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作者:福建頭條

近來,文化出圈相關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2023年,福建文化出圈的是誰?

如果文化有腿,出圈後,它會去哪裡?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内,泉州提線木偶吸引了小朋友。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在省兩會上,屏山君翻閱政府工作報告,透視報告中的文化年輪,力圖找到八閩文化出圈的密碼和走向。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出圈的是誰?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隻有文化肌體足夠強壯,破壁”“出圈”才能成為可能。

對比這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而今年的報告則提出,2024年要“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從推進到加速跑,2023年來我省文化建設如何完成“強肌健體”?盤點家底,屏山君發現不少“熱詞”。

“梅花獎”火了。在第九屆中國戲劇獎評選中,我省成為摘得兩朵“梅花”的唯一省份。不止是梅花,我省還摘得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音樂“金鐘獎”實作零的突破……福建文藝創作不斷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任奇志 攝

“嵩口模式”霸屏。這一年,随着全省文物工作會議等會議的召開,“嵩口模式”再度出圈。在硬體上不大拆大建,在文脈上緻力于留住當地人的鄉愁,用最小預算最小破壞針灸式改造活化古鎮,嵩口經驗頻頻亮相央媒及省市各類媒體,成為古鎮“煥新”的經典案例。

“三浦并臻”令人眼前一亮。2023年,三座以“浦”為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從“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中國書法之鄉”——漳浦、“中國詩歌之鄉”——霞浦到“中華詩詞之鄉”——浦城,三縣“牽手”成立“三浦并臻”文化聯盟,通過陣地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山海并進,共挖“文化富礦”。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霞浦海岸線 鄭德雄 攝

此外,“卡通朱子”形象成為南平街頭巷尾的靓麗景觀,《侯官是我家》被福州大學城20餘萬青年學子傳唱,全國首部海洋強國主題劇《最憶船政》演出場場爆滿,福文化主題書店客如雲來,“福”意象浸潤大街小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我省“文化建設成果豐碩”。屏山君認為,這些出圈熱詞就是“成果豐碩”的最直覺投射。

不過,出圈不是目的,文化出圈後走到哪裡,才是關鍵。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走到百姓身邊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在報告中,屏山君看到,2023年我省大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歡樂常相逢”、百姓大舞台、鄉村音樂會等文化惠民活動群衆喜聞樂見,内容多姿多彩。

過去一年裡,屏山君觀看了多場文化惠民演出。其中一場,在38℃高溫下,“梅花獎”獲得者吳晶晶穿着棉襖,裡三層、外三層,在舞台上演繹一位普通婦女陳金蛾的悲劇人生。

台下,空氣粘稠,觀衆裡三層外三層地擠着,卻絲毫不影響觀劇的專注。

這場在廈門鄉村展演的高甲戲《半把剪刀》,生動诠釋了“摘梅”隻是起點,到群衆中去、“唱進百姓心窩子”,才是文化出圈後的“長紅”秘訣。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晶晶在高甲戲《半把剪刀》中飾陳金娥。黃勤偉 攝

“讓藝術在田間地頭發光。”自2023年6月29日以來,我省啟動“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員演出季,組織曆屆梅花獎演員領銜,演出150餘場,其中惠民演出90餘場,“線上+線下”觀衆超千萬人次。

不僅要到群衆中去,更要讓群衆當主角。屏山君發現,從貴州“村BA”爆火到廣西“科目三”成為年度最熱舞蹈,老百姓日益成為“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出圈”的締造者。

從我省來看,一場場“百姓大舞台”由百姓編、百姓演、百姓看,民俗表演、民間藝術、廣場舞……家門口的大餐辦得有聲有色,在鄉村、社群悄然開花。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福建百姓大舞台(福州地區)系列文藝演出在福州閩江之心上演。圖源:福州市文化館

2023年1月,屏山君近距離觀看了一場在閩江之心舉辦的“百姓大舞台”。一群00後身穿傳統服飾,帶着古筝、笛子、琵琶等樂器上場,演繹心懷少年夢想的《濯海令》、雁鳴蕭蕭的《滄海一聲笑》、金戈鐵馬的《象王行》《蘭陵王入陣曲》、浪漫唯美的《廣寒宮》,每一首歌的前奏一出現,就會引發台下的全體跟唱。

當天,少年和“國潮”一起,點燃了閩江之心的觀演熱情,也成為屏山君心中最難忘的2023文化風景。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潤進遊客心田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我省提出,2024年要“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與“加快建設文化強省”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為什麼這麼說?

從近年來我省的文旅實踐來看,屏山君發現,當文化遇見旅遊,它為旅遊注入靈魂,旅遊又讓文化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完美诠釋了“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體驗“簪花圍”的遊客在泉州市蟳埔村拍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周義 攝

“世遺之城”泉州頻繁“出圈”:蟳埔“簪花圍”造型引發打卡熱潮,“蟳埔女”抖音話題超11億人次,背後是“海絲文化”的長期積澱;泉州南音登上央視春晚,熱度持續升溫,也成為遊客到泉州必打卡感受的項目。

在廈門,文化讓旅遊變得更“潮”。去年7月,持續10天的第四屆鼓浪嶼音樂節吸引了全國的樂迷和遊客。“拉着行李箱來廈看演出”成為新晉“流量擔當”,“影視打卡遊”讓廈門的背街小巷都成為網紅打卡熱點。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廈門市上百場玩法新潮的文旅節慶活動,既讓文化“活”了,又讓旅遊“火”了。3天時間,廈門迎來173.53萬遊客,旅遊收入超過14億元。

在南平,《大儒朱熹》精品劇目、“朱子之路”研習營、政和文公宴……一系列與朱子相關的文化大餐陸續與遊客相見,優秀傳統文化從書院、博物館中走出來,變成可知可感的旅遊體驗。

屏山君 | 文化出圈後,去往何方?

《大儒朱熹——大型詩詞詠誦會》在南平大劇院精彩上演。圖源:閩北日報

在福州,三坊七巷裡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旅IP走入公衆視野——林則徐紀念館推出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特展;嚴複故居推出古厝實景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始建于明萬曆年間的水榭戲台常态化舉辦福州閩劇、評話、伬藝等非遺表演。這些體驗讓旅遊擺脫了“千街一面”,成為遊客的獨特文旅記憶。

……

厚重與輕盈共舞,八閩文化一路走來,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古樸别緻的閩越文化、絢麗多彩的海洋文化,在曆史上就曾一次次“出圈”。

而今殷殷初心如磐,時代答卷卻常看常新。當傳統與現代交織,文化被百姓創新,為旅遊傳播,種種跨界必将帶來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

新一年的文旅發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2024年,且到八閩來,聽那詩與歌!

來源:福建日報·新福建用戶端 屏山君工作室(記者 謝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