的和諧。兩人在朝堂上互相客氣,甚至還聯手平定了公元238年的毋丘儉叛亂。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沖突逐漸顯露。

曹爽作為皇室宗親,認為自己才是魏國的正統繼承人。他開始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如何晏、丁谧等人,逐漸擴大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同時,他還積極拉攏軍中将領,試圖削弱司馬懿在軍中的影響力。

公元239年,曹爽提出要親自率軍讨伐蜀國。這個提議得到了曹叡的支援,但司馬懿卻極力反對。他認為蜀國地勢險要,貿然出兵恐怕會有危險。然而,曹爽堅持己見,最終還是率軍出征。

結果正如司馬懿所料,曹爽的軍隊在漢中遭遇蜀軍伏擊,損失慘重。這次失敗不僅讓曹爽在朝中失去了一些支援,也讓曹叡對他的能力産生了懷疑。

看到曹爽的失誤,司馬懿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他主動請纓,要求出兵東吳。曹叡同意了他的請求。司馬懿率軍東征,在壽春大敗吳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次勝利不僅鞏固了司馬懿在軍中的地位,也讓他在朝中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

面對司馬懿的崛起,曹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開始在朝中散布流言,說司馬懿有謀反之心。然而,這些流言不僅沒有動搖司馬懿的地位,反而讓一些大臣對曹爽的品行産生了懷疑。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公元239年冬,曹叡病重。在臨終前,他将年僅8歲的太子曹芳托付給了曹爽和司馬懿,希望兩人能夠共同輔政。這個決定,實際上是在延續兩人之間的權力平衡。

然而,曹叡剛剛駕崩,曹爽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排擠司馬懿。他以司馬懿年事已高為由,建議讓司馬懿緻仕。雖然這個提議沒有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援,但司馬懿還是主動請辭,表示要退居幕後。

曹爽誤以為司馬懿真的退出了政壇,開始肆無忌憚地擴大自己的權力。他不僅大肆任用親信,還開始幹預軍事決策。在他的主導下,魏國多次對蜀國和東吳發動進攻,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與此同時,司馬懿雖然表面上退居幕後,但實際上一直在暗中觀察局勢,等待反擊的機會。他通過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繼續掌控着朝中和軍中的一部分力量。

公元249年,曹爽決定陪同年輕的曹芳皇帝前往高平陵祭祖。這本是一個普通的祭祀活動,卻沒想到成為了改變魏國命運的轉折點。

就在曹爽離開洛陽的當天,一直裝病在家的司馬懿突然出現在皇宮,宣稱要清君側。他迅速控制了洛陽城,并派人追擊曹爽。

消息傳到高平陵時,曹爽大驚失色。他雖然帶着軍隊,但卻不敢貿然與司馬懿對抗。在權衡再三後,曹爽選擇了投降。

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曹爽及其家族和親信。這場被後人稱為"高平陵之變"的政變,徹底改變了魏國的政治格局。司馬懿一舉鏟除了最大的政敵,成為了魏國真正的掌權者。

從此以後,魏國的實際控制權落入了司馬氏家族之手。雖然曹氏宗室仍然保留着皇帝的名号,但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司馬氏的傀儡。這也為日後司馬氏篡魏奠定了基礎。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徹底掌控了魏國朝政。然而,他并沒有立即廢黜曹氏,而是選擇了繼續扶持年幼的曹芳為傀儡皇帝。這一決定顯示了司馬懿的政治智慧,他意識到貿然篡位可能會引起朝野震動,反而不利于鞏固自己的統治。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司馬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權力。首先,他大規模清洗了曹爽的舊部,将朝中重要職位悉數交給自己的親信。其次,他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将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分别任命為重要的軍事職位。最後,他還通過賞賜和封爵等手段,拉攏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朝臣和将領。

在司馬懿的統治下,魏國表面上看起來依然強盛。公元251年,司馬懿率軍擊退了吳國的進攻,鞏固了魏國的南方邊境。然而,這場勝利也成為了司馬懿軍事生涯的終點。同年年底,年事已高的司馬懿病逝,留下了一個由司馬氏家族掌控的魏國。

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了父親的權力。司馬師雖然沒有父親那樣的威望,但他繼承了父親的政治才能。他繼續推行父親的政策,一方面鞏固司馬氏家族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注意維護魏國的統治。

公元254年,司馬師發動了一場政變,廢黜了曹芳,改立曹奂為帝。這次政變标志着司馬氏家族對魏國的控制達到了新的高度。雖然曹氏宗室仍然保留着皇帝的名号,但實際上已經完全淪為了司馬氏的傀儡。

然而,司馬師的專權也引起了一些舊臣的不滿。公元255年,魏國大将毋丘儉和文欽發動叛亂,試圖推翻司馬氏的統治。司馬師親自率軍平定了這場叛亂,但在戰鬥中受了重傷,不久後病逝。

司馬師去世後,他的弟弟司馬昭接管了魏國的實權。司馬昭比他的哥哥更加果斷和有野心。他意識到,要徹底掌控魏國,僅僅控制朝政是不夠的,還需要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以赢得民心。

公元263年,司馬昭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攻打蜀漢。這次行動不僅是為了擴大魏國的領土,更是為了展示司馬氏家族的軍事實力。司馬昭親自統籌全局,派遣鄧艾和鐘會分别率軍從不同方向進攻蜀國。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馬懿謀反,本可萬無一失,卻全被曹丕殺了

這場戰役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鄧艾出奇制勝,攻破了蜀國都城成都,俘虜了蜀主劉禅。蜀漢就此滅亡,三國格局變成了魏吳對峙的局面。

蜀漢的滅亡讓司馬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然而,就在他準備進一步鞏固權力的時候,卻遭遇了一個意外的挫折。鐘會和鄧艾在蜀地發生了争執,最終導緻兩人互相攻擊,雙雙身亡。這一事件不僅讓司馬昭失去了兩員大将,也給魏國的統治帶來了一定的動蕩。

盡管如此,司馬昭仍然堅定地推進着自己的政治計劃。他開始為自己的兒子司馬炎鋪路,讓他逐漸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權力。

司馬炎比他的父親和叔父更加急于篡位。在繼承權力僅僅幾個月後,他就逼迫魏帝曹奂禅位,自立為帝,建立了晉朝。這标志着魏國的正式滅亡,也宣告了曹氏統治的終結。

從曹丕建立魏國到司馬炎篡位,魏國存在了整整45年。在這45年裡,魏國經曆了從強盛到衰落的過程。曹操留下的四員虎将被逐一打壓,曹氏宗室的權力逐漸旁落,而司馬氏家族則從一個普通的臣子家族逐漸崛起,最終篡奪了魏國的統治權。

這段曆史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它不僅是一個王朝興衰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權力更疊的深刻教訓。司馬氏家族的崛起,既得益于他們的政治才能和軍事實力,也得益于他們善于把握時機的能力。然而,他們的成功也伴随着魏國的衰落,最終導緻了這個由英雄建立的王朝的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