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作者:天天财經116

全球狂飙的跨境電商獨角獸SHEIN,正遭受來自全球快時尚品牌的“圍剿”。

2024剛開年,SHEIN就迎來了兩起訴訟。1月16日,日本快時尚巨頭優衣庫将SHEIN告上法庭;1月22日,美國時尚品牌For Love&Lemons起訴SHEIN侵權。而此前,SHEIN還被美國知名品牌Levi's、Stussy,瑞典時裝零售商H&M等告上法庭,可謂麻煩不斷。

不僅如此,這家跨境電商新秀的上市之路也頗為坎坷。

盡管SHEIN曾多次否認有上市計劃,但市場上仍不斷曝出SHEIN上市傳聞,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1月。據彭博社最近消息,由于SHEIN上市事宜存在不确定性,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已經降至450億美元,遠低于2023年5月份的660億美元。

短短兩年,估值大跌、官司不斷,SHEIN到底發生了什麼?

屢陷侵權風波

2024年剛走過一個月,SHEIN就迎來了兩起訴訟。

1月16日,日本品牌優衣庫母公司迅銷有限公司在官網釋出公告稱,優衣庫已于2023年12月28日向東京地方法院對SHEIN旗下3家實體提起訴訟。原因是優衣庫确定SHEIN銷售的仿制品形式與其自有産品“餃子包”(圓形迷你單肩包)非常相似。

據悉,這款尼龍材質的單肩背包在美國零售價為19.9美元,是優衣庫品牌成立至今最暢銷的包款之一。優衣庫認為,SHEIN銷售仿制品嚴重損害了客戶對優衣庫品牌及其産品品質的高度信心,違反了不正當競争法,并要求SHEIN立即停止銷售仿制品,并賠償其1億6000萬日元的損失。

優衣庫還表示,迅銷公司堅決反對任何侵犯其知識産權的行為,并将采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内的适當措施予以回應。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圖源:網絡

一周之後,一家來自美國的快時尚品牌也将SHEIN告上法庭。

1月22日,據美國加州聯邦法院公布的資訊顯示,美國時尚品牌For Love&Lemons起訴SHEIN侵權,并将SHEIN旗下的新加坡總部、香港公司和加州分銷公司(Roadget Business Pte, Ltd.,oetop Business Co.Ltd.,SHEIN Distribution Corp.)一同起訴至加州中區地方法院。

據了解,For Love&Lemons是美國一家快時尚消費品牌,主要售賣女性連衣裙和内衣,以充滿少女感的設計受到海外女性消費群體的青睐。此次對SHEIN的訴訟,主要就在于維護自身原創設計的知識産權,For Love&Lemons送出的訴訟材料中,列舉了多款SHEIN涉嫌侵權的案例,包括T恤、内衣等。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For Love&Lemons在訴訟檔案中送出的侵權案例 圖源:網絡

其實,SHEIN的成長一直伴随着知識産權争議。

早在2018年,美國休閑服飾品牌Levi's在加州地方法院起訴SHEIN侵權。Levi's稱,在起訴之前曾緻函SHEIN要求停止銷售侵權産品,SHEIN回複已暫停銷售涉事産品。但Levi's發現SHEIN仍銷售侵權産品,不得已對SHEIN提起商标侵權和不正當競争訴訟。

2021年6月,英國馬丁靴品牌Dr.Martens起訴SHEIN,理由是SHEIN不僅抄襲自己産品,還使用Dr.Martens原版照片誘導消費者至SHEIN網站購買仿貨。不過,SHEIN否認抄襲。

2022年3月,美國潮牌Stussy起訴SHEIN,稱SHEIN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故意”侵權使用其商标,侵害了Stussy的利益。截至目前,SHEIN未對此事發表回應。

2023年7月,瑞典時裝零售商H&M起訴SHEIN侵犯版權和商标,指控SHEIN在美國銷售的多款産品侵犯其商标和版權。

2023年7月,三名獨立設計師向加州聯邦法院送出了長達52頁訴狀,聲稱SHEIN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竊取并出售其創意作品精确副本,還參與系統性和犯罪性版權侵權行為,嚴重違反了《詐騙影響和腐敗組織法》。

據《華爾街日報》在2022年7月報道,根據公開記錄,在過去4年中,SHEIN在美國至少在50起聯邦訴訟中被列為被告,被指控商标或版權侵權。這些品牌還包括美國中高端鞋服品牌UGG、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澳洲泳裝品牌Tribe Tropical、美國戶外品牌Ralph Lauren、好萊塢奢侈品牌Chrome Hearts等。

此前,Tribe Tropical創始人艾米莉·格拉頓更是發文痛斥,SHEIN不僅抄襲其兒童泳裝設計,且以更低的價格進行出售。“看到這一點,非常令人心碎,大公司對獨幕喜劇牌這樣做,完全不尊重我們所做的一切。”艾米莉·格拉頓表示。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圖源:網絡

被“快”絆了一跤

針對SHEIN的訴訟,為何源源不斷?

業内人士認為,這或許與其“激進”的商業模式有關。

毋庸置疑,“小單快反”創造了SHEIN早期的輝煌,讓其實作以“天”為機關的産品疊代。曾有媒體報道援引官方資料,SHEIN的一件服裝,從打樣到送到消費者,隻需要短短20天;高峰時期,SHEIN每天都會上新5000-6000款SKU,存貨周轉天數為30天。

SHEIN能憑借低價暢銷海外,也離不開中國供應鍊的支撐。據悉,SHEIN的服裝供應鍊多分布在大陸廣州區域,依靠廣州一帶低成本、高效率的上遊供應鍊,在ZARA定價為30-40美元時,SHEIN能做到不到20美元。“幾乎1/3的中國服飾供應鍊企業,都在為SHEIN供貨。”曾有業内人士告訴媒體。

但SHEIN卻被“快”絆了一跤。

面對與日俱增的商品需求,設計師需要拼命挖掘靈感,才能不斷提供新的設計。但在巨量的SKU和極緻的周轉節奏下,SHEIN的原創設計“創新”跟不上“上新”的速度,隻能靠“抄”大牌“作業”,以至于頻繁陷入抄襲訴訟。

據雷鋒網報道,某跨境電商行業内部人士表示,SHEIN可以在流程上面進行管控,但無法對設計師的靈感來源進行考證。而對于時裝設計,“抄襲”與“借鑒”之間的界限通常是模糊不清的,導緻SHEIN屢涉侵權糾紛。

曾有SHEIN的買手隐晦地告訴媒體,他經常在各大時尚品牌線下商店去觀察當下流行元素,還因為拍照被店員“趕出來”過。

其實,侵權風險是衆多快時尚品牌的通病。

不隻是SHEIN,FOREVER 21、URBAN REVIVO、ZARA等品牌也曾曝出涉嫌抄襲。比如ZARA曾遭遇Diesel母公司OTB的起訴,Diesel表示ZARA抄襲了其公司牛仔褲、涼鞋的設計,最終法院要求ZARA召回侵權物并停止銷售,并為每件産品支付賠償金。

服裝産業的知識産權保護也并非易事。有分析指出,大陸服裝企業普遍重視品牌推廣,但對無形資産的營運能力弱,保護手段也不夠完善,在知識産權保護戰略的建設上仍處于啟蒙狀态;尤其在電商新環境下,針對服裝品牌的商标等侵權現象更是頻發。

但SHEIN的難題不止是侵權訴訟,在ESG方面也面臨社會的“拷問”。

據界面新聞報道,勞工觀察組織Public Eye曾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SHEIN使用的部分工廠不符合ESG标準;還有勞工表示,他們每周需要工作75小時,每月隻有1天的休息時間。《每日電訊報》也曾報道,SHEIN的産品存在大量使用化纖和尼龍布料的情況。

快時尚模式伴生的資源浪費、消費主義和勞工問題,是快時尚公司難以擺脫的“原罪”,在ESG時代更是顯得不合時宜。其實,很多快時尚行業巨頭已經嘗試做出改變,譬如優衣庫等品牌開始使用可降解面料和節能減排型制造技術,以及更為環保的紙質包裝。

SHEIN團隊曾公開對環保問題作出回應。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SHEIN執行副董事長唐偉表示:“這不是公司擅長的領域,但我們還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二手交換,為客戶提供面料選擇等。”此外,唐偉解釋,SHEIN已與Queen of Raw建立合作關系,利用行業過剩面料再生産。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版權糾紛到環保輿情,都損害了SHEIN的品牌形象,也讓其品牌更新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上市懸而未決

SHEIN屢遭侵權訴訟,上市之路恐受影響。

據《中國商報》報道,美國監管部門在稽核公司的上市申請時,會考慮知識産權的相關情況,特别是對于一些依賴創新和獨特設計的公司,如科技公司、時尚公司等,而SHEIN恰好就屬于時尚公司這一範疇。

值得一提的是,優衣庫和For Love&Lemons對SHEIN的訴訟檔案中,不約而同地将SHEIN的新加坡總部公司——一家名為羅德蓋特(Roadget Business Pte.Ltd.)的公司告上法庭。天眼查資訊顯示,這家公司正是SHEIN目前的控股主體。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圖源:網絡

SHEIN何時變成了一家新加坡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SHEIN有條不紊地上演了控股主體的大挪移:

2008年,跨境B2C網際網路企業SHEIN初創于南京,南京領添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曾是SHEIN的主體營運公司;

2015年,SHEIN創始人許仰天将SHEIN從南京搬到廣州,并依托廣州服裝産業帶搭建起自己的供應鍊,在2017年成立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

随後,SHEIN将控股主體變更到了香港的卓天商務有限公司(ZOETOP BUSINESS CO.,LIMITED);

2022年,SHEIN将總部搬遷至新加坡,成立新加坡公司羅德蓋特(Roadget Business Pte.Ltd.)。

而許仰天本人,據媒體報道也已正式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早在2022年初,《聯合早報》就曾發文透露,許仰天考慮改變公民身份,以繞過針對中國離岸首次公開售股所提出的更嚴格的規定。

業内普遍認為,SHEIN這是想以新加坡總部公司為主體尋求境外上市。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在接受頂端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東南亞企業在美股IPO和交易更為活躍,也更适合企業國際業務的開展,當企業不選擇在港股上市時,選擇在新加坡赴美上市對企業自身上市目标的實作也更加有利。”

但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最新規定,SHEIN想要上市并沒有這麼簡單。

中國證監會2023年初釋出的《境内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強化了中概企業境外上市的報備機制,其中明确要求:“境外發行上市的境内企業,應當依照本辦法向中國證監會備案,報送備案報告、法律意見書等有關材料,真實、準确、完整地說明股東資訊等情況。”

《辦法》亦指出,符合以下兩種情況的認定為境内企業間接發行上市,應向中國證監會備案。一種是境内企業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總資産或者淨資産,任一名額占發行人同期經審計合并财務報表相關資料的比例超過50%;第二種是經營活動的主要環節在境内開展或者主要場所位于境内,或者負責經營管理的進階管理人員多數為中國公民或者經常居住地位于境内。

SHEIN的經營深度依賴中國供應鍊,屬于《辦法》中所列的第二種情況。是以即便SHEIN在股權結構中“換了馬甲”,要以海外公司的新身份謀求上市,也必須經過中國監管部門的允許。

截至目前,證監會官網備案中未有SHEIN的身影。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有關部門正在對SHEIN在中國的供應鍊進行審查,審查的重點在于其如何處理其在中國的員工、合作夥伴和供應商的資訊,以便确定SHEIN是否能夠確定這些資訊不會流到境外。

其實,SHEIN曾多次否認上市相關傳聞。

但2023年5月,一封美國國會議員聯名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問詢SHEIN上市事宜的信件被媒體曝光,透露SHEIN正在積極籌集資金,計劃年底前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業内普遍認為,這已側面坐實了SHEIN赴美上市的事實。

問詢信中提及,SHEIN的低價可能是“利用算法收集資料,以及強迫勞動力逾時工作和低工資勞動力問題”。問詢信中還批評了SHEIN的商業模式,認為其通過操控龐大的供應鍊,收集和利用消費者的大量資料,以滿足不合理的市場需求。

優衣庫、Levi's等接連開撕,SHEIN為何犯了衆怒?

圖源:網絡

或由于上市事宜存在較大不确定性,加之來自全球品牌的訴訟持續爆發,資本市場對SHEIN的追捧開始退熱。

今年1月25日,彭博社爆出消息,有SHEIN的投資者正試圖在私募市場交易中折價約30%出售股票。據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SHEIN的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已經低至450億美元,遠低于去年5月份一輪融資中約660億美元。

媒體報道還指出,即使在如此低迷的價位,SHEIN也難找到買家,這加大了其估值進一步下跌的可能。

文章來源:億歐新消費

參考資料:

1、《被控抄襲索賠1億美元,快時尚巨頭SHEIN為何頻遭侵權訴訟?》,知産力

2、《SHEIN上市陷入困境,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新摘商業評論

3、《Shein跑得太快摔了一跤》,藍海億觀網

4、《Shein身陷IPO“羅生門”:官方否認,美國國會側面印證》,九派新聞

5、《SHEIN離上市還有多遠》,電商報

6、《希音IPO陷入困境 股東折價變現》,海外網